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黑龍江雙鴨山 孫福奎
家中老人去世了,一般三年為守服期。在這期間,能不能貼春聯呢?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做法也不相同。有的三年的春節不貼春聯,有的貼春聯,稱為孝聯。貼孝聯大多有講究:
一、孝聯不用紅紙,而用白、黃、綠、紫紙。如有的農村,第一年黃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紫紙。有的農村第一年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
二、孝聯的字用墨汁寫(黑色),不能燙金,不用鮮豔色。
三、孝聯的內容主要是懷念親人,告慰尊靈。隨著社會的發展,孝聯的內容也在擴展,像秉承親人遺願,繼承親人德風,為家為社會獻力,為親人爭光等。還有的把迎春過節也融入其中,表明走出悲哀,向前看,年還是要過好的。但不管表述什麼樣的內容,忌喜慶歡快之類詞語,因為親人去世終究是悲痛的,不能違背人之常情。下麵抄兩副守孝春聯:
須盡三年禮;常懷一片心。
民安國泰先行無悔;業立家和後繼有人。
02.河南南召 劉長青
守服風俗已有幾千曆史,至今仍在延續,但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有的地方三年內不貼聯,有的地方三年貼綠聯,有的地方第一年不貼聯,笫二、笫三年貼綠紙聯,有的地方笫一年不貼聯,第二年貼綠色聯,笫三年貼紅聯等等。但無論怎麼貼都表示對逝者的懷念之情,聯中有春意的很少。如“慎終須守三年孝,追遠常懷一片心。”“紙上字為先主麵,爐中香是後人心”等等。有的地方守服三年,除五七,頭、二三周年上墳點紙外,其餘如年三十,初三,清明節,十月初一等是不上墳點紙的,為什麼呢?三年內逝者屍骨未寒仍是家親(家裏人),過了三周年才允許上墳點紙,那就成“野鬼”了。總之習俗不一。
03.山西偏關 範榮
守服,意思為守孝。守孝者要過大年,貼春聯。守孝悲,迎春喜,悲喜交加。讓二者融為一體,比較難。我認為,守服春聯可以前寫悲,後寫喜並有春意。守孝者滿意,鄰居者理解。在我們這裏(晉西北),我見到的守服春聯隻貼一年,是綠色黑字;第二年,便恢複貼紅春聯的習俗。我覺得這是對舊俗的革新,讓守孝者早日從悲傷中解脫出來。
04.湖南嶽陽 顏旻
作為愛聯者,在此我個人表達對守服聯作者和貼聯者的敬意。第一次見守服聯時,有些詫異:一驚底色非紅,二驚內容關乎先人,三驚頗合聯律。後來了解了守服聯相關風俗,不禁油然而生敬意。對於守服聯的看法,我覺得:
一、有情懷。喪事不得已,人逝去年今又春,睹物思人是人之常情。希望哀思恰如春草更行更遠、終能淡去,守服聯是一個合適的載體和宣泄機會。第一年寫了心裏話貼了,心理上感覺和逝者通過聯字對話,年的背景下慢慢放手;這種牽絆,到第二年應該更淡些了、心也更強了。這種懷念的長情,要繼續好好生活的信念,無論生者逝者,都應該是一種共識。
二、有文化。守服聯至少現今不普遍,但卻是紮根民間的一朵小小聯花。民間印象中,楹聯幾乎就等同於過年要貼的大紅春聯。守服聯的存在,就生動說明了楹聯的多樣性和實用性。大紅春聯近年來魚龍混雜,綜藝、商家常把兩句順口溜就當春聯,字數、平仄、句式可以一概不管,令人到了“發指”的地步。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守服聯質量很高喲!也許是出於場合少算偏門,能恰當關聯“喪”“年”因素的守服聯作者,寫成病聯而翻車的,和前述的春聯多病作孽者相比,簡直是少得太多了。不知守服聯的,不一定沒文化;知道的,一定有些文化。細微處見真章,不以聯小而不為,能以聯奇表異情,至少這儀式感這文藝範,難道不令人生敬嗎?
