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與原平——原平“文史大講堂”講課稿

楹聯與原平——原平“文史大講堂”講課稿

2021-04-09 23:00:48王存白聯都網站 0條評論

【作者簡介】王存白,男,1947年生,山西省原平市人,中共黨員,機關退休公務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西省楹協理事,忻州市楹協顧問,退休以來創作楹聯8000餘副,詩詞800餘首,詩聯獲獎300次,兩次獲中楹會年度創作獎,10副聯入選《中國對聯佳聯三百副》,70餘副聯各地景點鐫掛,出版楹聯作品集二部,個人小傳收入《山西省誌.楹聯誌》。


    【編者按】原平,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因地形“原隰寬平”得名,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來自原平的全國著名聯家王存白先生,一直致力於楹聯的傳承和弘揚,曆年來在全國各級各類聯賽中多有獲獎。近期利用當地“文史大講堂”這個平台,做了一場精彩的楹聯講座——楹聯與原平,現特把講稿刊發,以饗讀者。


楹聯與原平——原平“文史大講堂”講課稿


 山西 王存白


    原平是文化古邑,文化大市,也是楹聯大市。楹聯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類型,同時又是一種重要的民俗文化形式,以其豐富而傑出的作品來支撐原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借助原平古聯遺存優勢,來認識楹聯的文學屬性、民俗地位、社會功用,某種程度上有近水樓台的便利;反過來,透過原平楹聯遺存了解原平的風土民情,原平的文化,原平的人物故事,也有著獨特的意義和作用。


 一、原平牌坊楹聯體現的格律嚴整性


 牌坊一般為旌表功名、紀念賢哲而建,無疑是十分嚴肅並令世人仰止的。這類建築的多少和規格高低,從一個側麵反映著一個地區人文底蘊的深厚程度。原平過去有多少處牌坊,有多少刊刻楹聯的,曆盡滄桑,存世很少,就連留下文字的也不多。而恰恰因其地位的顯要,使用的審慎,牌坊楹聯多為文化名流創作。一般說,牌坊楹聯質量屬於上乘的。原平現存最著名的牌坊是列入國保文物名單的陽武村朱氏石牌樓,主配坊加上朱氏佳城共鐫刻楹聯9副。這裏不妨單從格律角度看,朱氏牌坊楹聯沒有一副不是平仄協調、對仗工穩的。舉主坊影壁聯:


茹蘖飲荼,數十載鵠歌矢節;

丸熊封鮓,九重天鳳誥物休。


    朱氏牌樓是晚清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兵道加鹽運使武訪疇為其母朱氏所修節孝牌坊。茹蘖飲荼:義同成語飲冰茹蘖,形容生活清苦。蘖,泛指植物根部主莖的分枝。荼,苦菜。  鵠歌:先秦詩篇名,開頭兩句“悲夫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後用指婦女的守節不嫁和空閨寂寞。鵠,鴻雁。矢節:誓誌守節,矢,誓。丸熊封鮓:丸熊,用熊膽和製藥丸。封鮓:指陶母封鮓責侃,陶侃年輕時做監管魚梁的小吏,曾送一罐醃魚給母親,陶母把醃魚封好交來人帶回去。這裏丸熊喻母教苦辛,封鮓喻教育子女律己的良苦用心。鳳誥:即誥命,又稱誥書,是皇帝授贈給官員家屬的榮譽證書。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稱“誥封”,死者稱“誥贈”。物休:事物美善。下麵看一下這副聯的平仄對仗:


茹蘖/飲荼,數十載/鵠歌/矢節;

