原文刊登於2002年1期《對聯》雜誌
經過北京、上海、江西、湖北、福建等五個省市學者的通力合作,海內第一部聯話專書的彙刊點校本《聯話叢編》今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了,這無疑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豐厚的底蘊,也多姿多彩。然而,無論是文化史還是文學史,總有一些缺憾,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楹聯就常常受到冷落。究其原因,一是囿於世俗之見,認為“雕蟲小技,何足道也”,有點像睜眼瞎,無視它的客觀存在;二是隨之而來的滯後不前的研究,不少楹聯典籍深藏於書庫之中,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有誌於此道的,常受“無米之炊”之虞,因資料匱乏難尋而難以下筆。其實,楹聯的發生與發展並不以某些人的意誌而轉移,到了明清,已經進入了一個鼎盛發展的時期,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寫過不少楹聯作品。就中也出現了一批寫作楹聯的高手,如宋代的朱熹、真德秀,明代的解縉、楊慎、李開先、徐渭、張岱,清代的李漁、蒲鬆齡、鄭燮、孫髯、袁枚、蔣士銓、王文治、彭元瑞、曹龍樹、尹秉綬、劉風誥、阮元、齊彥槐、梁章钜、林則徐、嚴保庸、曾國藩、左宗棠、何又雄、俞樾、翁同穌、李壽蓉、王闓運、張之洞、吳汝倫、鍾雲舫、黃遵憲、趙藩等等。楹聯別集、總集以及聯話專書也有相當數量。隻是由於點校整理方麵的原因,長期以來,人們隻知梁章钜的《楹聯叢話》而不知其餘。這種狀況,持續了相當長一個時期,一直未能得到改觀。這就直接影響到聯語文學研究工作的開展。現在《聯話叢編》彙集了近四十種聯話三百餘萬字,並加以點校整理,而且同步完成了近三十萬字的作者索引,這就大大滿足了廣大文史工作者和楹聯愛好者的渴求。我為此感到欣慰,並致以誠摯的祝賀!
該書主編龔聯壽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楹聯的研究,他把重點放在楹聯典籍的挖掘與整理方麵,試圖首先解決資料匱乏的老大難問題:他還有一個比較明晰的構想,即借助古籍文化的研究體式,來推進這方麵的工作。在複旦大學作訪問學者期間,他完成了楹聯總集《中華對聯大典》的修訂,並由複旦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我曾為之寫有長序。與此同時,他又遍訪聯話專書,經過幾年的艱苦搜尋,依靠眾力完成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聯話叢編》我曾為該書的立項出版寫過推薦信。現在,他又啟動了《楹聯紀事》的編纂工作,並得到吳小如、章培恒、程毅中、白化文等先生的支持與幫助。我衷心希望這一既有聯係、又各有突出特點的構想能圓滿實現。
江西人民出版社雖然不以整理出版古籍為其專項,但是,他們在這方麵也做了不少有益士林的工作。現在,該社精心出版了《聯話叢編》,據雲,前後校訂四次,審讀兩遍,使編校質量有了可靠的保證。這些年來,我與周榕芳、胡滌衷等先生均有過不少交往與接觸,對於他們作為出版家的學術膽識與眼光,我很欽佩。我也希望學術界、出版界的有識之士,都能重視這一工作,特別是楹聯典籍的整理與出版,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南昌大學龔聯壽教授上世紀90年代訪學複旦期間,與導師賈植芳教授、師母任敏先生在一起。壁間中堂係伍蠡甫教授繪贈;對幅為賈先生八秩華誕時,周斌武教授書寫、龔聯壽撰賀的集句聯:
倔強猶昔,不易行,不傲物;
沈吟至今,無伐善,無施勞。
賈植芳(一九一五——二零零八 ):山西襄汾人。曾赴日本東京大學學習,早年從事文藝創作和翻譯。曾任《時事新報》文藝周刊《青光》主編。一九四九年後,任震旦大學中文係主任,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複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一屆副會長,上海比較文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有《近代中國經濟社會》《賈植芳小說選》《劫後文存》《獄裏獄外》《賈植芳致胡風書劄》《賈植芳文集》等。譯有《俄國文學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