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對聯分為“律聯”和“散聯”,在對聯理論界很有市場,且附和者眾。這一論調於對聯理論科學發展有著直接的傷害,不糾正將流毒久遠。
一、聯分“律、散”已成為現象
2007年,第10期《對聯·民間對聯故事》發表蔣七二的《律聯和散聯》一文,算是率先在全國範圍由主流媒介宣揚了這一分法。隨之,一個叫悠然一笑的在《對聯知識》一文中用很大篇幅論述了“律聯和散聯的分類是文體發展的內在要求”的觀點。
還有一種分法則更細。陳樹德在《從聯律的寬與嚴說起》、《“馬蹄韻”和“對聯譜”》中提出:本人根據詩、詞、曲、令等建“譜”的經驗,建議將對聯劃分成“格聯”、“通聯”、“散聯”三個層次,然後分別處理平仄規則,既照顧了“嚴”,也滿足了“寬”,應該是設計對聯格律的可行方案。
他們的這些觀點,在聯界形成了不小的市場。很多人在撰文時都提到了這種分類方法:
《聯律通則》問世後仍舊在爭論不止,喋喋不休。於是乎,有人提出了“古聯”與“律聯”的芻議,有人劃出了“律聯”與“散聯”的分類。(張延華、史福德《虎是虎來貓是貓同宗貌似不容淆》)
聯分律聯、散聯,若詩分古體、律體,文分散體駢體。古人不自縛於格律,奈何今人偏以格律加之?(白衣酒客《酸齋聯話》)
對聯,就格律寬嚴而言,可分為律聯和散聯。(陳亞華《左宗棠楹聯評析》)
在具體運用中,楹聯分律聯(要求高)、通聯(通用聯)、散聯(放得更寬)。(馬坤耀《提高楹聯文化品位》)
我認為“律、散聯應雙軌並進,正、偏、別多體共存”(給散聯一片藍天,放別體一條生路)。(牛歌夜話《對聯創作之我見》)
種種說法,基本統一於一個意思:
律聯,即平仄、對仗要求嚴格的對聯。
散聯,即平仄、對仗要求較寬的對聯。
很顯然,這樣的分類,頗有成為共識之勢。
二、這是基於經驗,有悖於規律的錯誤做法
在對聯界整體尚未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而隻以“對稱性的美學價值”為軸心的大背景下,這顯然是一種基於統計與分類經驗的“打補丁”的偏失行為。
1、把握對聯格律規律性的東西
隻有既正視“對稱性的美學價值”,又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同時把握對立統一規律,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法來處理二者的關係,我們的價值觀才是走在正軌上,行為才不會失範。
仄平平仄
前麵諸多篇章已經論到,同科學領域一樣,對聯也是有“晶格”的。標準律句的句中平仄排列,符合“雙平雙仄連續漸變”模式,而不是其他模式,決定它的是相當於分子內部結構的鍵角、鍵長和鍵能,及排列方式。句中、句腳均符合“馬蹄韻正格全合式”的對聯,在中宏觀審美上給人的感覺,相當於麵對排列最規整的晶體。
有一定幅度的各種破缺、且符合形式美法則的對聯,都是基於作品整體需要的合理破缺,是基於“正格”而在對立統一思想指導下作出的選擇,是係統論之下的規範操作。當然,不同的作品破缺的幅度有小有大。但隻要是基於正格的破缺,哪怕幅度頗大,那也屬於“律聯”。
也就是說,對聯是格律文體,何來散聯之說!打個比方說:“一三五不論”就是關於律句破缺的經驗。當一件作品“一三五”位沒照顧到時,理應都是律聯。而按照樓上幾位的理論套路來說,筆者有理由從嚴把諸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設定為散聯,豈不荒謬?
2、根據對規律的把握方可正確分類
什麼是格律文體?就是對仗和平仄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某一規矩,即遵守格律的文學作品。
對聯是格律文體,其對仗和平仄自然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某一規矩,即遵守格律。前麵我們已經分析過,這個規矩(格律),就是要同時遵守“對稱律”“破缺律”和“統一律”。
遵守這個規矩,即符合格律的作品,才是合格的對聯。隻要合格,都是“律聯”。至於它破缺程度各有不同,那也可以有各種分類和命名,如“拗句聯”、“古文筆法”類對聯等。總之,在遵守規矩之列,怎麼也不會劃分到“散聯”中去。“散”是什麼,就是形式上混沌一片,無格律可言,如散文。
以上所謂“散聯”之說,將會把一些不能算對聯的清言小品、格言、甚至毫無格律可言的兩行字拉進對聯的陣營中來,豈不荒謬!