丸熊/封鮓,九重天/鳳誥/物休。


    十一言兩分句,前分句四字兩節,節點上:上聯仄、平;下聯平、仄。後分句七字三節,節點上,上聯仄、平、仄;下聯平、仄、平。數十載、九重天為三字節。句腳安排:上聯平、仄;下聯三副仄、平。聲律十分嚴謹。對仗上:前分句上、下聯都是動賓/動賓,結構一致。後分句前三字數量相對,四、五字鵠歌、鳳誥偏正相對,且鵠、鳳同屬鳥類;末二字矢節動賓,物休主謂,似不工,這裏借“矢”的名詞義與“物”對,節與休名詞對形容詞屬寬對,整體看是一副格律嚴整的楹聯。


再舉一副趙光搢神道聯:


分土蒞關中,安全有算;

製碑鐫道左,姓字流香。


    神道碑一般指墓碑,立於官道旁的神道碑俗稱路碑,路碑的作用與牌坊相似,立路碑須依一定的等級和準許程序,所以這裏歸於牌坊一類。原平過去路碑很多,可惜大部分不存在了。趙光搢,字笏山,辛彰村人,清光緒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例授朝議大夫、候選知府、陝西商州直隸州知州。分土:本意是分封土地,這裏借作領牧一方土地。道左:道旁,道東。毛傳:“道左之陽,人所宜休息也。”另有東為上說,故立碑於道左。看一下這副聯的平仄對仗:


分土/蒞/關中,安全/有算;

製碑/鐫/道左,姓字/流香。


    九言聯兩分句,前五字二、一、二分三節,節點位,上聯仄、仄、平;下聯平、平、仄。後四字二、二兩節,上聯平、仄;下聯仄、平。句腳,上聯平、仄,下聯仄、平。聲律嚴謹。再看對仗:分土、製碑皆動賓結構,蒞、鐫皆動詞,關中、道左皆定中偏正結構,安全、姓字皆並列結構,有算、流香皆動賓結構。整聯無一字不工,特別是道左對關中,固定名詞與方位詞對,在切事前提下,對的既工且巧。


    探討原平古聯,為什麼先從欣賞格律入手?楹聯區別於其他文學式樣的主要特征,就是它有自己特定的格律形式,換句話說就是有它獨特的符號。有特征才會有區別,比如都是莊稼,稻梁叔麥黍稷,各有特征,才不致混淆。時下不少人對楹聯熟視無睹,說嚴重點,認知水平降到了隻能數見兩行字數一般多的最低限度。節慶時雖然也隨俗張貼楹聯,卻並不試圖認識楹聯,頗有點葉公好龍的意味。部分有一定國學基礎的人偶然也撰寫楹聯,不知道是沒有認真專研,還是原本就不注重楹聯規則,呈現於世的東西毛病少點就算好的,有些與楹聯規則大相徑庭。寫不好不要緊,可以學習,有的偏偏拿一些格律不太嚴整的古聯,為自己不依律尋找依據。脫離一定曆史背景看待事物的觀點和對待學問的態度是片麵的。說到這裏,想起清紀曉嵐評黃鶴樓詩中的一句話: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八個字足以為鑒。


    清代是楹聯發展的鼎盛時期,雖未形成係統文字的楹聯格律,但楹聯批評的蔚起,對楹聯創作走向更加成熟,起到了推動和檢驗的作用。梁章钜《楹聯叢話》,林慶銓《楹聯述錄》,朱應鎬《楹聯新話》,趙曾望《江南趙氏楹聯叢話》等若幹“聯話”體著述相繼問世,在楹聯評點和文獻保存的同時,楹聯批評理論逐步趨於體係化。清代是文學的集大成時期,各種文體興盛,而最典型的代表是楹聯。南方作者是清代楹聯創作的主體,這與當時江南文風、學風昌盛有關,與江南書法鼎盛有關,也與江南園林藝術發達有關。清代中晚期,以範當世為代表的江蘇楹聯作家、以俞樾為代表的浙江楹聯作家、以薛時雨為代表的安徽楹聯作家,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湖南楹聯作家群等,都顯示了江南楹聯創作繁榮的格局。說江南為主隻是相對而言,北方各地同樣也處於當地的鼎盛時期。清初六大師之一、一代文峰傅山先生也是楹聯大家,存世楹聯有七八十副,僅晉祠就有六副。題雲陶洞二聯:


