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同治十一年。

同治十一年。

2021-04-26 22:38:22蘭台白藏閣 0條評論

多年前看過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對於黃先生的這種以一個剖切麵來敘述曆史的方法,除了敬佩還是敬佩,曆史本身就像是一個繁複的大網,每個人、每件事情在裏麵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多個維度的複雜關係。然而時間這個維度卻異常簡單,隻有一個方向,因此如果在時間軸上剖切一刀,反而可以更有助於讀者發現其中的脈絡。於是,筆者就借鑒此方法,寫下了這篇文章,由於水平有限,隻能做最簡單的敘述,選擇的也是楹聯有關的一些事情,本義並非嚴謹的考據或者箋注,隻是想試試看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讀者了解當時的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當然同時也是為了“發現對聯之美”。


同治十一年,就是公元一八七二年,這一年是壬申年,而且是閏年。在晚清的這麼多年份中,這一年並不算特別重要,但是既然要找出一個曆史的剖切麵,當然寧可選略微簡單一點的年份來,就像初學解剖一般也盡量避開複雜的組織結構一樣。選擇這一年還有一個原因,筆者的上一篇文章《薛時雨那些事兒——一封信劄的前身後世》,如果大家看過的話應該知道,那篇文章的結尾寫到的就是同治十一年。


1.

>>>登場和退場<<<

同治十一年的愛新覺羅·載淳十六歲,已經做了十一年的皇帝了,距離他駕崩還有二年,人們把這段時間都叫做“同治中興”。下一個皇帝是愛新覺羅·載湉,這年隻有一歲,還要過二十二年他才會在甲午戰敗的悲痛心情中寫下挽鄧世昌聯:

此日漫揮天下淚;

有公足壯海軍威。


然而這一年北洋水師尚未開始組建。這一年的慈禧太後也還隻有三十七歲,她還將掌控這個國家三十六年,而當她的七十歲生日時,有一個叫章太炎的人寫了這麼一副賀壽聯: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歎黎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有慶;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不過這時的章太炎隻有三歲。


和鹹豐及光緒相比,同治在位期間還算是比較太平的,太平軍和撚軍引發的戰火已經被撲滅,暫時也沒有特別嚴重的外患,尤其是日本當時還不能稱之為中國的敵手,而除了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有些棘手外,其他的事情依靠手下的股肱大臣都處理的很不錯。


在幾大中興名臣當中,曾國藩已經六十一歲了,即將退出曆史的舞台;左宗棠六十歲,他還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李鴻章這一年是四十九歲,還沒有那種裱糊匠的感受;彭玉麟這年五十六歲,他被召到養心殿東暖閣接受同治皇帝及兩宮太後的召對;張之洞略微年輕些,三十五歲,還在各地忙著做考官和搞教育;劉坤一四十二歲,還在江西巡撫任上;盛宣懷還在李鴻章的幕府中出謀劃策,他畢竟隻有二十八歲。這些已經登場的人們,將是接下來數十年的政壇主角。


這一年退場的人有不少,曾國藩當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還有他的學生何栻,比曾國藩早了幾天告別人世。還有李昭慶,這一年過世的時候隻有三十七歲,不過大家比較熟悉的是他的另一個名字——李幼荃,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他是李鴻章的弟弟。巧的是他們都認識一個朋友叫薛時雨,五十四歲的薛時雨給他們三人都寫了挽聯:


挽何廉昉太守

翰墨中人,詩酒中人,江山花月中人,薄宦豈能羈,累年擺脫風塵,逸興豪情,跨鶴占維揚勝跡;

文苑一傳,循吏一傳,貨殖遊俠一傳,通才無不可,平昔服膺師訓,感恩知己,騎鯨作上相先驅。


挽曾文正公

一個臣休休有容,頻年燮理餘閑,小隊出郊坰,慣向山中招魏野;

萬戶侯綿綿弗替,當代元勳佐命,大名垂宇宙,豈徒江左頌夷吾。


挽李幼荃都轉

與君蹤跡,比似沙摶,記曾偕黃浦巡師,青楓督戰,西湖載酒,東浙題詩,諸昆將相盡知交,僂指白眉較密;

謁帝承明,忽遭風引,竟永謝津門大被,鄂渚慈雲,淝水家園,皖江閨夢,三戟勳名堪濟美,傷心玉樹長埋。


這一年,《對聯話》的作者吳恭亨十五歲,還在讀書;張謇十九歲,正陷入科舉冒名的案子焦頭爛額,也沒什麼心情寫聯;吳獬已經三十一歲了,可是還沒有中舉,他要四年後才能中舉,十七年後才能中進士;俞樾這一年是五十一歲,他的曲園還要過兩年才能造好,這時當然也就沒有“春在堂”之說了,不過這年他倒是去了一次德清的柳侯祠,寫了一副對聯:

曾讀柳州文,治跡分明於此信;

幸叨枌社蔭,靈蹤飄忽至今疑。


當然這一年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登場和退場,但是本文的出場人物基本上都已經到齊了,接下來看看這一年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吧。


2.

