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茫茫九派流中國——從“河東流派”實踐談當代楹聯流派的發展

茫茫九派流中國——從“河東流派”實踐談當代楹聯流派的發展

2021-05-15 22:59:06楊振生聯都網站 0條評論

 “茫茫九派流中國”是毛主席《菩薩蠻·黃鶴樓》詞中一個名句。原意指,在長江中遊一帶有九條支流同長江彙合。詩句氣勢磅礴地描繪了“流”與“派”波瀾壯闊的自然現象。筆者在此借以比喻楹聯的“流”與“派” 的關係,及其楹聯流派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


一、楹聯流派之要義


1、楹聯流派的必然性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獨特品類——楹聯來說, 在其發展過程中及其後期必然產生“流派”,這本是一個極其普遍性的問題。而且不止學術思想,文藝創作方麵,就連政治生態也產生流派。而為什麼當楹聯出現流派的現象,有人卻提出“質疑”呢?甚至有人說:“都是一樣的平平仄仄,還有什麼流派可言?”筆者認為, 這還是對楹聯的“文學屬性”和“主流地位”的膚淺認識“誤區”造成的。


2、楹聯流派的科學性


    筆者十分讚賞甘肅王家安先生倡導的建立楹聯學科的文藝主張。既然楹聯是一種人文科學,那麼楹聯流派就具有縝密的科學性,她像其他文藝品類一樣符合流派的宏觀定義:“一群作家如果有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傾向,文學理論見解的藝術審美追求,並形成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風格,那麼這群作家就是一個文學流派了。”


3、楹聯流派的特殊性


    所謂“主流”,是指文學創作的主體風格,所謂“支流”便是流派。“流”是相同性,是共性;而“派”是區別性,是個性。所以“特殊性”是一切事物相區別而存在,相統一而發展的要素,楹聯流派也是如此。正如中國楹聯泰鬥常江先生在《對聯流派與文學批評》一文中指出:“要關注流派,發現流派,鼓勵流派,發展流派……就要在獨特性和創造性上更有所建樹。”


4、楹聯流派的地域性


    在當代聯壇活躍的諸多楹聯名家中,包括常江、常治國、穀向陽、餘德泉、龔聯壽、陳樹德、王慶新、葉子彤、劉太品、劉鋒、嚴海燕、鞏行遠、郭省非、魯曉川、鄒宗德、王家安等大家在內,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把“地域性”作為楹聯流派形成的重要因素。雖然楹聯流派的形成完全是創作風格的迥異所致,並非從行政區劃的不同而分。但是各個地域所固有的“地域性格”、“文化差異”、“背景區別”而長期形成文化的獨特性,的確為流派的萌生,釀造了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5、楹聯流派的包容性


    盡管一個楹聯流派中,存在著諸多的語言風格、情趣審美的“趨同性”,但也決然不可能完全摒除“和而不同”的“個別性”,正如豪情萬丈的“豪放派”詩人毛澤東一樣,它既有“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的彌天大勇,又有“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無奈披衣起坐數寒星。”的兒女情長。宋代“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既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和“人比黃花瘦”的低吟淺唱, 又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震古爍今。詩人本身尚存在如此二元的“包容性”,更何況一個相近的流派之中呢?


6、楹聯流派的傳承性


    古往今來,在各類文學、學術的發展過程中,“傳承性”無疑也是一個顯著的本質特征。顯然,流派的傳承性既有“橫向”,又有“縱向”。“橫向”指“空間”,指一個流派之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傳承。而“縱向”是指時間,是一種風格千秋萬代的流傳。


    其實,“豪放”和“婉約”不隻是中華詩詞的分野,它應該是中華文學創作唯一的本質的宏觀的“分水嶺”。詩詞是這樣,書法是這樣,戲曲也是這樣,一切文學藝術的風格大抵都是這樣。當然,這樣的分野並不忽略各自流派,在其“支流”中的“小支流”,如此看來,傳承性對流派的形成發展壯大意義非凡。


二、河東流派的典型意義


1、偉大時代催生河東流派


    本世紀初葉,中國楹聯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在楹聯事業蓬勃發展,楹聯隊伍日趨壯大, 楹聯創作空前繁榮的新階段,全國聯界,在繼承了清代楹聯繁榮之遺緒,開始萌發了史無前例的楹聯流派,其中河東流派首當其衝地問世誕生。正如中楹會原會長孟繁錦所言:“偉大時代催生河東流派,流派群起楹聯之未來。”在“催生”上,中國楹聯學會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於 2014 年 11 月 21 日,全國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楹聯論壇”(河東風格研究)的《紀要》中明確指出:“近年來,我國楹聯文化事業的發展日趨昌盛,為繼明清之後嶄新一代楹聯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運城市在創建中國最佳楹聯城市過程中,創造性總結出一套結合實際,普及與提高並重,具有河東特色的發展楹聯的新路子。在廣為楹聯界矚目地“運城現象”中,以楊振生為領軍人物的具有“豪放、凝重、新奇、時尚”風格的“河東流派” 已初現端倪。”