當然,前麵已經論到:作為格律文體的對聯,其“對稱度”的“下限”尚待聯界依據科學的方法論形成共識。無論如何,接近“下限”的深度破缺,也當在律聯之列。
3、“律、散”之分的不嚴密性分析
有了以上科學認識,聯界將對聯分為律聯和散聯的做法的不妥當之處,也就昭然了。
一是對於對聯格律規律性的東西,缺乏把握。不明白事物本質的東西是什麼,而是根據表麵現象,形成不合規律的主觀經驗。
二是不明白對聯作品“寬”“嚴”之道。作品的外在特征,是在創作時,依據形式美法則和藝術原理,處理好“對稱性”和“對稱性破缺”這對矛盾後,塵埃落定的結果。不管“對稱度”的指數如何,隻要在合理的審美區間,都是符合“格律”的。即便如“古文筆法”類對聯,並非規整如水晶,也處處可窺“晶格”的大致麵貌。
三是概念不明,“目”“科”混亂。“律聯”正確的內涵應該是指“符合格律的聯”,而被用來表示“符合詩中律句格式的聯”,不但容易造成理解混亂,還使其他“符合格律的聯”尷尬地無立錐之地,並把它們不合理地趕出了“律的圈子”。我想,重視傳承的聯界人士不會答應。
三、聯分“律、散”的目的及危害
將對聯分為“律聯”和“散聯”,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
大的背景:“以對稱為軸心”的“一柱理論”捉襟見肘,無法圓融解釋一些突出的矛盾現象,需要一些說法來拙劣地打圓場。
小的背景:“馬蹄韻”和“對聯譜”被總結出來,並引起聯界關注後,引起了人們研究。人們麵對平仄安排方式的多樣性,質疑於“馬蹄韻”和“對聯譜”,而產生了想要總結經驗,證明馬蹄韻的“非唯一性”的想法和動作。
這種未能把握規律的不科學分類法,居然被較大範圍地認同,顯然不利於對聯藝術的發展。試分析其目的和危害,以助辨識。
1、為傳統對聯理論及《聯律通則》遮羞
傳統對聯理論“以高對稱度”為核心追求,《聯律通則》以“六相”尤其是詞性、結構“兩個盡量一致”為核心價值觀。盡管“打補丁”式列了一些特殊情況,依然不能覆蓋一些合理的“深度對稱性破缺”,造成了1/3的古聯“不守規矩”的尷尬現象。在捉襟見肘,無法自圓其說的情況下,為了遮羞,隻好進行如此漏洞明顯的分類。
2、為“以對稱為軸心”的“一點論”護住陣地
隱隱感覺到了“對稱性破缺”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普遍存在,發現很多“深度破缺”的對聯也是優秀的作品,麵對這樣的事實,未能認識到“不同的對稱度都是美的模式,且等價”,而不願意放棄“高對稱度是最理想的美的模式”的錯誤觀念,希望倡導大家“以追求高對稱度為傳統好習慣”,隻好劃出“律聯”這一塊,固守大本營。
3、坐實馬蹄韻作為規則的“非唯一性”
分一個“律聯”和“散聯”,或再加個“通聯”,你馬蹄韻總覆蓋不了吧,作為聯律的唯一性就更談不上了。這就是陳樹德老先生等如此分類的目的之一。
正如不管“三七開”“四六開”的經驗在民間如何盛行,基於規律的結論“黃金分割比”的唯一性,是無法否定的。“馬蹄韻”和“對聯譜”真金不怕火煉,是一點點喧囂無法掩蓋的。
4、助“聯無定律”論者贏得合理地位
也許不是持論者的本意,但“散聯”之說如果長久立足,客觀上將為“聯將不聯”鑿開缺口,為“對聯隻需要論尾字平仄”論者、“聯無定律”論者,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所以,隻有樹立科學的聯律觀,才能認清“對稱律”統領下的對聯性質的一麵——以“馬蹄韻”和“對聯譜”為核心的“對稱性”的極致;才能認清“破缺律”統領下的對聯性質的另一麵——以“鹿角仗”為核心的“不對稱性”的多樣性及特點;才能認清“統一律”統領下的張弛之道,並合理解釋“深度破缺”的聯作成立的條件和幾率,而不是把所有的胡亂塗抹都當做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