竹雨鬆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日上山紅,赤縣靈金三劍動;

月來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格律都十分嚴謹。原平雖然沒有像前麵說到的大家,但遺存楹聯中確有一些上乘作品,下麵從別的角度講時會再舉到一些。


二、原平寺廟楹聯體現的內容切題性


    寺廟楹聯應是原平固定使用楹聯的主體。規模較大的、具有獨立地位的寺觀而外,五百多個大小村莊,沒有廟宇的極少;凡廟宇不懸掛楹聯的也應是少數。除了如關帝、文昌等供奉範圍普遍的廟宇有使用傳抄楹聯的外,大多是因地、因事 、因對象專門題寫的。令人惋惜的是,由於一大批古廟宇各種原因的圮毀,連同楹聯文字也湮滅了。偶有用心者留下些記憶或抄錄了一些零散文字,但其中不乏誤抄、誤傳的。對原平古聯這份珍貴遺產的繼承不能說不是一大遺憾!反過來從曆盡滄桑,民間保存不易角度看,能拾得一鱗半爪,也算足可欣慰了。有據可查的容易判別正誤,缺少書麵文本的抄錄楹聯,一旦刊刻原物損毀,僅憑抄錄或記憶,發現問題就難以確實訂正了。我們就先看石鼓神祠石旗杆殘聯:


身隱焉用文,隻拚十九年艱難辛苦;

□高不言祿,終享千萬載俎□□□。


    下聯殘缺四字,第一個應是功字,“功高不言祿”,有功是受祿的條件,“無功不受祿”,介公“功高不言祿”,乃千古藎臣。後句補齊應是“終享千萬載俎豆馨香”,或“俎豆蒸嚐”。俎豆:祭祀用器皿。倒三字是“豆”字無誤。馨香:祭祀香火。蒸嚐:秋冬祭祀,泛指祭祀。對應上聯“艱難辛苦”,同義或近義並列結構,俎豆馨香,俎豆蒸嚐,都多有連用。末二字原來究竟用的哪個就無法考證了。返回來看上聯:“身隱焉用文”句出自先秦左丘明《介之推不言祿》: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這是介子推接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的對話,意思是將隱退,就不必(對晉文公)說(他身邊有“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的人(狐偃等)了。前分句引介公言,後分句“拚十九年”述本事: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這副聯上下四個分句中有三個緊切所題人和事,最後一句“終享千萬載俎豆馨香(蒸嚐)”,結到享祀上來。這句話語泛而意不泛,薦享萬年,惟介公其誰!


     再看一副北社龍宮聖母歇馬殿楹聯:


堯山岌巍從峨嶺而來,起伏如龍繞古寺;

同水潺流向滹沱而去,瀟洄若帶抱前村。


    北社原屬崞縣,這副收入原平古聯應是沒有疑義的。十六言兩個分句,上下聯前九字都用散句,後七字律句。字麵上看,堯山繞古寺,同水抱前村,都是寫景。此聯是如何切題的呢?需要先了解這座廟所處地域和它的附帶功用。從此廟另一副楹聯可以略知梗概:


聖德無私,八十三村疃胥托命;

神靈有應,五都人士盡可資生。


    這裏地處同河下遊入滹沱河口附近,供奉龍王聖母,是同川五都八十三村半,每年伏水節聚會、祈禱的地方。同河是同川地區的母親河,是從古以來這裏人們賴以生存的命脈。第一聯通過對家鄉山繞古寺,水抱前村景物的讚美,間接表達人們對“龍王聖母”布德施惠的感恩之情。第二聯則把“聖德”與“托命”、“神靈”與“資生”直接聯係起來加以頌揚,並將“五都八十三村”引入,非此地此寺使用而不可移易。緊切外,文字整體尚可。為了借鑒有益,幾處細節問題不妨指出:瀟,水深而清。洄,水流旋轉。瀟、洄分別狀同河水沒有問題。但瀟洄連在一起用生澀。疃,村莊。胥,全、都。與下聯“盡可”對應,把“疃胥”連在一起說不太通。“人士”泛指有一定社會地位或在某方麵有代表性的人物,這裏本來說的是民眾,似不恰當。


