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潘洪斌||詩聯創作說語感

潘洪斌||詩聯創作說語感

2021-01-23 22:45:36潘洪斌燕趙聯壇 0條評論

語感

我們在詩聯創作和欣賞過程中,都離不開語感。本文所談的語感,和語言學中的概念不盡相同。它是對文字的一種直觀反應、模糊分析、綜合判斷,它難以量化、不可言傳。

文字語感的形成有兩大因素:長期因素和臨時因素。長期因素與人生經驗及知識結構密不可分,它相對穩定且占主導地位。臨時因素與當時心情和周圍環境有關,它具有偶然性,所占比例較小。

語感的長期因素起著決定性積極作用,需要不斷積累。人生經驗與閱曆和年齡有關,知識結構與天賦和閱讀有關,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一副集句聯,對於熟悉所引原文的讀者來說,語感是親切的。同理,一首悼亡詩,對於新婚燕爾的年輕人來說,則是不容易引發共鳴的。而臨時因素因其不確定性,會有積極和消極兩種作用。積極作用如杜甫喜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顏真卿痛書《祭侄稿》等,靈感爆發,妙手偶得。消極作用則是心情和環境對人的幹擾。我們鑒賞詩聯,尤其是評選詩聯的時候,一定要盡力避免臨時因素中的消極作用,不能因環境嘈雜而心浮氣躁,不能因心情沮喪而敷衍潦草,一定要感同身受地去耐心品讀,才能得到更加公允的結論。

每個人的閱曆和學養各不相同,語感也千差萬別。雖然從大的層麵上有比較粗糙的共同性,但對文藝鑒賞並無意義,例如對比李商隱和張打油的詩歌,普遍認為前者要雅正一些,但如果對比薛時雨和李篁仙的楹聯,則需要更為細膩敏銳的語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也是文無第一,詩無達詁的原因所在。

語感的發生有時十分迅速,幾乎與視覺、聽覺同步,但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過程。因為字詞的色彩、溫度雖可造成直觀刺激,而對內在邏輯的理解、言外之意的回味,則需要思辨涵詠。語感不同於對音律、節奏的感知,也不同於對意境、風格的理解,它更加抽象,甚至無法清晰闡述。

如果說“每個人都想把詩聯寫好”這個前提成立的話,語感則是決定作者文字風格和藝術高度的終極因素。因為一切可以描述的經驗都是可以傳授的,惟有這種微妙的直覺,父不能傳於子,臣無法獻於君,正如《莊子·天道》中的斫輪老者所說:“口不能言,有數存焉。”

圖片


◆個人簡介

潘洪斌,河北青縣人,以居處舊有中山,又名中山書隱。年過不惑,將知天命,數十年蠹口分食,誌在溫飽。販書之餘,偶有所記,春思秋興,輒發為吟詠。文墨既多,漸為人知。師友之命難違,不免馳驅酬應,些許虛銜浮譽,不提也罷。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詩聯創作語感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