>>>一次全國性對聯同題大賽<<<


對聯同題比賽,現代人當然不陌生,幾個人組個群就可以組織一次,如果用上了“微聯賽”小程序,那這個比賽就是麵向全國人民的了,再來些足夠的獎金和榮譽,收到幾百份稿件不是問題。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這樣的機會實在太少,但也並非沒有。曆來同題得比較多的,有安慶大觀亭、成都望江樓、武漢黃鶴樓等,曆代名家各顯神通,作品著實令人眼花繚亂。但這些都是時間跨度很長的同題大賽了,時間跨度短而規模盛大的同題大賽就很少見了。恰巧同治十一年就有了這麼一次機會,因為……曾國藩死了。


平心而論,曾國藩死在這一年有些晚了,在發生了“天津教案”之後,曾國藩受命全權負責和法國人交涉善後,但是妥協性的交涉結果卻使朝廷人士及民眾輿論均甚為不滿,“詬詈之聲大作,賣國賊之徽號竟加於國藩。京師湖南同鄉尤引為鄉人之大恥”,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如果早死兩年,曾國藩的名聲會更高一些。


但不管怎麼樣,曾國藩生前為一等侯、武英殿大學士,又做過直隸、兩江總督、北洋大臣,有著挽清廷於即倒的大功,因此死後被皇帝賜“文正”諡號,備極哀榮。曾國藩的門生和朋友遍天下,再加上很多人自發而來,因此立刻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為曾文正公寫挽聯的熱潮,封疆大吏、朝廷高官、對聯名家,甚至包括同治皇帝在內,紛紛出手,這種情形有點類似當今最高水平的對聯比賽了,一個題目出來大家寫,寫完了公布出來。當然他們是不需要評獎的,但是文人的麵子可是丟不得的,這一聯如果寫得不好,不僅會遭人恥笑,更有可能得罪湘軍派係,這當然是沒人願意看到的(沒錯,說的就是你,王闓運)。


曾國藩喜愛為別人寫挽聯,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曾經因為生挽湯鵬結果造成了湯鵬和他的絕交,正所謂“為得佳聯期友死”。同樣,曾國藩一死,這個當然是亦可賽艇的大事,他的同僚、門生、朋友等立刻行動起來了,創作出了一批精彩紛呈的挽聯來,曾國藩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會做何感想。


參加比賽的大神太多,頂級大神如左宗棠、彭玉麟、俞樾、薛時雨等,一流大神張之萬、李鴻章、郭鬆林、何紹基、李元度、郭嵩燾、於醴尊等等,再加上一大批普通大神,簡直看花了眼。這裏筆者按自己的個人喜好,選了六副最有冠軍相的挽聯來,供大家欣賞: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左宗棠挽曾國藩聯,幾乎可以算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副了,此聯的出彩之處在於,左宗棠直接強調了自己和曾國藩的關係。眾所周知,左宗棠素來與曾國藩不睦,但是在這一聯中卻是真情流露,表達了對曾國藩的欽佩之情,同時也完全符合自己的身份。


臨履惕冰淵,百世同悲曾子簀;

功勳逾淝洛,千秋不數謝公墩。

張之萬挽曾國藩聯。張之萬和曾國藩同年出生,張是道光二十七年的狀元。他這幅挽聯和左宗棠的挽聯比起來,完全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不涉及任何私交,隻是以一個同僚的身份對曾國藩做“曆史性評價”,再加上文采斐然,用典走高古風,筆者個人最喜歡這一聯。


為國家整頓乾坤,耗完心血,隻手挽狂瀾,經師人師,我侍希文廿載; 

痛郯城瞪違函文,永訣溫顏,鞠躬真盡瘁,將業相業,公是武鄉一流。

彭玉麟挽曾國藩聯。彭玉麟是受曾國藩邀請加入湘軍水師的,他和曾國藩的感情非常深厚,而在這一聯讀起來確實也比其他聯更能感受到悲痛之心。此聯幾乎為白話,又添上彭玉麟的武將肝膽,自有其獨特的風格。


