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春聯習俗保護與傳承

春聯習俗保護與傳承

2021-02-08 23:36:57常江聯齋 0條評論

2006年6月,國國務院公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一共有518項,第510項叫“楹聯習俗”,委托保護單位是中國楹聯學會。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確立了楹聯的文化地位,它的保護和傳承,不是個別人、個別組織,而是整個社會和政府部門的責任。


 楹聯是一個大的概念,春聯是其中曆史悠久、色彩紛呈、人人愛見樂道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每年春節前形成高潮的文化盛宴,也是海外華人認同中華文化的特殊標誌,因此,保護春聯習俗,是一個有意義也很有趣的話題。春聯有哪些習俗需要保護呢?

 

第一,要保護春聯傳說習俗。

 春聯的傳說,有很典型的民俗意義。人們都知道關於古代度朔山上那棵大桃樹的神話,因為荼和鬱壘兄弟在“鬼門”把門,被古代的人尊為門神。先是繪其像,繼而改書其名,再後來換成吉祥話,這就是春聯生成傳說的基本形態。這個由神話到人話的過程,是可信的。而關於後蜀孟昶“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春聯,更因為有史料記載,更是可靠了。

 當然,還有一些關於某一副、某一人的春聯傳說故事,屬於民間口頭文學,應該鼓勵和促進其流傳。但不能胡編亂造,違反基本的常理。有一則故事說,大書法家王羲之過年貼春聯,先貼的“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被人當墨寶揭走了;又寫“鶯啼北裏,燕語南郊”,又被揭走了;再寫“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晦氣,沒人揭了,年三十夜裏,又悄悄補上幾個字,初一大早,人們看到的是:“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說好聽點叫“戲說”,說嚴重了叫“糟蹋”。寫出《蘭亭序》的王羲之,不可能寫出“新年新歲”這樣低水平的春聯;再說了,五代才出現春聯,晉代的王羲之竟然寫起春聯,豈不是“穿越”?同是這個故事,主人公又毫無根據地變成了顏真卿、韓愈……這是一個典型的事例。對於民間傳說,我們應該認真地下去采風,把流傳在民間生動鮮活有趣的故事記錄整理,介紹給廣大讀者,而不能走捷徑,去隨意“創造”、隨意“改編”傳說,以致違背常識,漏洞百出。


圖片

 

 第二,保護春聯創作習俗。

 對聯的創作原則,可以概括為“貼切”。春聯的貼切,是要有春聯的文體特征,簡單地說,要把春聯寫得像春聯,要描春景、寫春意、頌吉祥、表心願。

 春聯要有地域特征。全國大部分春聯,都是五言、七言的,比較短,適合民居貼用。但有特殊情況,我去過福建、廣東一帶,那裏的春聯,多用四言的,與大門樓相匹配,遠遠望去,一目了然,很有氣派。這就難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的征聯,一等獎評出的是“聞雞起舞,躍馬爭春”;也能理解,前些年梅州客天下征聯,為什麼專門有一項是征集四言聯的。

 春聯要有時間特征,目的是表示這春聯是哪一年的。其方法,大致有四種。

一寫進當年幹支。如2004年世紀壇征聯,出句是“甲申吉幸春來早”,包含這年的幹支紀年“甲申”,同時,這又是一副玻璃對,每個字的字形基本上左右對稱,征得的對句是“中土昌興業共榮”。

 二寫進當年生肖。不要直接寫“猴年如何”“猴歲如何”,要用一些象征性、文學性的詞語,比如,大聖、火眼,玉宇澄清之類。寫出趣味更好:“好趁十分春色,再生一個猴娃。”既切猴年,又反映了我國計劃生育鼓勵二胎的新政策。

 三寫進當年年份。一九八四年有春聯:“一代英豪,九州生色;八年業績,四海歸心。”這個句式,可以在一九八五、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使用,以後,帶重字的“八八”“九九”“一一”和“〇”(無法組詞)的年份,都不能用,要想在春聯裏重新寫進年份,則須到二一三四年了。

四是寫進當年時事。和中國有關的、老百姓最關注的事,都可能成為本年或下一年春聯的主題,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航天成就、北京奧運會等等。中國集郵總公司每年發行的拜年封上都有一副春聯,2016年的,就在顯著位置上寫了全國人民為之振奮的大閱兵:“辭歲憶閱兵盛典,兩岸同呼人民必勝;迎春抒愛國情懷,千行共創駿業正興。”