    接著,又於 2017 年“第十七屆中國楹聯論壇《紀要》中指出。“河東流派”已由“初現端倪”而日趨成熟。它不僅是運城市楹聯學會多年來辛勤耕耘之所結出的碩果,為全國聯界提供了有判斷力的經驗,而且預示著我國楹聯文化事業發展高峰的到來。”正如第八屆中國楹聯學會會長李培雋先生對“河東流派”的高度評價:“河東流派是新時期中國楹聯文化,中國楹聯事業發展的獨特的文化現象,很值得分析探討和研究。”


2、“運城現象”派生河東流派


    所謂“運城現象”是在中國楹聯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過程中,運城楹聯人在“全國優秀楹聯活動家”——嶽民立先生的率領下所創造的“新型楹聯發展理論”,新時代楹聯發展方針和道路,成為全國楹聯發展的一麵旗幟,而形成楹聯文化“運城現象”。這一“現象”又一重大成果即是派生了一個上貼時代,下接地氣,創作風

格獨特的“當代楹聯河東流派”。


    有人把“運城現象”僅視為“政治運動”,似乎與楹聯創作隊伍的成長,楹聯精品的產生,楹聯創作風格的形成毫無關係,從而發出了“運城隻出經驗,而少出聯家”的質疑。其實不然!正如盛唐時期,國泰民安的政治生態,豐富多彩的詩歌運動,使唐代產生了大批光照人寰的著名詩人和大批流傳千古的詩歌作品一樣, “運城現象”不僅為全國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而且同時為當地楹聯創作隊伍的鍛煉成長和河東流派創作風格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和條件。


3、“實至名歸”的河東流派


    既然是文學流派,就必須具備常江先生所概括的流派的“七大元素”和“三大標誌”。“七大元素”即七個特征:一是“地域性”,河東流派天然具備。二是“關聯性”,即以傳統結社形式出現,河東流派是以“運城市楹聯學會”為“結社”的楹聯創作隊伍。三是“獨特性”,河東流派所具備的“大氣、大美、大新、大用”, “大而新”的共同風格特長。四是“創造性”,嚴格地說河東流派就是當代楹聯的“創新派”。五是“傳承性”,河東流派已建立的“梯隊傳承體係”。六是“時代性”,河東流派都是同時代的楹聯創作名家。從縱向上看,“中華聯聖”明代的喬應甲應是河東流派的源頭。第七便是“領軍人”,河東流派一成立,便明確提出了領軍人是被孟繁錦會長譽為“聯畫詩書四絕”的楊振生。他是一位高素質的全麵藝術人才,不僅是河東流派的倡導者, 更是引領者、舉旗者。在他帶領下,這一成熟的作家群達到了“第一形成了規模”,“第二有叫響全國的代表人物”,“第三這個流派從 2012 年至今經受了多年的時間考驗”。故而,常江先生在全國聯界響亮提出“河東流派,很值得注意,值得研究。”


4、權威聯家眼中的河東流派


    當代楹聯河東流派的出現,引起了全國諸多聯家的研究和關注,僅拿天津大學教授劉峰先生的《關於流派和楹聯流派》作例,便可對河東流派“窺豹一斑”。劉峰教授在該文中明確指出“河東流派創作的第一個特點是地方色彩,在全國是領先的,也是獨特的。河東流派所具有的第二個特點,便是雄渾大氣的創作風格。並茲舉幾例。


例一:

上下五千年,華夏於斯開步早; 

縱橫三萬裏,大河顧我掉頭東。


    這是其領軍人楊振生所作的運城市市聯,結句:“大河顧我掉頭東”,稱得上“下筆如有神助”的金句。例二:


淩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黃河第一樓。


    這是河東扆軍宣所作的鸛雀樓聯。並評曰:沒有很強的概括力是做不到的,上聯以氣勢勝,下聯不僅有氣勢,而且定位準確,頗為難得。


例三:

楊振生的五老峰聯:

一水劃西東,落雁雲峰留太華; 

兩山分裏表,錦屏五老鼎中條。


“大視野”,極顯英雄氣概;“崇而不抑是好手法”。例四:


一顆映紅中國夢; 

千疇堆富稷王山。


    這是河東流派骨幹何沁學在稷山第四屆板棗文化旅遊節全國征聯大賽一等獎的作品。


例五:

曆盡繁華,已萬水千山,滿目蒼茫留大夢; 

誰能淡定,且倚欄聽雪,一春事業待明年。


    這是河東流派的女聯家張丹薇的《雪裏情懷》聯, 即使寫情懷,也沒有小兒女態,沒有那種纏纏綿綿、婉婉曲曲,而自有一種瀟灑。


    正如中國楹聯學會名譽會長蔣有泉先生所言:“河東流派是一個有模有樣的楹聯流派。它誕生在河東,但是它的影響是全國的。”

“河東流派”在中國楹聯文化發展史上“開壇立派”,完全具備文學流派所含要素的條件,其典型實踐意義有五個方麵。


    一是楹聯文化是完全可以、能夠立派的。它是文學體裁中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學體裁,完全有資格、有底蘊稱流論派的。“河東流派”的誕生崛起,具有開創性、劃時代的意義,這是不容置疑的。