是名宰相,是真將軍,當代郭汾陽,到此頓驚梁木壞;

為天下悲,為後學惜,傷心宋公序,從今誰頌落花詩。

俞樾挽曾國藩聯,俞樾算是曾國藩的門生,又是詩文大家,這一聯足見文人氣息,以表自己之傷悲。其中下結是懷念曾國藩曾經稱讚自己的“花落春仍在”詩,俞樾後來給自己的堂起名為春在堂,也是為了紀念恩師曾國藩。


一個臣休休有容,頻年燮理餘閑,小隊出郊坰,慣向山中招魏野;

萬戶侯綿綿弗替,當代元勳佐命,大名垂宇宙,豈徒江左頌夷吾。

薛時雨挽曾國藩聯。這一聯的特點就是炫技,而且是赤果果的炫技,對於薛時雨這樣的頂級聯家來說,文字對仗的精工都已經不值一提,在技巧上的別出心裁才是目標。表麵上看,這一聯拉了兩個人,但是實際上運用的手法類似於“草蛇灰線”,上下聯分別明寫一人,暗寫兩人,一共拉了六個人(張九齡,寇準,魏野,韓世忠,諸葛亮,管仲),此外又運用了集句加隱文的手法(原詩是“元戎小隊出郊坰”“諸葛大名垂宇宙”),而且人物都能有所關聯(寇準訪魏野和諸葛亮自比管仲),上下聯又能在這個基礎上完成對仗,切合被挽者和作者的身份。這聯的唯一缺點就是,不怎麼悲哀,有點像在人家的喪事上表演才藝,卻彈奏了一曲《野蜂飛舞》一樣,雖然厲害卻未必能拿到冠軍。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代難逢天下才。

李鴻章挽曾國藩聯。這一聯的目的性極強,尤其是上聯,幾乎就是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做了一個政治背書,一下子把自己抬高到了一個“大師兄”的位置,那麼既然是“大師兄”了,接班人還會遠嗎?雖然此聯文采一般,但是能以對聯來幫助完成搶班奪權,足見李鴻章之圓滑。當然,作為接班人他做的還是很不錯的,起碼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接曾國藩的班。


友情作品兩副:

其一:

本一代完人,先定東南,次平西北;

為六旬元老,名揚中外,忠冠古今。


其二:

功在國,德在民,名在天下;

出為將,入為相,歿為神明。

作者是同治皇帝,不過是自己寫的還是有人代寫的,就不得而知了。皇帝的聯當然不參與比賽,放在這裏就算是一個風向標吧。


反麵教材一副:

平生以霍子孟、張叔大自期,異代不同功,戡定僅傳方麵略;

經術在紀河間、阮儀征麵上,致身而太早,龍蛇遺憾禮堂書。

王闓運挽曾國藩聯,這個聯大家就看看吧,在當時屬於非主流的寫法,如果讓吃瓜群眾投的話基本上入不了圍。不過本來曾國藩活著時候也因為“勸進”的事情,對王闓運不大待見,王闓運的情商可能是有些問題吧。


此外還有很多精彩的挽曾國藩聯,如歐陽兆熊的、何紹基的、郭嵩燾的、於醴尊的等等,但不管怎麼說這次對聯同題大賽很快就結束了,大清進入了沒有曾國藩的時代,活著的人繼續前進著,腳步並沒有因此停頓,比如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一個。


3.

>>>左宗棠的態度<<<


左宗棠隻比曾國藩小一歲,但是身體卻健康得多,見過他的人說他是一個矮矮的胖子。從同治六年開始,左宗棠就一直忙於處理陝甘地區的混亂局勢,他的對手有西撚軍,起義軍,回民軍等等,左宗棠在入京覲見時指出,需要五年時間來平定陝甘,終於到了同治十一年他做到了消滅回民軍的主力。而下一個五年計劃,他的目標是新疆。


早在平定陝甘的同時,左宗棠的心中一直記掛著另一件事,就是新疆那裏的局勢。同治六年,阿古柏建立“洪福汗國”盤踞新疆。同治十年七月,沙俄侵占伊犁。到了同治十一年,沙俄與阿古柏訂立“通商條約”(即“俄阿條約”),俄國承認阿古柏為“哲德沙爾”領袖,阿古柏同意沙俄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設置商務專員等,俄國貨物的關稅定為百分之二點五。此後,俄國的商貨、軍火不斷地輸入南疆。這種情形下,國家領土隨時有著失去的危險。於是,也就在同治十一年,左宗棠派徐占彪進兵肅州,在那裏開始收複新疆的準備工作。


