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過一篇《治病救聯,推進創新》的文章,在報刊和網絡上發表後,對文中提出的“要直麵社會現實創新楹聯”(楹聯活動必須克服玩“高雅”的錯誤思想,走出固步自封的個人小天地,直麵社會現實,深入群眾生產生活實踐,去尋找楹聯創作的素材和靈感。使楹聯藝術真正地根植於生活,表現生活,服從服務生活)的觀點,有人讚成,也有人反對。反對者在浮躁地、膚淺地、片麵地、狹隘地、甚至錯誤地理解“我手寫我心”的前提下,盲目地、單純地、偏激地主張表現“自我”,對表現生活,服從服務生活,則認為是說大話,說官話,說空話,不但表示懷疑,還要予以否定。
早在60多年前,毛澤東就提出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許許多多文藝工作者,也都以其卓有成效的文藝創作、出版、演出實踐,反複證明了“二為方向”的無比正確性。楹聯屬於文藝的範疇。我們今天重申前人的主張,倡導楹聯要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是針對楹聯藝術服務社會不夠,服務群眾不夠的現狀而言的。堅持這一觀點,就是為了推進楹聯藝術的健康、快速發展。
堅持楹聯要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就是要堅決克服當前楹聯創作、鑒賞、傳播中的空泛、虛無、浮躁現象
在當前楹聯創作、鑒賞、傳播活動中,有的人不注重、不願意、不善於聯係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不去反映社會普遍現象和主流思想,卻一味地沉浸在聊以自慰的文字遊戲裏,孤芳自賞的吟風弄月裏,拘舊古複的典籍辭藻裏,追名逐利的諂詞媚語裏,甚至是消沉頹廢的抱怨宣泄裏,等等。他們的楹聯活動,既處於現實社會生產生活之中,又與多姿多彩的生產生活有著一定的、甚至相當大的距離,沒有完全融入現實社會生產生活之中。在這種“準現實”形態下,一些人憑著出眾的才氣、才思、才情、才識,也能夠創作、鑒賞、傳播一些好的、優秀的楹聯作品。但是,這種狀態下的楹聯創作、鑒賞、傳播,對作者、鑒賞者、評論者、傳播者的文化修養、德才水準要求是很高的。達到了相應的層次,你就可能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就可能高屋建瓴,開辟、開拓出高境界,甚或可能獨樹一幟,獨成一家,大有作為。如果達不到應有的層次,甚至離那個層次的差距還很大,而又自囿於那種“準現實”形態之中,力所難及地去進行楹聯的創作、鑒賞、傳播,那就難免會不能為而強為之,就容易產生出大量的空泛、平庸、粗俗、淺薄、虛浮、虛幻、虛偽、虛誇、虛妄、虛玄、“虛腫”、“虛脫”之作,甚至是“次品”、“廢品”、“有害物質”。這樣,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益。久而久之,不但出不了理想中的成果,還容易使人迷茫、疑惑、煩悶,漸漸厭倦或逐步遠離楹聯。這就無疑會使楹聯發展的路子越走越窄,甚至走向死胡同。我們並不一概否定“準現實”形態下的楹聯創作、鑒賞、傳播,但也不能放任、追逐、倡導這種現象。要引導更多的楹聯作者、鑒賞者、評論者、傳播者,積極主動地深入到、融合到現實生產生活中去,開闊視野,積累素材,增進見識,活躍思想,激發情感,不斷尋找和開拓楹聯創作新的藝術源泉,賦予楹聯藝術更新更強的生命力。
堅持楹聯要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就是要切實、全麵提高楹聯創作、鑒賞、傳播的質量和水平
楹聯作品的質量和水平,因寫作、欣賞的對象不同,題材、內容、風格、用途、傳播渠道、評判標準不同,因而具有多層次性。我們姑且按寫作、欣賞的對象,把楹聯分為“陽春白雪類”和“下裏巴人類”。這兩類楹聯作品應當說都是富有藝術性的,都能夠產生精品楹聯。但是,“陽春白雪類”的楹聯作品主要適合於文人雅士,普遍文化層次較高,用詞用語嚴謹、精準、靈動、優美,表達感情委婉、含蓄、細膩、深長,富有意趣、意境、義理,偏重於自然人文,卻弱於彰顯時代特征和大眾化的生產生活氣息。“下裏巴人類”的楹聯作品主要適合於中低文化層次的普通大眾,多數作品表現生產生活及時、具體、直接、形象、準確、生動,往往直抒胸臆,簡捷明了,趣味濃厚,不過多地講究藝術手法,不追求更深更廣的文化內涵,因而又往往顯得粗淺、平俗、單薄、直白,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偏頗、差錯。新時代的楹聯藝術活動,就是要促進這兩類楹聯作品的有效對接,實現優勢互補,取長去短,使長處更長,短處不短。要讓長於表現生產生活的楹聯作品向文化藝術方麵靠近。不能簡單地認為表現了生產生活,就一定是好楹聯。社會生產生活是多樣化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夠健康、不健康的;有積極向上的,也有消極落後的;有值得歌頌、褒揚的,也有必須鞭笞、抨棄的。在楹聯實踐活動中,我們要用文化(不僅是運用文字的知識和能力這個狹義的文化,更在於社會發展的文明成果這個廣義的文化)這個標杆,這個過濾器,來甄別、選擇是非對錯,賦予生產生活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靈魂,以提升楹聯作品的文化境界。要讓長於文化藝術性的楹聯作品向表現生產生活方麵靠近。藝術不能代替生產生活,更離不開生產生活。生產生活的領域在不斷拓寬,活動形式、成就、問題在不斷翻新,楹聯創作、鑒賞、傳播的領域也要隨之及時拓展,把各種各樣新的生產生活元素、現象、成果都納入楹聯發展的視野中,實踐活動中,給楹聯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培養新的增長點。這樣才能克服唯藝術化的傾向,走出固步自封、老調重彈的小天地,推進楹聯藝術的不斷創新。