    再看,崞山寺古建雖毀,八副楹聯靠抄錄留存下來,實在殊為難得。但好像存在抄錄錯誤。舉一例蒙恬大殿楹聯:


統一代甲兵,義勇堪埒頗牧;

全千秋名節,忠孝直羞斯高。


    此聯從百度查,出現另一抄錄版本,其中“直”字作真。究竟哪個是對的?羞字這裏作動詞用,“直”以副詞竟的意思作“羞的狀語”;且羞、高俱平聲,失替,直仄聲,起調協聲韻的作用。從語法角度和聲律角度看,應該是“忠孝直羞斯高”。“真”以副詞實在的意思作“羞”的狀語再帶賓語,不合常規用法,且“真羞斯高”連四個平聲字放在句尾,稍有一點音韻常識則應不取。說這副聯好,寥寥二十二字,述事、評價準確,比擬恰當,凝煉概括蒙恬其人。格律上,以對仗工整見長。不足處是後分句聲律突破常格,雖部分以單字調聲補救,終不盡完美。


     錯錄或在網絡平台上發表不審慎的問題不止原平有,綿山介公廟一副主聯,百度可查幾篇資料都是:


主辱臣憂,當在外從亡,一飯已經肝膽碎;

功成身退,問儲君食祿,千秋留得姓名無。


    諸君誤為儲君。這副聯是清.王執中所撰,好端端副聯,一個字弄錯,麵貌全非。對待文化遺產,必存敬畏之心。


     說到這裏,順便提一下傳抄楹聯的現象。雅切是楹聯的基本範疇,所謂雅,指雅正、雅粹、雅格、雅澹、雅逸、雅質、雅放、雅致、雅麗、典雅等等。俚俗的東西是難登大雅的。所謂切,指切題、切事、切人、切地、切時等,一副聯給哪寫就是在哪用的,用梁章钜的話說:如生鐵鑄成,不可移易。前些天說到崞縣衙門楹聯與榆次老城楹聯誰抄誰的問題,不是僅此個例。傳抄分幾種情況:


 一種是供奉普遍的廟宇,比如關帝廟,不少地方用到這聯:


赤麵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這是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的一組對仗語,本不是專為哪座廟題的楹聯。因聯語雅正,對仗工整,複字修辭典型,頗受推崇,拿來現成的使用雖不存在誰抄誰的問題,但畢竟是圖省事做法。文化底蘊相對深厚的地區便不屑襲用一模一樣的現成品,如解州關帝廟聯: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便是由清乾隆進士秦澗泉題寫的。但如大陽村張氏宗祠一副聯:


科名焜耀無雙地;

冠蓋蘅繁第一都。


    便有疑問了。它與平定縣冠山書院清.吳安祖所題《科名坊》聯,隻差最後一個字:冠山書院聯末一字為州,張氏宗祠聯為都。同樣是傳抄使用,如楊氏宗祠聯,中三泉用鹿蹄澗的則另當別論。


    另一種是民間神龕等用聯,家家、年年“上天言好事”、“天高懸日月”、“土地門前坐”,不是哪朝哪代規定隻能這樣寫,而是在讀書人甚少的年代,沒人能一年一度給一家一戶都創作一副新聯,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慣,以為就應該是這樣的。甚至靈堂聯也好像隻應寫“哭斷肝腸難見麵”。說到底這是過去文化普遍落後的社會狀況造成的。令人擔憂的是,在文化普遍提高了的今天,大量叫不成楹聯的、一樣麵孔的印刷品,春節時堂而皇之貼上了許多人家大門。眼看著這種現實,口中宣稱楹聯是國粹,豈不是極大的諷刺!應該說這是一種倒退!貼春聯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下去,遺產在質的方麵便逐漸退化,隻剩軀殼了。