不久,清廷內部開展了關於“海防”還是“塞防”的大辯論。辯論的一方主力是李鴻章,他認為:“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裏,土地瘠薄,人煙稀少。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傾全國之力,徒然收數千裏曠地,增加千百萬開支,實在得不償失。依臣看,新疆不複,與肢體之元氣無傷,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為好。”李鴻章的意見說白了就是朝廷缺錢,所以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這種觀點是當時官員中的主流。


然而另一方的左宗棠上書反駁道:“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裏荒漠,實為聚寶之盆。”又說:“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裏,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左的態度很明確,必須收複新疆。經過辯論,慈禧太後支持了左宗棠,左宗棠開始了為期五年的收複新疆作戰計劃。


左宗棠對於收複新疆的態度是如此堅決,可能和這副對聯有關:

左宗棠挽林文忠公聯

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餘年遺直在;

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裏路大星頹。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林則徐路過長沙,指明要見隱居在老家讀書的左宗棠,這一年林則徐六十四歲,左宗棠三十七歲。兩人見麵後談笑風生,很快就成了忘年之交,林則徐很快就把左宗棠視為能接替自己的人,他拿出了自己在發配新疆伊犁時整理的資料和繪製的地圖,全部都交給了左宗棠。所以說,新疆的事情不僅僅是左宗棠的願望,更是林則徐的囑托,這就不難理解,左宗棠為什麼會有這麼堅決的態度。


左宗棠帶上了林則徐送給他的新疆的資料和地圖,帶上了一口棺材,開始了討伐阿古柏之戰。光緒三年,清軍收複了吐魯番,逼得阿古柏在絕望中服毒自殺。然後左宗棠繼續向南疆進軍,就在這一年末收複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新疆各地大小村鎮,多有建立左公祠的,有聯雲:

陳迪南題烏魯木齊左文襄公祠

提挈自西東,帕首靴刀,十年戎馬書生誌;

指揮定中外,塞雲邊月,萬裏寒鴉相國祠。


此後的光緒七年,曾紀澤與俄方代表訂立了《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終於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帶地方。光緒八年,伊犁正式交還中國,左宗棠第五次上奏請求在新疆設省,朝廷終於同意了他的意見,並在光緒十年正式建立了新疆省。


光緒十一年,左宗棠去世,在挽左宗棠的聯中,筆者非常喜歡以下幾副,挑出來與大家共賞,以紀念左公收複新疆之功業:


吳獬挽左宗棠聯

惟楚有材,並曾湘鄉再造玄黃,大名千古兩侯相;

胡天不憖,俾我諸夏中流砥柱,碩望一時孤老彭。


曾國荃挽左宗棠聯

幕府封疆,書生侯伯,孝廉宰輔,疏逖樞機,係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

湖湘巾扇,閩浙樓船,沙漠輪蹄,中原羽檄,壯聖主威靈於九萬裏,聲光遠爍海東西。


羅穀臣挽左宗棠聯

以一身係天下安危者三十年,看連雲烽火次第澄清,武侯揮扇而軍,蓋代大名垂宇宙;

為聖朝恢徼外版圖凡數萬裏,隻橫海蛟鼉頻煩擘畫,宗澤流河未果,出師遺感滿滄溟。


張百熙挽左宗棠聯

何期五載睽違,魂招司馬橋邊宅;

想見派忠激烈,氣作祝融峰上雲。


壯哉左公,使新疆複歸於中國,其功至偉也!光緒十一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後葬於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白竹村,墓前有柱聯雲:

漢業唐規,西陲永固;

秦川隴道,塞柳長青。


左宗棠下葬後,其家族選擇一名守墓人名為黃佑春。此後,黃佑春家族已經有四代人一直在默默地給左宗棠守墓,至今已經有一百三十六年。在一九七一年的一天,左宗棠墓地被炸開,一代名臣拋屍露骨,幸得黃家重為掩埋,此後一九八五年得以重修。他日有暇,必當載酒以祭,以表敬意也。


4.

