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天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聯理文章】對聯創作之我見

【聯理文章】對聯創作之我見

2021-04-19 21:37:05匡紀峰聯都網站 0條評論

 【作者簡介】匡紀峰,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江蘇省詩詞學會,江蘇省楹聯學會會員,獲二零一八年全國對聯創作獎。多有詩文一百餘篇在雜誌發表,獲獎。


    對聯一直被士人視為小製。蓋因其短,其小而不為所重。但相對於詩詞小說來說,對聯有其自身價值和功用。其藝術的魅力並不比詩詞曲賦遜色多少。我們甚至可以說,詩、詞、聯其實是一樹三樹,它們紮根於生活,又以各自不同的藝形式表現出來。


     賀歲祝慶自不用說,佳景絕勝處,必有聯刻其上,才得以襯眼前風光,增益人文底蘊,我們平常愛旅遊,就某個景點來說,沒有了楹聯鐫刻,則感覺景致少曆史底蘊與翰墨氣息。


     前昔去揚州平山堂玩,數了數其楹聯匾額,洋洋灑灑,詩詞楹聯約數十付。正是由於前赴後繼的文人墨客留字其上,此處才更給人以書香濃重,人文薈萃的感覺。


     至於明誌自勉,諷物指事,對聯也有所及。廢話不提,下麵本人就談談對聯撰寫時的幾點看法,不足之處請方家校正。


一、句子忌少文味


    所謂文味,指文字味道,名士撰聯,讀後讓人回味無窮。例舉一二:


板橋有聯:

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刪繁就簡三秋樹;

領異標新二月花。


    板橋先生是清代文字大家,世稱詩書畫三絕,其實,他的對聯又何嚐遜色於詩書畫?他留下的楹聯短製,幾乎可算字字珠璣,一字不能易,一字不可移。作者的氣質,才性,胸度俱還隻言片語間。所謂一斑窺豹,此中便見。


     現在有很多朋友,諳熟了對聯格式及諸要素外。便會不以為然,說起來對聯不過如此。在下也試舉一二:


回廊多畫意;

幽徑有詩情。


讀來中規中矩,但就是少了味道。感覺空泛。


再如:

微風輕拂萬條柳;

小雨細滋萬朵花。


    讀來字字工整,但感覺是仍是泯然眾人。渾不見文字氣息,直若一根甘蔗,被嚼過三遍後再嚼一下,還能有味兒不?這還是可觀一點的,還有些不可視,不忍讀的,我也信手拾舉,博君一笑。


如:


深宵不眠聽微雨;

淺醉難成眺遠雲。


稱心最是三春景;

失趣無非孤獨人。


    不合律不說,讀下來,遠不是那個味。簡直叫慘不忍睹。


    諸如此類,按對聯諸要素來看,好像條條能靠得上。就象小孩子學作文,你告訴他,記敘文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結果。那麼做到這些就能寫好記敘文麼?否。文字是無聲語言古人雲:大約才、膽、識、力,四者交相為替,苟一有所歉,則不可登作者之壇。


    歸結到底,文字要寫好,全賴文養、文功。我的看法是,平時不急於創作,宜多讀書,這個書是廣義的,不僅包括詩詞。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連書都沒讀過幾本的人,可以想像,所寫的文字,不過是製造些詞語的廢料罷了。


二、忌聯意空泛,無病呻吟


    現代人寫字,動不動就愁了,就哀了。不是說不能寫,你一定要寫,則要寫出自己的角度。從自身出發,引發閱讀共鳴,共振。如杜甫詩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則將戰亂中的思念之愁苦躍然紙上,三讀如己親曆。借用徐晉如先生的見解,當今詩壇有三種人,其一,作者沒思想,迎事件去寫詩填詞;其二,整日吟風月,情不真,誌且偽;其三,雖關注民生,不公,但詩有諱避,不敢有拋頭灑血的忠勇。


     和平年代,我們現在很少到這樣的句子吧!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當然,那是特定的時代中文人士風骨,英雄鐵骨的文字宣言。我們後人習詩文,都是站在前賢的光芒裏兢兢前行。想超越何其難。


三、忌上強下弱


      這是對聯上下句的氣勢問題,上強下弱則有頭重腳輕感。


例:


萬仞驚峰承日月;

一枝柔柳伴花枝。


    信口拈舉這個比較極端例子,也就是拿來說事兒,說明要避免頭重腳輕的問題。下比要托得住上比。從句間關係來看,或平行,或放大,或延展,或互襯,當然還有更多的關係,此處不作贅述。


四、忌上下句邏輯錯亂


例:香山紅火楓林染。  

        

    出句中紅火為果,楓林為因。因此下句也應宜相對應的關係來鋪陳。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同樣體現了對聯的對稱性。除因果外,句間關係尚有其他如:轉折,總分等等,對句時切勿忽視。


五、忌入死胡同


     對聯形式眾多,意境聯常見,其外有巧趣聯。古今對聯故事中往往以機巧聯來反映主人公的機敏,睿智。有好多朋友讀了些對聯故事,往往以為對聯的風流在於巧而趣。殊不知,所有的對聯故事,往往采用機巧聯做內容,什麼“煙鎖池塘柳”,什麼“此木為柴山山出”等,無非是增加故事的可讀性,趣味性。對聯,實在是種更為實用的文體,門楣婚喪,勵誌銘心,風景崖刻,廊廟城垣,均能見到對聯的文字風懷。


     從某一角度來看,這類出句極為費腦。其實終究歸於文字遊戲,可以讀讀,可以想想,倘有所對,一笑,即無所對,也是一笑。切不可時旅念之,執著其中。


     平時微信群中,論壇所見的對句,是對聯的一種練習形式,並不能視上下句為一付對聯,當然不排除有上下句楔合度高。自然成聯的,這是個例。作為對聯,著眼處往往需有明確的主題,靈魂,這才是重要的。


      以對聯來講,詞尚上要注意避開合掌問題,意境上要避開隔的問題。至於隔,我們一般要著眼於意境,而不是字眼。


聲律啟蒙中有對:

春日園中鶯恰恰;

秋天塞外雁雍雍。


    有人往往不解,作為對聯教材,這付對聯不是明顯的意隔嗎?其實這裏不能從字眼來看,春日對秋天看起來隔,但上下比作為一個整體來讀,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假想這付聯是刻於家庭小苑、風景園林處,這聯便能體現主場的春日生機勃勃、秋天天高氣爽的感覺,為什麼就不成聯?

    所以對聯,上下一定要拳打一處,向一個中心發力。當然,反對可例外。但就算反對,也是有一個統一的意旨,通過對比來突出作者的主旨。

     聯也罷,詩詞也罷,其實殊途同歸,終究要落實到個人胸襟,氣度,才情,學養上。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創作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