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涉足對聯,那是我二十七年前的事。之後一發不可收拾,並達到魚與熊掌兼得的結果,倒是讓我始料不及。
1994年冬,縣裏的中吉礦泉水公司與《閩西日報》聯手,舉辦“‘中吉杯’春節對聯大獎賽”。征聯時段,當路過同事肖啟謙老師房間時,我經常聽到肖老師“平平仄仄”地詠唱,出於好奇,就跟著他學對聯。
作為中學化學教員的我“不務正業”,有人讚同,認為是文理並進的好事。但也夾雜些閑言碎語:他怎麼玩起對聯來了?說不定既耽誤份內工作,還落個東施效顰的笑柄呢!
為使自己愛好、職業兩不誤,我隻在課餘學習對聯。應征《閩西日報》春節對聯賽聯作的僥幸獲獎,《聯隨景致湧前來》采風文稿被《對聯•民間對聯故事》刊登,這兩件事更激發了自己學聯的信心。
八小時內,我則傾心“一畝三分地”,並且有意把對聯愛好與化學教學結合起來。嚐試著為身邊化學教研組、儀器實驗室等場地寫聯。楹聯作品在美化環境、熏陶師生中起到良好效果,校內兄弟學科、校外兄弟學校的老師,他們前來交流,便多了一條理由。
按照對聯對仗的思維、哲學對立統一規律考察化學,氧化與還原、正壓與負壓、緩慢氧化與劇烈爆炸……都是值得玩味的課題。這份自尋煩惱,叫我時常失眠,經曆好多曲折後,終於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副產品”:《“氧化”“還原”巧等同》《放氣反應呈負壓的實驗設計》《鐵緩慢氧化適度加速的演示及其教學應用》《油庫、加油站禁用手機原理的演示器》等作品,或刊登於報刊,或獲獎於全國性賽事,或取得國家發明專利。
這些結果出乎當初學聯的意料,我真收到了文理雙收的效果。之後,我把“兩輪驅動”、文理相佐的過程與體會撰成《對仗思維開勝境,化學園地綻新芽》《偷閑娛樂,文理巧“聯姻”》等文章,關注我的熱心人看到刊發後的文章,冰釋了誤會,支持代替了譏諷。
2016年夏,省裏開評中小學幼兒園“正高級教師”職稱。我把自己的主、副“產品”梳理後呈上。當年九月,全省關注教育的目光都聚焦到校,校園頓時熱鬧起來。
也許是傳承國粹對聯的內驅動力,抑或是教師職業性格使然,2007年,我有了組建縣楹聯組織的念頭,並得到時任龍岩市楹聯學會會長郭義山先生、武平縣政協主席王民發先生和文聯主席黃文明先生等領導的讚許和支持。2008年春,龍岩市有了第一家縣級楹聯組織——福建省武平縣楹聯家協會。聯會以“重在參與、享受娛樂、但求精品”為宗旨,把不同年齡、性格、職業、水平的聯友們團結一心,大家相互取長補短,十幾年來頗見成效。自己作為領銜人,這份得益於對聯愛好的成長與收獲,常讓我在睡夢中傻笑。
聯友們以聯會為平台,喜怒哀樂聯文鬧,春夏秋冬對句新。縣外好些楹聯賽事,聯友們也班門弄斧,時不時也有喜報。陳文榮先生的多副作品,先後分別為陳雲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場所收藏展覽;陳文榮先生、何振洪先生、邱啟彤先生的聯作先後分別取得《對聯中國》最佳作品獎;李沛元先生榮獲《中國楹聯報》“攻擂高手”稱號;黃如萍先生喜得《中華楹聯報》“十佳撰稿人”榮譽,他還曾在省學校安全工作會議上,以改造的對聯“風聲、雨聲、打雷聲,聲聲震耳;家事、國事、平安事,事事牽心”陳述縣教育係統安全工作的自身狀態,贏得同行共鳴,博得與會人員的熱烈掌聲;內部季刊《梁野聯苑》,記錄著聯友們的足跡和情懷。鍾信德、郭達明倆聯友,以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國楹聯學會,連同陳文榮、黃如萍、藍偉文、李沛元、劉李興、邱文能、文發添和鍾加元等聯友,一個閩粵贛邊的山區小縣,湧現了10位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楹聯活躍了一縣,聯友們並肩步步登高。這情境恰如自己承擔《閩西日報》2010年春節對聯大獎賽主評工作的感想:
談聯總覺翻書少,擇對方知下筆難。
借得東風吹武邑,蛟湖處處起波瀾。
藍偉文,1958年7出生,福建省武平縣十方鎮人,大學畢業,正高級教師。武平縣楹聯家協會會長,龍岩市楹聯學會副會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所撰對聯或涉聯文章散見於《對聯·民間對聯故事》《中國楹聯報》《中華楹聯報》《閩西日報》等。有多副聯作在全國範圍征聯中獲獎,或被景點懸掛。曾主評《閩西日報》2010年春節對聯大獎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