>>>大清的“啟航計劃”<<<


同治十一年的左宗棠已經是一個六十歲的老人了,李鴻章雖然年輕些,但也有四十九歲了。張之洞略微年輕些,三十五歲,還在各地忙著做考官和搞教育。劉坤一四十二歲,還在江西巡撫任上。放眼整個朝廷,出色的人才實在太少了,尤其是年輕的人才。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傳統的科舉製度已經很難培養出適合當時局勢的優秀人才了,於是有人把眼光投向了國外,想到了留學,大清的“啟航計劃”就從這一年開始了。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同治七年,這一年容閎已經四十歲,距離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到中國已經過去了十四年。容閎是鹹豐四年回國的,回國之後的他發覺,耶魯大學的畢業生、文學士身份在國內根本行不通,在和太平天國的洪仁玕會談時,他提出組織良好軍隊、設立武備學校及海軍學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頒定教育製度等建議七條,然而終於還是未能被采納。同治二年,他去了安慶謁見曾國藩,次年受曾國藩委派,為籌建江南製造局赴美采購機器。曾國藩遂保舉容閎以五品候補同知銜,任江蘇巡撫丁日昌的譯員。同治九年,容閎又向曾國藩提議派學生官費赴美留學,曾國藩與李鴻章商議後奏報清廷獲準,


於是容閎開始落實和實施這個“啟航計劃”。同治十年,容閎在上海開始招生,被選中的少年先在上海進預備學校補習英文。容閎定下的標準是“學生年齡,定為12歲以上,15歲以下,須身家清白,有殷實保證,體質經醫生檢驗,方為合格。”同時還製定了考試規則,應考及格,才能進入預科,再學一年,“方可派赴美國留學”。不料,預科學校設立一年有餘,願意留美的幼童沒來幾個,容閎“乃親赴香港,於英政府所設學校中,遴選少年聰穎而於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數人,以足其數”。同時,他回到廣東香山老家,動員親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學,終於招到了三十人,而且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


終於到了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大清的第一個“啟航團隊”正式出發了,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當然,他們在出國之前,都是作了具結的,例如詹天佑的具結內容如下:

具結人詹興洪今與具結事:茲有子詹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機藝,回來之日,聽從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結是實。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興洪親筆畫押


從同治十年至十三年的四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出洋時的平均年齡隻有十二歲,因此他們都被稱為留美幼童。然而到了光緒七年,在第四任監督吳嘉善的提議下,清政府下令將留美的中國留學生全部招回。他們被迫中斷學業,悉數被“遣送回國”。九十四名幼童抵達上海後就像犯人一樣被關在了一所學堂裏,數天後,隨便分配了一下工作,例如學工程的詹天佑卻派往廣州教英語。


然而,這批人畢竟接觸到了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比起國內的科舉出身的人才來說還是要高出一籌,經過他們個人的努力,這批人中湧現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位:

蔡紹基,北洋大學校長

梁敦彥,清朝外務尚書

黃開甲,政府官員

詹天佑,鐵路工程師

唐國安,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

梁如浩,交通大學創始人

唐紹儀,“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留美幼童從很小就在美國學習,因此英文水平比中文水平更高一些,不過其中還是出了不少對聯的好手,例如唐紹儀算是一個,有聯如下:


挽蔡鍔

奇氣滿東南,吾道不孤,應為蒼生爭一息;

大名垂宇宙,人心未死,終教青史慰重泉。


挽孫中山

約法壞,民國危,革命未成功,非複能支大廈;

議和終,致住去,補天太無術,自愧有負使君。


挽張百熙

好我同車,太息藺廉成往事;

斷金攻錯,誰知韓範本交親。


題共樂園

開門任便來賓客;

看竹何須問主人。


梁敦彥的聯也很不錯,在《對聯話》中有如下記載:

梁敦彥和陸嘉穀、王仁寶題天津李文忠公祠聯,聯語極為雄奇,足見方家手筆:

縱四千年史家未有之奇,手挽狂瀾,一木巍然支大廈;

是三十載相節久臨之地,神依故土,九霄恍若降靈旗。


詹天佑雖然自己不寫對聯,但是詹氏祠堂通用對聯,上聯典指詹天佑,下聯典指明代大書法家詹希原:

天佑工科進士;

希原書法第一。


至於容閎,現已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重新為世人所敬仰,其故裏珠海南屏村南屏牌坊有對聯:

容拿世冠,國威震九宵,健兒團結新猷創;

閎獻功彪,民風揚四海,後代和諧偉業成。


在珠海有容閎書院,和傳統的嶽麓書院等一樣,有著眾多楹聯:


容閎書院校門聯

容古容今有容乃大;

閎德閎智九閎於斯。


容閎書院不染堂聯一

翠蓋遠香出淤泥不染;

德門長慶與蘭竹同馨。


容閎書院不染堂聯二

傍山臨流,自喜軒窗無俗韻;

