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有一位擅長詩聯的伯父,從小她就受到伯父的影響。那時過年家家都貼春聯,葉嘉瑩騎自行車出去給長輩們拜年時,伯父就讓她仔細看看哪一家的春聯寫得比較好,然後回來告訴他。葉先生的第一首詩和第一副聯語都是伯父叫她寫的。正因為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所以寫出的詩聯水平明顯高於同齡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葉嘉瑩在20多歲時,曾經在夢中得到一副佳聯,句雲:
室邇人遐,楊柳多情偏怨別;
雨餘春暮,海棠憔悴不成嬌。
上聯“室邇人遐”,出於《詩經`國風·鄭風·東門之墠》。“其室則邇,其人甚遠”,原意是說:他家離我近咫尺,而人卻像在遠方。
楊柳多情,自古而然。宋朝的晏殊說“多情隻是春楊柳。”(《秋蕊香·其一》)明代的楊慎言“芳菲隨處滿,楊柳最多情。”(《折楊柳》)從《詩經》開始,楊柳就幾乎與離別不可分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曲成攀折處,唯言怨別離。”
下聯“雨餘春暮”,是時節變化的一種情景。“雨餘”和“春暮”,兩者似乎密不可分,“鳥啼花落春暮,雲白山青雨餘。”(明楊士奇《題畫》)雨後花落,海棠憔悴,易安居士的詞描寫得生動形象,“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隻有具備深厚的古詩詞功底的人,才會寫出如此文辭流暢,用典自然的對聯。這對於一位20多歲的女子來說,確是難能可貴。
葉先生曾經親口講述了這副對聯的創作故事:
我是24歲的時候結婚,然後就隨我先生的工作就去了台灣,所以那個時候呢,我內心有很多說不出來的這種感情。那後來呢,有時候我就做夢,我夢見我在講堂,在黑板上寫。寫的一副對聯:“室邇人遐”,這是《詩經》上的句子,說他住的雖然很近,但是我見不到他。“室邇人遐”。楊柳多情偏怨別,楊柳柔條千縷,代表千絲萬縷的感情,可是大家用楊柳都是折柳去送別的。
“雨餘春暮”,下過雨以後,春天已經到了遲暮了。下一場雨,花就都零落了,“雨餘春暮,海棠憔悴不成嬌。”這是我夢裏邊的句子,我想這個夢裏邊可能就是我懷念故鄉,我也回不去,所以我說“室邇人遐,楊柳多情偏怨別”。
我當年才20幾歲就經曆了很多患難。無家可歸,所以我是經過了這樣的一個苦難的日子,所以我才會寫“室邇人遐,楊柳多情偏怨別;雨餘春暮,海棠憔悴不成嬌”。
附:
國風·鄭風·東門之墠①
東門之墠,茹藘②在阪③。其室則邇④,其人甚遠。
東門之栗⑤,有踐⑥家室⑦。豈不爾思⑧?子不我即⑨。
注釋
①墠(shàn):經過整治的郊野平地。
②茹藘(rúlǘ):草名。即茜草。
③阪(bǎn):小山坡。
④邇(ěr):近。
⑤栗:木名。
⑥有踐:同“踐踐”,行列整齊的樣子。
⑦家室:房舍;住宅。
⑧不爾思:即不思爾。不想念你。
⑨不我即:即不即我。我不想親近你;即:走進,接近。
白話譯文
東門附近有廣場,茜草沿著山坡長。他家離我近咫尺,而人卻像在遠方。
東門附近種板栗,房屋棟棟排得齊。哪會對你不想念,不肯親近隻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