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小時候,這首兒歌曾激動了多少稚童那幼小的心靈。
真的是這樣,過了臘八,就開始天天數,天天盼,眼巴巴的盼著這一天。女孩子盼的是新衣服,男孩子盼的是糖果和鞭炮,當然,最令人矚目的當屬到了那一天,這個世界都變成了令人神往的,紅彤彤的世界。
那時候,樓房很少,大都住平房。初一早上一出門,啊!太壯觀了!家家門上都貼著大紅的對聯,門神,財神,掛錢,福字,以及牆上貼著 出門見喜,抬頭見喜,等等,等等。地上是紅紅的鞭炮碎屑,放眼望去,滿街紅豔豔的一片,天是紅的,地是紅的,這個世界都是紅的。
再說春聯,又叫“對兒” “對子” “聯兒” “對聯”。等等,它是中華民族漢語言的文化瑰寶,它以其工整,對仗,簡潔,明快,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內容以歡樂,祥和,喜慶,祝福來抒發美好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一種特有的表現形式,千百年來,深受廣大民眾所喜愛。
春聯究其起源,來自於桃符。古時候,人們的文化水準,文明程度,科技水平都較低,對自然界的認識知之甚少,對一些自然現象難以理解,認為遇到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是上天所賜。遇到自然災害或者人的生老病死,意外災禍,都是上天的懲罰,或有妖孽在作怪。加之當時的生產力低下,人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及禍福,隻好祈求老天和神靈的護佑,春聯的產生於此不無關係。
《山海經》中有這樣的一段:滄海之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音神舒),一曰鬱壘(音鬱律),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凶鬼。
這段文字翻譯一下,就是: 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中間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雞鳴,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們必須馬上回來。鬼域大門的兩邊站著兩個神,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如果哪個鬼魂在外麵幹了壞事,神荼和鬱壘馬上就會發現,並用葦子擰成的繩子將其捆綁,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魂都懼怕神荼和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神荼鬱壘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兩邊,用以避邪。後來,幹脆就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放在門兩邊,這兩塊桃木板就叫桃符。
到了五代時期,後蜀每到除夕都給各宮門更換桃符一對。後蜀主孟昶本善學之人,喜文墨,愛儒家經典,就命朝中一學士名叫辛寅遜的,在桃木板上題字,辛學士題了字後,孟昶看了覺得不喜歡,就自己題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後世一直認為,這就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副春聯。
有人提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記錄了十二副聯語,如:三陽始步;四序初開。等等,撰寫人為唐代劉丘子。還有人提出,出土的三國時期的鼎上也有聯語,都比孟昶的這副聯要早幾百年,但是,人們普遍認為孟昶的這副聯就是天下第一副對聯。
到了宋代,紙張問世了,人們開始在紙上寫桃符了。臨近歲尾,有人就在集市上擺上桌子,替人寫桃符,賣桃符。但這個時候仍然叫桃符,不叫對聯。大家都還記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詩句吧?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由此可見,名字雖然還叫桃符,但這一習俗應興起於宋代。
春聯一詞始見於明代,並且開始寫在紅紙上了。潘宗鼎所著《金陵歲時記》一書曾有記載:元日,千門萬戶,更易春聯,以朱砂染箋。佳者謂之萬年紅。其製自明初始。中國人曆來喜歡紅色,紅色代表喜慶,代表吉利,代表歡快,紅色就是中國人的吉祥色。
把春聯這一文化習俗推向高潮的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位草根皇帝自小家貧,沒讀過書,但他對於對聯卻到了癡迷的程度。在還未登基之前,一次行軍的路上,路過一個驛站,驛站隻有一個十歲男孩在替父親值守,朱元璋隨口說了一句:“十歲頑童當馬驛。”男孩略加思索,對了一句:“萬年天子坐龍庭。”當時朱元璋高興的把男孩抱起來連聲誇獎。
朱元璋登基之後,時逢除夕,下旨,京城各家各戶一律要貼春聯。據陳雲瞻所著《簪雲樓雜記》中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他不僅下旨要求每家每戶張貼春聯,而且還微服上街觀賞,看到大街小巷家家門上都貼著春聯,紅彤彤的一片,滿滿的喜慶氛圍,細看內容,都是為皇上歌功頌德,或乞盼風調雨順等等,這位朱皇帝看的心裏美美的。
關於朱元璋為那戶做閹豬生意的人家,題寫春聯的故事,想必人人皆知,不再贅述,朱元璋留下了太多太多的佳聯妙對,不管是野史也罷,杜撰也罷,朱元璋無愧於“對聯天子”這個雅號。
