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開展對聯的文學批評,和作家、作家群的研究密不可分。那麼,文學批評在對聯學中是什麼位置呢?
首先,對聯學,或者說對聯學術,應該包括三個大的部分。
一是對聯曆史。通過查閱文獻、研究文物、考古發掘,研究對聯本源、對聯通史、斷代史和和某些大的聯類發生史,以及對聯與其他文學藝術的關係史。
二是對聯理論。完整的對聯理論體係,應該由以下“學科”組成:對聯發生學、對聯美學、對聯格律學、對聯修辭學、對聯文獻學。
三是對聯批評。它所要麵對的,一是作家(作家群),二是作品。對聯批評不但能深刻剖析前人,而且能警示現在,甚至指引未來。可惜,這樣的作用,常常被人低估。我曾經說過,和“純文學”相比,對聯界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作者與評論者合二為一,沒有隻會坐而論道不會寫聯的人,因此,評論會比較中肯,具有實踐意義。這個說法並不錯,是從現實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但它忽視了專門的對聯批評隊伍的建設,以至到今天,我們還沒有出現一位夠格的對聯批評家。
麵對作家,麵對作品,對聯批評要態度明確。一方麵,對於“新人”、“新作”,文學批評的任務,是要明確地告訴人們,好還是不好,好在哪裏?不好在何處?例如,對新出現的“三柱聯”,對聯批評就要大聲叫“好”;對於幾萬字的“長聯”,對聯批評家就要大聲說“不”。魯迅先生說過:“批評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才與作者有益。”其實,不隻對作者有益,對讀者也有益,對整個對聯界都有益。
我在一本書的序言中,對於對聯作家的創作,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初級,隻要合要求,寫出的是成品;第二層是中級,要有特色,寫出的是精品;第三層是高級,要成風格,打出的是品牌。這可以看做是一個參照,不是楹聯家的標準。我們在推介作品時,是不是也要先判斷一下,大體上是哪個層次。至於作家如何分級晉級,作品如何拉開檔次,對聯文化研究院要琢磨,大家也還可以建言。
另一方麵,對於“老人”、“老作”,就不是或者說主要不是判斷好壞的事情,而是進行本體研究,給出恰當的本體定位。不應把過去的作品一概奉為神聖,而是把精品當做楷模,進行透徹的研究。有時,我們嚐試加工名作、修改舊聯,這不符合文學批評的“規矩”,難免費力不討好。現有的對聯批評,和整個中國文學界的現狀差不多,吹捧、乏味,言不由衷。一麵倒,說好話,屢見不鮮。所幸聯界還沒有完全喪失信任,沒有結成圈子,鮮有唯利是圖,我們可能有“人情批評”,大概還沒有“紅包批評”。
今後,應該建立一支有效的批評隊伍,進行健康的文學批評,是長期的也是迫切的任務。敢於講真話、建諍言,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形成良好的批評風氣,應該是對聯批評的努力方向。為此,要做一些基礎工作,比如,能不能借鑒和學習《詩品》這樣的範本,寫一部《聯品》,使之成為對聯批評的利器?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在座的各位,有的就具備這個條件,我在這裏給大家加加油,鼓鼓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