堅持楹聯要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就是要積極發展壯大和鍛煉楹聯創作、鑒賞、傳播的隊伍
楹聯藝術的長期、全麵發展,要靠千千萬萬的廣大群眾,靠全社會。單靠為數很少的楹聯藝術家,單憑他們個人再怎麼努力,其結果、作用畢竟是有限的。我們除了組織引導廣大的楹聯愛好者、楹聯作者、評論者、傳播者外,更主要的是要組織引導廣大群眾參與到楹聯實踐活動中來。關鍵在於傳播楹聯知識,激發群眾對楹聯的興趣愛好,培養群眾創作、鑒賞、評判、使用楹聯的技巧、藝術和能力。主要途徑是通過開展楹聯實踐活動,為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一是要把楹聯知識傳播到群眾中去。要麵對社會各方麵、各階層,利用書籍、報刊、網絡、廣播、電視、課堂等各種形式,創建各式各類的楹聯教育基地,廣泛開展楹聯知識普及教育,讓群眾特別是中低文化層次的普通群眾真正了解楹聯,認知楹聯,愛好、使用楹聯。消除一些人對楹聯的神秘感、畏懼感,改變一些人對楹聯不置可否,漠然視之甚至不以為然、拒之棄之的態度。二是要把楹聯采風、創作、研討活動開展到群眾中去。要結合、配合黨的建設、工商農林水電漁牧業生產、旅遊產業開發、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軍隊建設、土地、交通、環保、文化、教育、科技、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等各項實際工作,組織、引導、推動基層群眾寫聯、評聯、傳播使用楹聯。用楹聯為各行各業添彩揚聲,造勢鼓勁,營造氛圍,在服務生產生活的過程中豐富、發展楹聯藝術。三是要把楹聯組織建設到群眾中去。要堅決消除少數人把楹聯藝術看作高不可攀,把普通群眾看作愚不可及的極其錯誤的思想,防止把楹聯組織辦成門檻過高、門路過窄、拒人於大門之外,關起門來孤芳自賞、當孤家寡人的自戀組織。凡愛好、收集、研究、創作、傳播、使用楹聯的單位和個人,不管是什麼身份、什麼學曆和知識水平,不管對楹聯藝術的造詣是高是低,都應當成為我們聯係、扶持、培養、發展的對象。先發展,後規範,再提高。
堅持楹聯要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就是要著力提升楹聯在文藝乃至整個社會生活領域的作用和地位
楹聯藝術的發展,必須有社會各方麵的大力支持。離開了社會的支持,楹聯就會成為水中月,鏡中花。目前,就全國楹聯界而言,雖然有蓬勃發展的好勢頭,但在許多地方,還存在著舉步唯艱的困窘。不少楹聯組織、楹聯家,在開展楹聯活動的時候,每每心有餘而力不足。要人沒人給,要資金沒人解決,要點必用物質、設備,也無處落實,甚至就是審批個手續、營造個宣傳輿論氛圍、利用個場合、爭取有關方麵的精神支持等,也是左右碰壁,難而又難。有些原本很好的楹聯實踐活動,就因為某個本來很正常的環節上無力通過而最終流產了。更為可歎的是,有些策劃好了的、已經開展起來的楹聯活動,也往往因此而夭折了。這就說明,楹聯藝術在文藝、文化工作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還不夠大,影響力還不夠強,地位還不夠高。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作為楹聯組織、楹聯家,卻不能不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必須看到,我們的楹聯活動,與社會生產生活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楹聯藝術為社會服務、為群眾服務的意識還不夠強,作為還不夠多、不夠大,效果還不夠顯著。我們應當有這種憂患意識,應當以強烈的時代使命感、藝術責任感,來切實改變這一現狀。要大力創作、傳播為大多數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洋溢著生產生活氣息的、富有時代特點的、鮮活生動的、健康高尚的楹聯作品,用真正優秀的楹聯作品娛樂人,感染人,打動人,鼓舞人,服務人,從而吸引人,聯合人,凝聚人,進而贏得更多人的主動參與,主動支持。我們的楹聯藝術不能也不會去迎合那些不健康的、充滿低級趣味的東西,但在表現生產生活,服務社會,服務群眾上,也決不能落在其他藝術的後邊。要經常到群眾中走走,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幹些什麼,看看他們讚成什麼,厭惡什麼,希求什麼,反對什麼。這些東西,往往就會成為楹聯創作的第一手材料,成為思路、靈感、主題。所創作的楹聯作品,要多聽取群眾的意見。群眾滿意的,我們推廣。群眾不滿意的,我們完善。群眾反感的,我們堅決不寫、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