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黃一坤:談對聯中狀動和動補結構的創作心得

黃一坤:談對聯中狀動和動補結構的創作心得

2021-05-01 21:37:15黃一坤對聯天地 0條評論

  對聯是一種表達形式,它是從古詩詞走出來且逐漸自成體係,但是不管怎樣的演繹變化,都與文字學、語言學等分不開的,必然受其規範約束的。至於它們之間的關係很複雜,我們不多說。本文隻談對聯中的詞或句(主要是詞)結構形式之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應用創作心得。

      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在對聯創作中經常要運用到,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往往會認識錯誤或是錯對誤配。如有的人把狀動結構搞錯為動補結構,或是反過來,甚至與動賓結構混為一談。另一種就是上(下)用上狀動結構,而下(上)則用上動補結構。近日中華楹聯也推出這二種結構練習的征聯,當然是有意識地針對這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的特點而命題。從征聯的結果看,好多老師搞錯了。可能一是沒有看清楚征聯要求,二是這二種結構容易混淆。那麼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有什麼特點和作用,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一、狀動結構


     談到古代詩詞中古人如何斟詞酌字、精推細敲時大家都會聯想到宋代王安石的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我們也欣賞到了很多關於這名句的賞析文章。殊不知這名句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王安石巧妙地用了“狀動結構”——又綠,綠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而在其前麵加了個副詞(又)作狀語構成“狀動結構”。這便是狀動結構的特點和作用的典型例子。當然在對聯裏是要講究結構相同的,對聯的上聯用上狀動結構,而下聯相對位置也要用上狀動結構,才能構成對聯的形式要求。


例①題行草書家


遍臨碑帖,深研筆法走龍蛇,獨舞揮成氣象;

飽學詩書,樂探文山消歲月,勤耕種出才華。


     顯然這是主動用法,用三個“狀動結構”來完成作業。上聯通過“臨、研、走、舞、揮”五個動詞來表現行草家所達到的境界(氣象)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和背後的艱辛。臨摹前賢的碑和帖是書法家成功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對筆法的研究,更是一種淵源。但是作者在三個動詞(臨、研、舞)分別加上三個狀語(遍、深、獨)形成三個狀動結構。“遍”是從廣度表達臨習的程度,“深”是從深度表達研究的程度,“獨”是來形容書寫的狀態,表示“寂寞”的氛圍。隻有這三個狀語的植入才強化行草書法家的“潛心用功”和“忘我精神”,使行草書法家的形象更動人,也使三個動詞更富表現力。

     下聯通過“學、探、消、耕、種”五個動詞來表現行草書法家的“學識修養”和“不懈追求品性”。因為書法藝術必須以文化修養作為支撐,否則隻是一個書匠而已,所以真正成功的書法家必須加強文化修養的。而三個動詞(學、探、耕)前加上三個狀語(飽、樂、勤),“飽”是指博聞,“樂”是指積極追求,“勤”是指努力程度。三個狀語的嵌入充滿表達一種不斷進取勤奮向上的自我探索的精神,更彰顯動詞的表現力度。


二、動補結構


例①題春風


染紅野外,拂柔柳葉喚鶯聲,正調開色彩;

吹透人間,鋪潤家山侵夢境,方撥動詩心。


    上聯從“有形的”入手,通過“色”(紅)“聲”(鶯聲)、“樹”(柳葉)“鳥”(鶯)、“大”(野外)“小”(葉、鳥)渲染春風帶來的景象,展示春的特點,讓人感到春風融融,輕柔之中萌發出勃勃的生機。下聯於“無形”處著墨,從“整體”(人間)、“個體”(詩人)於正側麵表達春風暖人的特點,流露出作者對“春風暖景”至“春風暖心”的讚美,從而升華出思想內涵。真撥動了“夢春”、“思鄉”之弦,讓人感到“春風”的力量。

     撥開對聯表達的情景,卻可以看到這是為“動補”而搞的三對動補結構。也正是這三組動補結構的融入,使春更動人也更生動表現出“春風”的特點。看,“染紅”表達春風的效果、“拂柔”顯示春風“輕和”之特點、“調開”更顯春的色彩。“吹透”表達春風和煦之廣、“鋪潤”表達春風潤物細無聲之特點,“撥動”點開“景動情生”之門。讀罷此聯,我想若抽掉這三對“動補結構”,那麼表現效果就變得如嚼蠟味了。此聯之“紅、柔、開、透、潤、動”的嵌入,尤其形容詞(紅、柔、透、潤)的後綴與動詞一起表現出“動補結構”的特殊效果,補增了“春風之意景”,補濃了“詩人之情懷”。

     綜上分析了自己為同題征聯而作的二副對聯。可以說是主動用法且每副各用了“三組”(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因為征聯要求隻要求“結構形式”而未要求具體的題目。所以可發揮的空間就變大了。雖然用多了,但回頭細讀也不覺得造作。其實“結構要求”也是形式要求,而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而內容決定形式,但是形式運用得好,能起到更好的表達效果,特別是對聯創作中動詞的巧妙運用,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而“狀語”加在“動詞”前麵,“補語”加在“動詞”後麵,形成“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這樣一“前”一“後”與“動詞”相得益彰,強化動詞的作用,表現出“狀態、程度、結果”等情況,整體互為作用,使造意表達更生動形象。總之,學習掌握每一種形式(包括結構等)在創作時自然地運用多種形式,使表現手法更顯變化。否則單一幹癟,已失韻味。

     上麵我們談了些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的特點和作用,可以看出這二種結構是以“動詞”為中心分別用“狀語”和“補語”在前、在後進行組合的,當然選用的對象一定受整聯意思表達左右的。一般情況下是因表達而組合的,很少成固定詞組(結構),它不同於其它名詞、形容詞等組成的“並列式的”、“偏正式的”的名詞性結構。如“華”(名詞)“夏”(名詞)組成“華夏”,已是個“專用名詞”,一般配個“偏正式”名詞是可以的,本人認為這種情況是說得通的,不算瑕疵。但是“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往往是“臨時組合”,未形成“固定詞組”。所以創作時運用這二種結構必須在內部細分,辨明哪個是“動詞”,分清哪個是“狀語”哪個是“補語”。

     至此,對詞組、結構等有了基本的認識,再加上先區分“動、狀、補”的不同,依各自的位置、主次關係來綜合運用,我想也就不難了。有時在創作中或是在創作後仔細回味一下,真的可以感受到“狀動結構”和“動補結構”所帶來的一些不同效果,因為一“狀”一“補”而顧盼生姿,讓“動詞”煥發出光彩來。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狀動動補創作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