05.山東臨清 楊學印
守製難成禮,思親免賀年。這一副對聯比較確切的表現了對失去親人的懷念之情。同時又婉謝上門拜年的眾位親朋鄉鄰。非常得體。至親新亡,人子思念之情痛徹心肺,無心賀年之情別人是無法理解得。此聯一貼,即說明原因,又表明心誌。我認為守製難成禮,思親免賀年不失是一副守服好聯。
06.河北臨西 王玉璠
老人去世,守孝的期限是不一樣的。在我們這裏,一般為三年,頭一年不給任何鄰居、親戚拜年,不起五更,太陽出來後方可起床。守孝的方式也不一樣,按血緣關係,死者的兒子為三年,孫子為百日,重孫為七天,玄孫三天。下一輩出了“五服”就不用守孝了,也沒有不貼春聯的說法和限製了。
春聯(守服聯)一般都不貼,個別比較講究的貼一些用紫色紙書寫的”國泰民安,先行無晦;家和業興,後繼有人”“守製難成禮;思親免賀年”等守服聯。
社會在發展,在進步,現在的情況是,有的人家也不拘泥於舊禮教約束縛,說老人在世時進行了很好的照顧和供養,孝順了就己經是“盡孝”了,老人逝世後,子孫們化悲痛為力量,早一些恢複正常生活,實現老人的心願也算是“守服”(即守孝)了。
07.湖南臨武 肖德飛
一般過年都要貼春聯,隻有個別原因,不貼春聯。這就是當年的家裏老人過世,對貼春聯才有所要求,在這個問題上可能各地不一樣的傳統。我們這裏有兩種情況:有些家庭三年不貼春聯,不走親戚,不辦喜事。有些家庭按黃色、綠色、紅色的順序貼三年,這樣的春聯一般要自己製作才可以,因為沒有售賣的。
08.江西遂川 彭克雲
說到“守服春聯”,我們這裏的習俗大概是:第一年一般不貼春聯,有的貼了春聯也會在紅紙前麵貼上白紙條,以示家中老人去世,正處於守製期。
09.湖南臨湘 李垂林
守服春聯在我的家鄉一一湘鄂贛三省交界的臨湘市大至有如下幾種形式:
1,親人逝世頭年貼白紙黑字守服聯,而且大堂設靈堂,大年初一右鄰右舍親朋戚友前來祭奠作揖,子女在家守服,長子守靈陪拜。
守服聯:梅含素意親何在;柳動傷情我更悲。守服不知紅日落;思親唯望白雲飛。夢牽慈母手中線;針縫愛兒身上衣。玩龍舞獅的看見白紙聯必須跪地玩耍,才顯尊重已故亡靈。
2,雙親不論分前後作古,都存在與守服聯相關的內容,即雙親出殯是否燒靈(紙屋金山銀山等),如雙親亡故出殯時燒靈一一燒血靈,就不必立靈堂,頭年就可貼紅聯,但意思要含祭祀親人的意境。但一般人家不用這種形式,除非第二年家裏有喜慶要貼紅聯才用這種形式。如:去歲親猶在;春來我不知。
3,第二年貼黃紙黑字聯(或綠紙黑字聯),大堂不設靈堂,自家守製即可。如:守服不聞親教悔;迎春仍記父音容。天下皆春色;吾門獨素風。
4,第三年貼綠聯,其聯意要含守服已滿,可脫麻衣穿綢緞的意思。如:守服三年易滿;思親百日難忘。今年我代人寫的守服聯:佳節再來,獨憶慈親留淑德;新年又至,更思母愛念春暉。
以上幾點是本地習俗,不知是否正確,期待老師們斧正。
10.福建永泰 張建設
論莆田白頭春聯
留三寸白頭,因烈士犧牲帶孝;
覆兩行紅紙,為新春奮進加油。
11.山西新絳 朱懷印
說起“守服春聯”,城鄉百姓人人皆知。隻是各地風俗不一樣,講究不同。一般老人去世過事都寫白紙藍字對聯。過年不會再貼白對子。多數是三年內春節不貼紅紙春聯。也有第二年貼黃對子或藍對子,見的不多。過年不貼對子,是表示是對先人的尊敬和緬懷,也是守孝美德。
12.青海西寧 李金梅
談“守服春聯”,也算中國楹聯中的一個小類別,桌麵上談論一下也是交流學習,不同省份的守服春聯有些不同。對年輕一代來說興許是新鮮話題,有些接觸不到的不了解這類文化,這也是忠孝禮儀文化的內容。対逝者的懷念尊重,同時也是家人逢春節辭舊迎新的一種內心表達。可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13.廣東五華 王永祝
奇怪的是,在我們村幾十年從來沒見過過年用不同的紙寫含悲傷的春聯的。有的是,白事過後馬上換上吉利的紅聯,叫做離悲轉喜。
本人認為,守服春聯,雖然是幾千年的習俗,但該傳承的要傳承,不需傳承的就不傳承,不一定全部都要傳承。對前人的孝敬,可以用很多方式,不一定都要貼上守服春聯。農村流傳著一句話,叫做:還生吃四兩,當得死裏祭豬羊。所以,孝心,應重在生前,而不是死後。如今社會,有很多待父母不好的壞孩子,虐待父母,打罵父母的並非少見,如果這些人父母走後,過年仍貼上守服春聯,是不是成了笑話。一個人的善惡孝逆都在群眾心中,孝子不貼守服春聯,群眾也認為是好人,逆子貼了守服春聯,群眾也會心中恨他是惡人。
正如本人開頭寫的,幾十年都無人繼承,不單一個村,其它村也無。可見他們也不讚成。既然多數人都不願意傳承,就不要去大力提倡,該有的自然有,該無的自然無。一切傳統的東西,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或繼承,那就聽其自然吧!這是本人的看法,原諒我形式不孝。