 現在春聯創作出現亂象,春聯市場被一些不懂對聯、不懂文化、隻知賺錢的人把持著,內容單調、乏味、重複,年年都是老麵孔,幾乎千篇一律的“財經”:發財、理財、財路、財源、財寶、財運、財神,“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想把天下的財富都賺來。

 春聯體現我們心想事成的企盼、願景、夢想,可各家有各家的情況,這一家最希望的是兩位老人長壽,那一家最希望的是孩子高考能考上理想學校,每個人、每家人有不同的期待,不是隻想多賺錢。寫發財的春聯,不是壞話、倒黴話,但是它破壞了我們春聯創作的“初心”,背離了春聯的傳統。

 

 第三,保護春聯書寫習俗。

 書寫春聯,是有場所的。《燕京歲時記》說:“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這一習俗,在明代就已經有了,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就記載了落魄文人“每逢新春寫對聯”賺上幾文錢度日的事情。那時,幹這一行的,有個名字叫“書春”,書春攤人們習慣叫“對子攤兒”。劉葉秋先生回憶老北京的“對子攤兒”很詳細:“擺對子攤的,以落魄文人為多。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一般都是用一張方桌,上設紙筆墨硯,把用紅紙寫好的對聯、橫披(即橫幅)、喜字、福字等等,大大小小,長長短短,掛在牆上或壓在桌子邊,任人選擇。也有自己擬好聯語,請擺攤的人臨時書寫的。無論買現成的或定寫新聯的,全用不了多少錢。”現在,除了各地的楹聯人和書法人,很有限地走上街頭,對子攤幾乎看不見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年貨經銷商批量生產對聯,而用戶的欣賞水平下降,不問青紅皂白,買回來貼上就算過年了。

書寫春聯,是有時間的。一般說來,如同民謠、兒歌所說所唱的:“二十四,寫大字。”這裏的“大字”,就是春聯、橫披、福字。根據這個習俗,中國楹聯學會把每年的“臘月二十四”這天定為“全國春聯活動日”,號召各地楹聯組織和會員,在活動日前後,利用各種形式,為群眾服務。

 書寫春聯,對字體雖然沒有什麼要求,但要以看清、看懂為要。一般用楷書,少有隸書和魏碑;行書有時就難認了,何況篆書、草書。個別“藝術家”寫“醜”書,則更是反傳統了。


圖片

 

 第四,保護春聯張貼習俗。

 春聯要在什麼時候貼才好?貼早了,怕在寒冬的風雪中破損;貼晚了,到年根底下諸事繁多,匆匆忙忙的。《燕京歲時記》說:“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祭灶是過小年,臘月二十三,也就是說,“二十四,寫大字”之後,春聯就應該“漸次”上門了。那到什麼時候為止呢?到臘月三十晚上。初一就不能再貼了,年已經“過”了。有歇後語“正月十五貼門神——晚了半月了”,也能印證這個習俗。

 張貼春聯先要區分上下,然後分清左右,貼對位置。現在,有不少的春聯貼反了。電台、電視、報刊上反複講,還是有人不得要領,反著貼春聯。當然,這一年順不順,與對聯的反正沒什麼關係,但是看著、讀著反貼的對聯,心裏恐怕不那麼舒服吧。

 正確的方法是:確定仄聲字結尾的是上聯,平聲字結尾的是下聯;上聯麵對門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有人說,現在寫字都是橫書,從左向右讀,上聯先讀,就應該貼左邊。您別忘了,對聯是豎寫的,看豎寫的書比如線裝書,是從右向左讀的。有一副方位巧對:“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東放,自上而下看左傳書向右翻。”觀察多麼細致,書向右翻,讀必須從右向左。這是規矩,不守規矩,這書就沒辦法讀下去。還有人說,我買的春聯,兩條結尾的字都是平聲,或者都是仄聲,怎麼區分上下聯?我也沒什麼好辦法,可以看看內容,哪個在前麵合適;若還是上下聯各說各的,隻有去問問賣給您對聯的人了。

 