吟風弄月,都移造化入詩篇。


容閎書院不染堂柱聯

雅言詩書執禮;

良友直諒多聞。


容閎書院亭柱聯

竹裏書聲來隔院;

鬆間棋韻靜虛窗。


容閎書院怡然亭聯

春風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塵。


容閎書院虛懷亭聯

大德無我憂天下;

小善乃集惠庶人。


容閎書院風華軒聯

德成言乃立;

義在道斯長。


不管怎麼說,同治十一年開始的“啟航計劃”,開啟了中國向海外官派留學生的先河,這是一件可以載入中國教育史的裏程碑事件。這一年的容閎先生,正是躊躇滿誌的,這是屬於他的同治十一年。


5.

>>>將洋務進行到底<<<

同治十一年發生了兩件和洋務有關的事情,一件是官辦的,一件是民辦的。官辦的事情是,近代中國最早的新式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的成立,而民辦的事情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近代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的開設,前者的主導人是李鴻章,後者的主導人是陳啟源。


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李鴻章飭令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籌辦輪船招商局,十一月正式成立於上海。朱其昂本是上海的一個富商,從事商貿起家,然後捐了官進入官場,做了漕運局的總辦。同治十年,李鴻章派盛宣懷赴上海,與其商議辦輪船招商局的事情,然後同治十一年招商局成立,由朱其昂擔任總辦,然而還不到一年,李鴻章又委任了唐廷樞為總辦,朱其昂改任會辦,負責漕運和官務。招商局名為商辦,實由官商合辦。隨著業務的拓展,在天津、牛莊、煙台、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海外的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十九個重要商業港口設立分局。


光緒三年,招商局又進行了一次擴張,以銀二百二十二萬兩高價購進一批舊船和設備,船隻由十二艘增至三十餘艘,成為一支非常具有競爭力的運輸企業。然而,由於缺乏現代的商業理念和管理方法,招商局在航運競爭中並不出彩,隻能說是慘淡經營,甚至一度難以維持,中法戰爭期間甚至暫時售與旗昌洋行。光緒十一年又收回局產,李鴻章派盛宣懷督辦全局,馬建忠、謝家福為會辦,招商局由官商合辦改為官督商辦,但仍連年虧損。宣統元年歸郵傳部管轄,結束了輪船招商局的使命。


當然,招商局的虧損有經營方麵的原因,但本身航運在當時也是風險比較高的行業。在《對聯話》和《古今聯語彙編》裏麵,都記載了招商局成立不久的一次大海難,那就是“福星”輪沉沒事件。不過這件事發生在光緒元年,而不是《對聯話》和《古今聯語彙編》立說的“同治中”。


光緒元年初,招商局的“福星”號輪船安排了一次從上海到天津的航行,主要是為了運載八千餘石江浙漕米和布匹綢緞,順便還搭載了一百多位中外旅客。在這批旅客中,有津局海運委員會的二十五位江浙籍委員,他們是過完春節回去天津上班的。此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天津塘沽,但是當輪船於二月的一個早晨行駛到煙台南麵的黑水樣時,海麵上突然出現了滿天大霧,然後持續了一天,直到晚上大霧依然不散。在大霧中,“福星”號一邊鳴笛一邊摸索著緩慢前行,深夜中突然聽見前麵有哨聲,還來不及躲避,已經有一艘巨大的輪船迎麵駛來,對著“福星”號的船頭就撞了上來,仗著噸位優勢把“福星”號的船頭撞裂,並壓向了海中,僅僅過了十五分鍾,“福星”號就已經沉沒在了茫茫大海中。所有的人亂做一團,隻有一艘救生小艇在救人,撈了一些人員送上肇事的船隻。


肇事船隻是英國籍貨輪“澳順”號,在大霧中行駛速度較快,且吹哨和鳴笛並不及時,最終導致了相撞。最終,“福星”號上有六十餘人獲救,遇難人數在六十五人,其中包括二十四名官員。後來在判斷兩船的責任時,由於英方偏袒肇事船隻,在當時又掀起了軒然大波,上海《申報》對此慘案了做了連續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最後,這次海難以雙方各承擔百分之五十的責任來結案,這個結果對“福星”號是嚴重不公的,但是也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了。關於這次海難以及事後的雙方交涉過程,大家可以去看看專門的論文,有不少是涉及海事法的,這裏不再贅述。