    至於過去衙門的楹聯,有個別傳抄現象,但多數是各自創作的。明清兩朝,特別是清朝,絕大部分是由在該處任過職的官員題寫。如:清康熙年河南內鄉知縣高以永任職期間所題大堂聯: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為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也有請上司或名人題的。道光進士翰林院編修俞樾為江蘇臬署題聯:


聽訟吾猶人,縱到此平反,已苦下情遲上達;

舉頭天不遠,願大家猛醒,莫將私意入公門。


    州縣衙門楹聯出現一樣的,隻能說是傳抄使用,因為明清兩代朝廷並沒有衙門使用固定楹聯的規定。一樣的是,清代州縣衙門大堂前多立有一座碑,稱“戒石銘”,碑麵北,與堂門相對,上刻十六字官箴: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戒石銘上的十六個字,源出五代後蜀主孟昶頒行天下的一篇“令箴”,原文有二十四句九十六字。宋太宗擇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頒行天下。至南宋趙構又以黃庭堅所書這十六字“頒於州縣刻石”。明代沿用,立碑於頭門內甬道。清代沿用,改置於大堂前。還有,不少衙門將“文官七條”勒石置於大堂內一側,如絳州府衙至今仍保留原物。


    從上麵說到的情況看,除了因文化落後導致的以錯為對現象外,傳抄不能不說是一種懶人、甚至庸人做法,雖然過去有,現在仍然有,不能因為有就認為理所當然。傳抄使用偏離了楹聯雅切的範疇,不利於楹聯國粹的傳承。即使你不是愛好搞楹聯創作的,楹聯也與你有關聯。楹聯使用的普遍性幾乎涉及到每一個人,所以我覺得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


三、原平戲台楹聯體現的教化功能性


    戲台和廟宇一樣,分布甚廣。唱戲時應該幾乎沒有不張貼楹聯的。在原平見到過很多這種應時書寫的戲台楹聯,多是傳抄了幾百遍的通用聯。如:


是是非非……,真真假假……。

看我非我……,裝誰像誰……。

曲是曲也……,戲其戲乎……。


    當然也有一些新創作品,或因時過境遷沒有流傳開來,有待作挖掘收集整理,更主要的是因為未鐫刻懸掛沒有保存下來。收集到的隻有朱東社古戲樓和石鼓祠古戲台兩處三副楹聯。


朱東社古戲樓楹聯:


今是古古是今但顧今人傳古事;

真即假假即真聊借假事演真宗。


如前所舉,這副聯就屬於套路一類,沒有多少文學研究價值。


石鼓祠古戲台楹聯二副。


掛在邊柱的一副:


名利交迫,扮幾場爭奪情形,如覓蠅頭,如居蝸角;

善惡兩分,寫一本彰癉榜樣,儼披魯史,儼譜毛詩。


    蠅頭蝸角:比喻微小的名利。蝸角一詞出自《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 彰癉:彰善癉惡,癉,憎恨。魯史:指《春秋》,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魯國國史,據傳由孔子修訂而成。毛詩:《詩經》,戰國末年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輯注。百度可查數篇介紹石鼓神祠的文章,都把癉字誤為嫜(古代妻子對丈夫父親的稱呼)。上下聯開頭分別從“名利”、“善惡”切入,“交迫”、“兩分”,既對立論限定,又作互襯,開門見山。上下聯二分句一“扮”、一“寫”扣緊“唱戲”主題,“爭奪”、“彰癉”兩個動詞更凸顯了主題,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爭名奪利,如……;彰善癉惡,儼……。兩結用複字和並列句式,增強了語氣;特別是準確用典,升華了主旨。這確是一副有特色、見文采的戲台楹聯佳作,唯上下聯起句利和惡二字同仄,聲律失對,但長聯從寬,又在開頭位置,瑕不掩瑜。中柱懸掛的另一副:


上下數千年史書,偌大壇場演就;

新舊幾百章樂譜,等時歌舞盡之。


    這副聯文字雖略短,從其典雅準確的遣詞造句,收放自如的老到手法,應與前一副聯出自同一人之手。偌大:這麼大,那麼大。壇場:古代設壇舉行祭祀、繼位、盟會、拜將等大典的場所。這裏指各種曆史場麵。等時:頓時,立刻。數千年史書,足豐足大,(許多)那麼大的場麵都能演繹出來;幾百章樂譜,足多足長,頃刻功夫就能表現到位。舞台多麼神秘,戲曲多麼偉大!一副聯幾個字,深刻的哲理,濃縮的蘊含,豈是震天的掌聲、膚淺的喝彩可以比擬的!唯前兩個節點上,“下”與“舊”、“年”與“章”同仄同平,聲律失對,在開頭位置又基本是數字詞組合,可適當寬看,一樣瑕不掩瑜。對古聯應曆史地看,不能苛求,借鑒要取長避短,如是現在創作,則應從嚴要求。


    戲台楹聯,是戲曲表演活動的文學延伸,是民間風俗的文字凝結,是了解一個地方文化狀態的窗口。懸掛的好的楹聯是一台永不謝幕的正劇,是一個區域大眾共同的座右銘,其教化功能不言而喻。


 四、原平宗祠楹聯體現的內容涵蓋性


     楹聯以簡約的文字,表現繁複的客觀物象和事理,其相對包容量、涵蓋性是其他任何文學體裁無法相比的。流傳甚廣的江蘇淮陰韓信墓一副名聯:


成敗一知己;

存亡兩婦人。


    蕭何賞識韓信,可謂“知己”,先是“月下追韓信”,力薦為大將,之後又參與呂後密謀,誘殺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生命中重要的兩個女性:漂母和呂後,因漂母贈食而得生,因呂後密謀而被殺。十個字概括了韓信一生。


 看原平同川將軍山韓厥廟聯:


三晉忠良將;

五都守護神。


    也是十個字,上聯概括了頌揚對象所處時代、地域、品行和身份;下聯交代了祀奉地和所祀對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作用。涵蓋性也很強。韓厥,諡號獻,亦稱韓獻子,春秋時晉國卿大夫,位列八卿之一,升任晉國執政,戰國時期韓國的先祖。一生侍奉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五朝,是位穩健的政治家。後人立祠奉為神靈。


    再看,南河底村郝氏家族為先輩晉賢郝隆所建牌樓,由五台舉人劉升瑛撰寫的楹聯:


賦娵隅,辨小草,諷謝調桓,名士清談傾江左;