 第五,保護春聯鑒賞習俗。

 以往,無論住在村裏,還是住在城裏,都有初一早晨拜年的習俗,從年長的一家,或從職位最高的一家開始,依次串走下去,每到一家,隊伍擴大一人,一路走來,人也越聚越多,走完一個村子或者一個大院,好似一個流動的團拜會。

 那時,村裏自不必說,家家貼了春聯,就是城裏人,也多住平房,家家也貼春聯。一行人走來,每到一家,都要先欣賞這家的春聯,文字怎麼樣,書法怎麼樣。主人趕緊出來,一邊介紹,一邊迎客。如是自家孩子寫的,將會收到許多誇獎,這又為新春佳節平添了幾分喜悅。

 這是一場文化的盛會,可惜,現在很少看到了:難道讓大家去“欣賞”誰家買的對聯燙金多、尺寸大嗎?當然,現在也有春聯書法展,比起在各家門前看對聯,味道還是不一樣。如果有可能,社區、街道可以和文化部門一起,評評管轄範圍內自行創作的春聯,有幾年下來,風氣會有大的變化。


圖片

 

 第六,保護春聯傳播習俗。

 春聯的傳播和整個楹聯的傳播,路徑是相同的,大致有這樣幾種:

 口述。上代下代,老師學生,師傅徒弟,以及鄉親朋友,街坊鄰裏,口口相傳,讀對聯,講故事,說笑話,逗悶子,不知不覺之中,完成了傳播的大事。

 手抄。過去,村裏總有一位或幾位文化人,負責全村春聯的書寫,他們往往把曆年創作的、聽說的、抄來的春聯,記錄下來,以備常用。近年,網上有些“手抄本”在拍賣,看來,相當一部分是村裏“秀才”們的遺物,其中留下的,多是春聯和其他實用對聯。

 印書。這是主要的途徑。我是研究對聯書目的,清乾隆時便有春聯的刻本,嘉慶二十一年(1816)京都文德堂的《春聯大觀》,竟按30餘類,收入春聯800餘副,是《楹聯叢話》誕生之前清代中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截止到2015年,海內外共出版了對聯書籍約7000種,我給分成28類,春聯類的書籍約有300種,這個比例不小了;而且,其他(如實用、大觀、別集、選集)類,約有2500餘種涉及春聯。春聯十分了得!再看一組數字:1950年到1976年,是對聯書籍出版最少的一段時間,大陸總共才出版了86種,其中,春聯書竟有71種。可見,春聯的整理出版,曆來受到社會的重視,實在是好的習俗。

 廣播電視互聯網。這是新興的傳播方式,無論覆蓋的地域、集成的規模、傳播的速度,都是前無古人的,值得重視、研究和推廣。

 

 第七,保護春聯征集習俗。

 中國最早的征聯是在清朝廣西,是同治光緒年間的一年春節。當時的獎品是一匹高頭大馬,那馬就牽到場子上。當地人出了一個上聯,然後大家對,找一些老先生在那裏評。有人對上了,對得最好的,這匹馬當時就牽走,一時傳為美談。

 近30年,春聯征集多采用有組織征聯的方式進行,逐步形成啟動、收稿、評選、公示、揭曉(及頒獎)等一整套工作模式,絕大多數活動做到了公平和公正,收到很好的效果。廣東梅州、福建莆田、山東單縣、重慶九龍、貴州桐梓等地的征春聯活動,成為那裏的文化品牌。

 春聯征集活動如何堅持下去,提高質量,擴大群眾的參與麵,使之成為新習俗,需要創造性地發展。像清代廣西的征聯,可以參考:春節期間,商家就可以把大型電器當獎品,擺在大門口,廣征春聯或對句,優勝者當場“提貨”。這樣接地氣的辦法,肯定還有許多。

 

 春聯是楹聯的一個分支,保護春聯習俗,也是保護楹聯習俗的重要部分。這種保護,不是靜止的,是動態的,也就是說,是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種保護,也不是孤立的,是聯動的,是在楹聯理論、實踐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發展,而春聯的發展又能給楹聯的保護,提供新的經驗和借鑒。我們有理由相信:紅彤彤的春聯,必定把中國人的春節映得暖洋洋,把中國人的文化映得光燦燦。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春聯習俗傳承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