14.陝西 薑誌儉
我覺得守服春聯應該傳承。
首先,這是感恩文化的體現。中國之所以注重喪禮,體現的就是感恩,是對生命延續的敬畏。雖然樓上有文友說生時不養,死後貼守服春聯是大笑話。我承認如果有這現象,是笑話,但不可笑。死後能貼守服聯,說明他悔改了,這就是好事。二十四孝之一的丁郎刻母,講的就是悔改的故事,不是一直都為大家所借鑒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頭金不換。
其次,我尊重貼守服春聯的人,他們是感恩的人,是有素質的人。我在幾十年寫春聯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寫守服春聯的,一般會把迎春與思親結合起來,以黃紙書寫。也碰見過熟人,咱熱情的想給人家寫春聯,人家說今年貼不成紅對聯,我就知道了,家裏有喪需要守服,我就會投去敬仰的目光,因為人家懂禮數。
三是家有喪事的,要麼貼守服春聯,要麼不貼任何春聯。現在不貼任何春聯的比較多,專門寫守服春聯的越來越少了。
15.河南洛陽 毛利民
守服春聯,亦稱丁憂春聯,守孝春聯,實際是家裏老人去世後,三年內過春節時的一種紀念形式。有的地方,這三年內春聯分別寫在黃、藍、綠紙上,表示哀悼程度,是悲傷情緒的平撫和過渡。我的家鄉習俗是:辦喪事(安葬)時,貼白色對聯,三周年時換上紅色對聯,之後的春節,即貼紅對聯,不再過渡。
一個地方一種風俗,沒有孰對孰錯。流行守服春聯的,繼續傳承;三周年後,直接由白色對聯換上紅色對聯,也無妨,順其自然。
我的意見是,提倡多元化,學會尊重、包容(如上所述,傳承當地習俗),重在盡孝、弘德、揚善。老人健在時,後輩要竭盡孝道,以免欲盡孝時親不在,孝是一刻也不能等待的;在老人百年之後,要傳承弘揚其良好家風和優良品德,多做誌願、公益、善事,助人為樂,使“博愛”種子撒播鄉間,生根、開花、結果,循環往複,發揚光大,愛心接力,化為永恒。
16.黑龍江哈爾濱 李士權
守服春聯指家裏有人去世,三年內過年時張貼的春聯。因本人偏於一隅孤陋寡聞,而又未嚐見對此類聯語係統普及和強行劃一的著述或專章。現憑零星見聞,僅對其社會功用談一孔之見,為引玉之磚。
這裏所說的社會功用是就其思想內容著眼的。至於三年一二年不貼春聯;或三年用什麼顏色的紙寫聯張貼的習俗則不贅敘。
守服春聯的內容可分兩個方麵:
一,緬懷逝者,寄托哀思。如:
幾載紅聯去;三更黃鶴歸。
門聯三載紅顏褪;孝子寸心黑發衰。
二,秉承遺澤,發揚光大。如:
先輩遺德佑;子孫家業興。
懿德澤萬代;遺訓秉千秋。
逝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先人若地下有知當不願看到生者常時間悲戚而不能自拔,更希望生者當勉勵,化悲痛為力量自強自立,奮然前行。如此看來,雖然我國曆史悠久,疆域遼闊,但基本上三年後都恢複了貼紅色春聯的習俗。
17.黑龍江哈爾濱 潘進釗
我對“守服春聯”的早期認知
記得50 多年前,老爸曾經給我講過此類知識。老爸生於上世紀30年代初,雖隻有國小文化,但書法技藝非常高超。每逢春節來臨,就會有許多人來我家求老爸題寫春聯。從小年開始,一直忙到除夕上午。
對我認像最深的某年除夕前,一位身穿西服,操南方口音的叔叔來到家裏,將自帶的白、黃、綠三種顏色的紙,整齊地擺在桌子上。老爸提筆蘸墨,按他提供的文字書寫起來。南方叔叔走後,我便迫不及待地問道:“爸爸,你剛才給那位叔叔寫的是春聯嗎?”老爸點頭默許。我又問:“春聯都是用紅紙寫啊?他為啥用三種顏色的紙寫呢?”老爸摸了摸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兒啊,這是地域、風俗習慣不同的而產生的一種文化。在咱們哈爾濱市,我們基本上看不到這些顏色的春聯,隻能在關裏才能看到。比如家中有故去的親人,第一年必須用白紙寫;第二年要用黃紙寫;第三年要用綠色紙寫。這是守孝三年。到了第四年,才可以用紅紙題寫春聯。”聽了老爸的話,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老爸又說:“在咱們北方雖然沒有這種習俗,但守孝三年必須要做的!如不帖春聯、不參加任何娛樂、賀壽喜宴等活動,更不要走親訪友、聚會和拜年等。”
老爸多年前的話語,在成長中還是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或多或少地讓我懂得了中國的曆史,給我們賜予的文化和傳承。我想:“守服春聯”就是“守服國粹”,在“去其糟粕、留取精髓”的基礎上,就讓國粹在我們身上發揚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