生典午,官參軍,曬書坦腹,故鄉遺址在沱東。


    這副聯切事切人,對仗工穩,平仄協調,語言凝煉,構思精到,句句有典,是現存原平古聯中的佳品。奉祀懷念先賢是這副聯的創作目的,所以作宗祠聯看。上聯,賦娵隅:說的是郝隆蠻語入詩。郝隆在桓溫麾下做南蠻府參軍,一次宴會飲酒賦詩,郝詩中有“娵隅躍清池”句。桓溫問:“娵隅是什麼?”郝隆說:“蠻人把魚叫娵隅。”桓溫說:“作詩為什麼要用蠻語?”郝說:“我來投奔你,做南蠻府參軍,怎能不說蠻語?”桓溫大笑。郝隆用調笑方式表達了對桓溫不重視自己的不滿。“娵隅躍清池”後用為做官低下的典故。辨小草:說的是郝隆當著桓溫麵諷刺謝安的一個故事。謝安曾立誌在東山隱居,朝廷幾次下令,隻好出山當了桓溫的司馬。一次有人送桓溫一些草藥,其中有遠誌。桓溫拿起遠誌問謝安:“這味藥又叫小草,一種東西怎麼有兩個名稱?”未及謝安回答,在坐的郝隆插嘴道:“在山叫遠誌,出了山就是小草。”謝安聽出郝隆在諷刺他,很是羞愧。這就是聯中接下來的一句:諷謝調桓。名士:指郝隆。清談:本意是不切實際的空談,這裏貶義用作褒義,指郝隆隨口即見才華的談論。江左:長江下遊南岸和長江部分中遊東南岸,古稱江左,或稱江東(古以東為左),概指郝隆任所及其影響到的地方。下聯,典午:隱語,典,這裏有司的意思;午,十二生肖馬。晉朝是司馬王朝,典午指司馬,借指晉朝。生典午,生於晉朝。官參軍:官做參軍。官,動用。參軍,參謀軍事的略稱,晉以後置為官員。曬書坦腹,即成語坦腹曬書,因協調平仄倒位用。沱東:滹沱河東岸,沱是滹沱河的略稱。全聯34個字,包含了郝隆的生活時代、活動範圍、官職、故鄉以及有關名士身份的賦娵隅、辨小草、坦腹曬書三個故事,信息量之大,感歎之餘,不能不對老祖宗留下的、稱為國粹的楹聯,存十二分敬意!


    這裏順便說一下略稱。節縮是一種修辭手段,節縮的前提是從俗、從例,不可隨意為之。如滹沱河是固定名詞,取其中一字代稱必須從先例。多見的是用“沱”,如此聯。如崞縣古城東門匾“臨沱”。如清.宋誌濂詠原平八景句“俯枕沱眠不計年”。如國代交界沿村石旗杆聯:


沱水縈流,勝蓬壺妙境;

荊山環繞,呈佛閣圍屏。


    也有不少用“滹”的:如明.施重光句“滹水名天下”。如清.賈全晉句“滹水西流繞郭過”等。


     再看一副同樂寨灣張氏家譜聯:


隨奇渥以奏功,卻敵已兼燃芻績;

佐木真而開國,安邊猶繼戍屯勳。


    奇渥:奇渥溫,成吉思汗一族蒙古人的姓氏。木真:鐵木真,元太祖成吉思汗(奇渥溫鐵木真)。燃芻:北宋名臣張齊賢(山東菏澤人)列幟燃芻,駭退契丹兵之典,這裏引用張姓前賢典故,襯托本族開基祖為奠定元朝江山的顯赫戰功。下聯接著說輔佐成吉思汗開國,並在之後戍守安邊的功勳。有說同樂灣張氏祖先從元朝開國至被明朝取代,前後輔佐大元九十餘年。如從此聯所載信息看,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從忽必烈改號“大元”,定都大都為九十八年;聯中“隨奇渥”、“佐木真”指的是追隨、輔佐成吉思汗,而從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算起就是一百六十一年了。以楹聯形式頌揚祖德宗功,勉勵後人的同時,保存了豐富的曆史信息,它的意義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欣賞和教化功能了。 


   再如神山賈氏宗祠聯:


鍾神山之靈秀,一宰長山,一宰連山,廿二世衣冠如昨;

溯定邑之淵源,半居崞邑,半居馬邑,三百年俎豆維新。


   上聯從鍾靈毓秀起興,接著對先輩顯赫者列舉一二,頌揚“衣冠如昨”的祖上功名;下聯從家族淵源、分枝散葉脈絡,結到“三百年俎豆維新”,寫出香火綿延,遺風不絕的家族興旺氣象。工整的語辭對仗,規矩的平仄交替,巧妙的複字修辭,更為獨到的是,聯語句句落實而毫無板滯之感,不能不欽歎前人嚴謹為文,為後輩樹立的榜樣。