    二是楹聯流派與曆史上的文學流派既有共同點、共同要素,但又有所不同,即它的時代性和實用性,它的視野與功能大大地拓展了、拓寬了。它要與時俱進,不是孤立為立派而成派。要為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河東流派”把這方麵的功能與作用大大地拓展了,它不僅是創作隊伍,而且是為大局服務的一支“出手快, 氣魄大,立意高”的生力軍。


    三是楹聯流派的出現,不僅把楹聯文化事業的空間拓寬,價值和地位提升,而且使它有了歸宿。“河東流派”崛起後,使全市楹聯文化工作更典型化、形象化, 有了號召力,有了目標,影響力更大,較好地實現了楹聯人的初心和最終目標。


    四是楹聯流派的出現.,有利於推進“主體統領, 差異發展”,有利於調動各方力量和成員個人的積極因素,有利於各種創作風格無限的展現。更有利於抱團發展,運用團隊力量,集體發力,攻關奪金,爭得話語權。今年又製定了流派發展戰略,組建了登峰隊“和”尖刀班”,把拳頭握得更緊。由“河東流派”帶起的河東楹聯文化大軍和各路人才的才能在全國聯壇、在服務大局中的充分展示就是很好的例證。


    五是“河東流派”的成功實踐,孕育了“楹聯流派學科”和“楹聯流派學”的誕生。“河東流派”是在楹聯新型理論指導下崛起並發展的,它的“三個體係”(理論支撐、語言風格、梯隊傳承)建設,成功實踐又豐富和發展了新型理論。即由實踐上升到理性,又回到實踐中。所以,它的發展是自覺自信的,不是盲目無序的。它的實踐為“楹聯流派學”的誕生,蹚了路,提供了範例。


三、流派群起興未來


    在中國聯界最具戰略眼光的孟繁錦先生,生前就斷言:“流派群起,楹聯之未來。” 就目前聯界而言,流派的群起,要想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麵。在流派認識上,首先力戒如下“誤區”:


    其一曰:流派是別人的評價,後人的定論。其實, 此議大可不必。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早就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無疑是“豪放派”的自我宣言書。現代文學的“山藥蛋派”、“荷花澱派”,在作者生前就有定論。楹聯流派當然也是如此。


    其二曰:“豪放”和“婉約”僅是傳統詩詞的流派分界,同為“豪放”或“婉約”之內,同類便沒有流派之分。此議無需辯解:在國戲京劇界,同為旦行,仍有“梅派”和“程派”的迥異差別。在豪放派聯界,“河東流派”與“三秦流派”也是有區別的。


    其三曰:流派之別是學術之爭。流派是創作風格上的差別,而學術是觀點認識上的差別,不可混為一談。


    其四曰:流派之間存有優劣高低之分。此言大謬!流派是創作風格上的差異,風格各有千秋,不存在可比性。“豪放派”有磅礴大氣的美,痛快淋漓的美;雄強彪悍的美;而“婉約派”有細膩典雅的美,楚楚動人的美,宛轉悠揚的美。各有各的美,在審美上永遠不可互相替代!


    其五曰:“複古”惟美,“創新”是旁門左道。此議是對“創新風格”的否定。其實,楹聯風格應以創作對象而定。若是名勝聯,當然以“複古”為宜;若為時政聯,當然應以“時語聯”為宜。


    其六曰:“豪放派”是“老幹體”。此議有二弊,一弊是對“豪放派”的曲解,吧“豪放”當“直白”,把 “大氣”當“大話”;二弊是對“老幹體”的蔑視。“老幹體”是在特殊曆史時期而產生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不應“一棍子打死”。


    其七曰:實用對聯沒有文學性。此議涉及到了楹聯文化屬性問題。楹聯到底是屬於文學,還是屬於民俗?其實當代楹聯的本質屬性即是文學性、時代性、大眾性和實用性缺一不可。既然是對聯,它就具備文學性,不要把“文學性”和“實用性”自我對立起來。實用對聯就是它的文學價值的實用化。


    走出以上這些“誤區”,楹聯流派還是在全國聯壇方興未艾了。隻是各派之間的進展程度不同而已。


    以“湖湘楹聯七子”為代表的“湖湘派”,正以清新雋逸的風格馳聘聯壇。以“雄渾豪邁之風”著稱的“三秦楹聯流派”呼之欲出。此外,還有貴州的“桐梓派”、湖北的“公安派”、江蘇太倉的“江南聯教聯盟”和北京的“京味派”等等,都呈現出一派積極向上、繁榮昌盛的大好趨勢!


    可以預料,伴隨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在中國楹聯文化事業發展的洪流中,由楹聯流派引領的潮湧,終會洶湧澎湃,滾滾向前,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誌和力量能阻擋得了的。我們很自信,即“下一個文學高峰是楹聯”,而“第一個流派看河東”後,全國聯壇必將是一個百花爭妍、萬木皆春的大好局麵。


(2021 年 5 月 4 日於弄潮齋)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河東當代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