由於朱元璋的極力倡導,帝都金陵春節貼春聯的文化習俗蔚然成風,與此同時,一個新興的文化產業——寫春聯,賣春聯之風蓬勃興起,一些文人們在春節將臨之前上街擺攤,現寫現賣。貼春聯已經成為過年時的一項重要活動。
到了清朝,貼春聯的習俗達到了曆史上的成熟期,鼎盛期。從清代的春聯來看,其風格之多樣,用途之廣泛,以及春聯的文學藝術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遠遠超過了曆代。《燕京歲時記》有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貼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唯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清朝宮裏的春聯是用墨筆寫在白紙或白絹上,再製作邊框裝飾。滿族人忌諱紅色,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冬天打獵時,穿紅色衣服惹眼,容易被野獸發現,遭到攻擊。所以獵手們都穿白色的衣服。喜歡白色。
直到乾隆時期,平民百姓家的春聯才漸漸的變成了紅色,但也用他們所在旗的顏色包邊,而宮廷和王室的春聯一直沿用白色。廟宇的聯則用黃色。如家中有老人故去守孝期間,第一年可不貼春聯,或貼白色春聯。第二年貼藍色(綠色)聯,第三年再換成黃色聯,第四年守孝期滿才可以正常貼紅色聯。根據各地習俗不同,還有第四年須貼紫色聯的。
清代對聯的用途也決不僅僅是在春節,貼在門上喧染喜慶氣氛的作用,而是處處有聯,從皇宮內院到平民百姓家裏,做買賣的人家,大到大商鋪,小到小酒館。沿街商鋪家家都掛著和自己生意有關的對聯。這時候的對聯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楹聯。而春聯隻是楹聯的一個分枝。
清代有關楹聯的專著也是汗牛充棟,就連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的篇目都對仗工整,大觀園裏的山水園林,亭台樓閣,無處無聯。更有戲曲理論家李漁編著的一本《笠翁對韻》,集音韻,對仗,典故之大成,深受楹聯愛好者們的青睞,被初學者們當成了教課書,工具書,成了楹聯愛好者們的座右銘。
清代也是楹聯高手輩出的時代,紀曉嵐,康有為,鍾雲舫,宋湘,何紹基,孫髯翁,袁枚,林則徐,左宗棠,張之洞,……等等,等等不計其數,有文人,有學者,有文官武將,有平民百姓。高手雲集,群星璀璨。
清代人所作之聯能被稱為千古絕唱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最負盛名,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鍾雲舫的“江津長聯”,長達一千六百一十二字,是曆史上最長的一副聯,據說是在獄中所作。
名家高手的聯作暫且不說,大家都知道杭州嶽飛墓那副膾炙人口的聯作: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人——徐氏女所作。提及嶽飛墓,又想起一個人,此人姓秦名大士,據說是秦檜後人,此人文彩飛揚,清朝第43位狀元。一日,和幾位同窗去遊西湖,來到了嶽飛墓前,見有這樣一副聯:咳!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至今朝。形象地表現了一對奸賊互相埋怨的口吻,刻畫入微,維妙絕倫。同窗們看了後打趣秦大士說,你也姓秦,你也題副聯吧,秦大士苦笑了一下,揮筆立就: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副聯不僅對仗工整,平仄相合,展示了秦大士的學識和功底,還有一個機巧之處,把秦檜的名字倒置過來了。
總而言之,楹聯從桃符起,經曆了幾朝幾代,發展到了清朝,已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無論是思想內容,藝術形式,風格氣質,從數量到質量,均可為集前代之大成,成果輝煌。若談起古代文學史的成就,人們都會想起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但是,我認為楹聯在清代,並不比小說遜色,起碼是和小說並駕齊驅。可以說從古代到清代,清楹聯已取得了登峰造極的境地,如果換一個提法,我更想說,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當屬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楹聯。各位老師,你們認為呢?
徐文德。1968年初中畢業,(老三屆)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廣闊天地奮鬥八年,後到工廠做工人,自學考取中級職稱(工程師)。退休後在哈爾濱文藝廣播電台一藝術活動團做負責人。現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黑龍江省楹聯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市楹聯家協會會員。《詩聯家》雜誌、《聯齋》微刊編輯。聯齋詩聯創作群管理員。作品曾發表於《詩聯家《聯齋》《老年日報》《老年日報微刊》《黑龍江聯壇》《哈爾濱楹聯》《蘇城詩萃》《對聯》《中國對聯報》《中國》《中國楹聯報》《中國對聯網微刊》《冰雪集》《黑龍江省圖微刊》等刊物,十七屆天籟杯大獎賽榮獲金獎,有詩詞收錄於國家圖書館館藏圖書《百年詩詞》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