 五、原平楹聯廣泛使用體現的特殊裝飾性


    前幾節從牌樓、寺廟、戲台、宗祠等不同場所,探究了幾種楹聯所具的獨特功能。楹聯在社會生活中,實際使用範圍很廣,它與家族文化、宗教文化、景觀文化、節日文化、喜慶文化(婚、壽、百歲歲等)、喪葬文化、社會交際文化等等緊密聯係在一起,濃厚了原平尚禮、崇仁、樸風、厚德的精神生活氛圍。就已涉及到的方麵,對原平楹聯及其反映出的地方民情風俗,雖難窺全豹,也略見一斑。從內涵角度就不細講了。最後一個問題從形式方麵著眼,看一下原平楹聯廣泛使用所體現的特殊裝飾性。先看幾副楹聯的使用:


 奎光嶺石牌坊聯:


西臨滹水;

東接台峰。


    清道光二十一年,時任崞縣知縣靳廷鈺將迴光嶺更名奎光嶺,並題寫此聯。奎光,奎宿文星之光。聯文將牌樓所在位置及其視野所及用八個字概括,雖一字未提文運,但寄托遙深。瞻讀聯文,已然登高,心境更上一層。


    再看一副清乾隆舉人、大陽村張沛仁題壁聯:


貧未賣書留教子;

饑寧食粥省求人。


    這副聯內容是明誌、教子,題於壁上,濃鬱了庭堂的書香氣息。


 再看張培梅摘李白五律《贈孟浩然》頸聯句題中堂聯:


醉月頻中聖;

迷花不事君。


    中聖,酒醉的隱語。意思是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不事君王而迷戀花草,寫出胸懷豁達。張錄李白句,仰慕前賢的心跡略可窺得。懸掛庭堂,睹物見人,惟張公配此雅逸而有品質的環境。


 再看下薛孤鄭榮先宅石欄杆聯:


簷鬆有嘉色;

庭玉表奇才。


    這是副集唐詩句聯,上聯出唐.白居易五古《玩鬆竹二首》句:“窗竹多好風,簷鬆有嘉色。”簷鬆,簷前栽植的鬆樹。借寫居處優雅,寄托情誌。下聯出唐.張諤五律《滿月》首聯句:“社金流茂祉,庭玉表奇才。”庭玉,庭院中的玉樹,典出“謝家寶樹”,喻優秀子弟。百姓居所,著此一聯,四時書香馥鬱,品位自不一般。


    舉這幾聯,從父母官到百姓,從苦讀書生到顯赫人士,為什麼要選擇楹聯作景觀、院落、庭堂的點睛裝飾呢?除了文字內容和書法藝術效果(這兩方麵其他形式也可以做到),很重要一個因素是,楹聯獨特的對稱審美。春聯貼於門上,喜慶、祈福、抒情、明誌,渲染節日氣氛,而形式上是通過對稱審美實現的。景觀楹聯懸掛廊柱,莊重肅穆、要言宣介,通過對稱審美托高人文景觀品位。滇池大觀樓不就是因聯而名的。石鼓神祠古戲台聯收入《山西省誌.楹聯誌》,影響更廣更遠,兩副古聯裝飾出的是深厚的戲台文化和教化文化。


     對稱無處不在,天地萬物莫不如是,所以說對稱美是一種自然美。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引入對稱審美是通過形式的對仗和聲韻的協調來實現的。詩經、駢賦、格律詩詞,都有對稱句組的安排。楹聯是獨立出來的,兼具人文景觀、生活環境等裝飾功能的對稱形式文學和民俗文化形式,從它產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珍愛。楹聯是我們民族獨有的瑰寶,由於諸多曆史原因,楹聯的發展經曆過一個近乎停滯的階段。值得慶幸的是,經過最近三十多年來的複興,楹聯創作、楹聯學建立、楹聯使用等諸多方麵,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我們這代人為楹聯這一國粹的繼承和傳播,能盡點綿薄之力應該感到欣慰。

(2021年4月)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原平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