當時李鴻章任直隸總督,他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及江蘇、浙江巡撫上奏朝廷,要求為“福星”號死難者進行撫恤,並在上海和天津建專祠致祭。光緒同意了他們請求,並下旨要求嚴懲肇事船隻,可惜並沒有任何用處,最後這些損失當然也就隻能由招商局承擔了。後建立湣忠祠,有聯雲:


李鴻章題天津湣忠祠聯

大海咽波濤,遺恨難填精衛石;

聖朝多雨露,褒忠常傍水仙祠。


蔡炳泰題天津湣忠祠聯

一死亦何奇,諸公浩劫同淪,最難堪碧海驚濤,寥天慘霧;

千秋均不朽,異日英靈如在,願常護帆檣風轉,芻粟雲飛。


杜文溥題天津湣忠祠聯

沿於海以達河,歎頻年轉漕重洋,共曆艱難非一日;

勤其官而死水,看身後褒忠巨典,常膺俎豆到千秋。


另一件事的主角是三十八歲的華僑商人陳啟源。陳啟源是廣東南海人,很早就開始在越南、暹羅經商,在二十多歲時候就已經是知名僑商了。他在暹羅時看到法國的繅絲機器,效率原高於當時國內的繅絲方法,於是開始籌辦起繅絲廠來。同治十一年,繼昌隆繅絲廠在廣東南海縣簡村開始投產,使用的都是當時世界上非常先進的機器技術,實行半機械化生產,以蒸汽動力進行機器繅絲,得到的產品質量機器出色,暢銷於歐美和東南亞市場,他本人也獲利豐厚。


俗話說,有肯德基的地方就一定有麥當勞,當地的其他商人隨後也紛紛效仿,開設了十來家機器繅絲廠,機器繅絲產業一度興盛無比,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原來手工繅製的土絲。終於在光緒七年,一批原來從事土法繅絲民眾持械砸了一個繅絲廠,南海知縣下令關閉了繼昌隆繅絲廠。於是陳啟源將工廠遷至澳門,改稱複和隆絲廠。光緒十年,陳啟源得到清政府許可,又將工廠遷回簡村,改名“世昌綸”,繼續開工經營。繅絲業也成為整個近代中國工業中發展速度突出的行業之一,為今後的紡織工業的發展積累了經驗。


此外,陳啟源還是一個儒商,並且精通數學,著有《蠶桑譜》《陳啟沅算學》《理氣塑源》《周易理數會通》等著作。


在陳啟源的蠶桑園園門,有其曾孫陳少恂撰寫的對聯:

桑威榮梓裏;

蠶壯畜絲鄉。


在陳啟源的墓前有聯:

不折不從,星鬥其文;

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一聯有說是陳氏子孫為陳啟源所題,也有說是傅漢斯、張充和挽沈從文聯,這裏就不做進一步考證了,這種事情揭破了總有一方麵子上不好看,但不管怎樣都不會影響逝者。


6.

>>>“喉舌”的崛起<<<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說到租界,中國的學生隻要學習過中國近代史,就知道這是一個充滿恥辱的名詞,是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產物。筆者特意查了百度,關於租界的定義如下: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也就是說,領土所有國難以對租界內的行為進行司法活動,這也往往令租界成為一些持不同政見者或戰爭時期平民的最佳避難場所。雖然租界的惡名累累,但是租界對於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傳播近代民主、科學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並且為當時站在政府對立麵的人提供了庇護,比如魯迅就曾在租界生活過,其《且介亭雜文》的“且介”二字就來自“租界”兩字。


接下來要說的這件同治十一年的事情,就發生在上海的公租界裏,如果是新聞媒體界的朋友們應該都很清楚,英商美查同伍華特、普萊亞、麥洛基合資創辦的《申報》(原名《申江新報》),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創刊,開始了它總共七十八年的辦報曆程。《申報》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商業性報紙開端的標誌,雖然由外國人創辦,但是還是由中國人主執筆政的,《申報》是當時的第一家。


《申報》從發刊到最終停刊,經曆了七十八年,其出版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泛,在中國新聞史和社會史的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申報》見證和記錄了晚清以來中國社會曲折複雜的發展曆程,被人稱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筆者有幸看過早期的《申報》的影印本,作為一份麵向市民群體報紙,《申報》已經具備了現代化報紙媒體的雛形,大致內容包括官方新聞、采編新聞、追蹤報道、國際新聞、民間軼事、體育新聞、廣告、商品價格等等,尤其是自行采編的新聞和接下來的追蹤報道,這是《申報》的主要亮點之一。


前麵說過招商局福星號輪船沉沒的事情,沉沒的時間是二月二十八日的深夜,而《申報》在三月初二就開始報道了,包括隨之而來的關於事故責任的裁決,都做了連續多期的追蹤報道。還有當時名噪一時的 “楊乃武案”,《申報》連續三年進行報道,這是當時中文報刊中最早最長的連續報道,最後終於披露了冤案的真相。《申報》堅持以新聞報道為主體,並且堅持新聞的客觀公正,不再以官方的輿論要求為金科玉律,對於朝廷的主流觀點也進行了各種批評,甚至在清政府立憲期間,主動引導輿論帶了一波節奏。


當然當時的《申報》也有很多不足,這點左宗棠深有體會。左宗棠在新疆征戰,而遠在上海的《申報》依據各種流言,報道左宗棠潰敗,左宗棠知道後在部下的信中大罵《申報》:“此輩所為,專以張西訕中為意,其殆梟獍不若耳!”此後左宗棠做兩江總督,《申報》更是不斷對其進行追蹤報道,挖掘了不少左宗棠本人的軼事和花絮,這個比現在的追星狗仔隊也不遑多讓。


一九一二年,《申報》轉讓給了史量才,先後創辦《自由談》等副刊,發表民主自由言論,最終導致了殺身之禍,一九三四年史量才被蔣介石派遣特務暗殺。此後,《申報》言論又趨於保守,直至停刊。


接下來說說和《申報》有關的對聯。作為新聞界的重要媒體,《申報》自然是文人聚焦之所,出現過不少精妙的對聯。


水月鬆風招白鶴; 

石泉槐火煮烏龍。

《申報》副刊主編陳蝶仙自題聯,讀來清雅異常。


奉化梗化,是局員司事丁役每奉行不善,化導無方,釀成此息;

寧波生波,凡提鎮道府廳縣祝寧靜長占,波瀾永息,各保其官。

這是《申報》報道光緒四年夏,奉化民變抗捐的聯。


《申報》搞過一次征聯活動,出的聯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我們一般都聽說過的下聯有“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不過當時還收到了以下這些下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郎中王若儼,儼若王中郎。

王若儼:民國時北京西城掛牌行醫者。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賓用王若儼,儼若王用賓。

王用賓:山西人,曾任南方非常國會議員。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隸直方大,大方直隸人。

直方大:北京東安市場百貨店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船中海拉多,多拉海中船。

海拉多:日本巡洋艦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財東山成玉,玉成山東財。

山成玉:山東德州銀號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齋成瑞聚永,永聚瑞成齋。

瑞聚永、瑞成齋:均為北京古玩店名。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軍中吳觀樂,樂觀吳中軍。

吳觀樂:孫傳芳部下軍官。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名立袁世傳,傳世袁立名。

豫紳袁世傳宣付國史館立傳。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

比起以上各聯,此聯更覺精妙。


7.

>>>不是尾聲的尾聲<<<


如果可以按下時間暫停的按鍵,站在同治十一年這個節點上,向前看看已經發生的事在這一年造成的結果,再向後看看這一年的事對後來的影響,應該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當時的局勢,以及在麵對這種局勢時候不同人做出不同選擇的合理性。


同治中興的主要功臣是曾國藩,他去世之後的權力空白很快被李鴻章所填補上。左宗棠正忙於西北之事,在除了慈禧太後以外的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下,毅然決然地收複了新疆。大清朝向海外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這批學生承載著帝國對於未來的期望。李鴻章在國內繼續搞洋務運動,雖然大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有沒有合適的人和合適的方法把它搞好這又是另一回事。而伴隨著租界中逐漸形成的西式文化,民間輿論開始覺醒了,這將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持續對官方輿論發起挑戰。


走過了同治十一年,大清朝的路還有很長,往後的局勢也變得越來越艱險,直至走到宣統退位的那一年。而作為現代人來看這段曆史,應該也能學到不少經驗教訓吧。


同治十一年就像是一出戲中的一幕,終於也有謝幕的那一天,這裏用一副戲台對聯,結束我們的同治十一年之旅:

萬事皆雪浪淘沙,問誰鐵板銅琶,為我唱大江東去;

一年如春燈過眼,隻剩鯤弦羯鼓,留人到紅日西斜。


這是彭大霞題旌陽東平橋鎮江宮樂樓聯,甚是豪邁,用來總結這一年的事情還挺合適。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無論怎樣精彩的曆史,總不如現在和未來重要,而學會在奮鬥中享受人生,現在想想還是很有必要的。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同治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