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正視“對稱性破缺”的美學價值之後,格律文體的發展格局會發生變化,一些新事物會產生。在展望詩聯界將有哪些新的拓展時,筆者曾推演出“自借”將成為新的對仗手法,並有較大市場。
所謂“自借”,即“以借對的方式實現自對”或“自對的同時疊加借對”。
這一設想現在已陸續找到一些名人例作,得到初步印證。可見,在詩聯界執著於“以對稱性為軸心”的偏執價值觀時,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它會自然而然的露出一些蛛絲馬跡。
一.以借對的方式實現自對
自對的多樣性,使得這個又可分多種形式。
1.單邊一重自借模式
讀到筆者關於“自借”的論述後,最先主動提供例作的是著名楹聯理論家時習之老師。
時習之擬題廣東都督府1912年元旦門聯:
黃鶴先聲,白雲嗣響;
五羊開府,萬象更新。
“五羊/萬象”的“當句對”,是以借對的方式實現的。
此模式適用範圍較廣。後來又找到以下例子:
周永紅題柳懷堂:
柳下孤舟,千年獨釣;
懷中寸管,五彩零陵。
“寸管/零陵”屬於借對。
段姑娘題傅青主:
掬泉而飲,卜洞而居,振衣立作高山,遙吸煙霞通氣骨;
所樂老莊,所憂故國,守誌安如古石,信從肝膽識神仙。
“老莊/故國”屬借對。
2. 單邊雙重自借模式
台灣駢賦大師成惕軒先生非常擅長在對聯中運用借對手法,其於自借也多有實踐。
挽李國民代表子寬:
曆萬海千桑之劫,寄百年一夢之身,晚讚中興,蒲輪世重;
忘白衣蒼狗於懷,習清磬紅魚於耳,上登極樂,桂宇秋澄。
上聯“萬海千桑”自對,“百年一夢”自對,二者相互又自對。下聯也同樣,但“清/紅”“白/清”又是屬於借音對。
3.單邊多重自借模式
當自對部分是“三重”及以上時,也可能以借對方式實現。
李繼承春聯:
夏荷映日,秋菊傲霜,冬梅喜雪,待用心講述春天故事;
月老迎新,天公作美,節後開工,當竭力弘揚時代精神。
“月老/節後”“天公/節後”借對;“新/工”“美/工”借對。
4.雙邊單重自借模式
上下聯同時都以借對的方式構成自對,也是可行的。成惕軒先生亦存一例。
挽莫院長德惠:
病榻揭遺言,公所為沒世難忘,是長白家山,炎黃國祚;
岩廊親雅範,我欲舉昔賢相況,曰隆中寧靜,柳下寬和。
上比“長白/炎黃”自對+借對;下比“隆中/柳下”自對+借對。
5.雙邊密集自借模式
密集借對,甚至所有詞語都參與借對,構成“當句對”,單邊本質上是“流水無情對”,亦是可行的。
筆者題某落網官員:
遊戲花間,枉稱幹部;
挺將軍肚,不得民心。
“遊戲/枉稱”“花間/幹部”;“挺/不”“將軍肚/得民心”都是借對。
從理論上來說,應該還有“雙邊多重自借模式”“多分句密集自借模式”等更多的“自借”方式,等待著人們去探索和應用。
二.自對的同時疊加借對
上聯和下聯同時實現了自對,本已解決了對仗的合格問題。但若再上下對仗疊加借對,則能造成似是而非的對稱感,在審美上增添韻味。
1.自對+縱向一重借對模式
想不到朱熹竟然給我們留下一個例作。
朱熹題漳州芝山書院:
五百年逃墨歸儒,跨開元之頂上;
十二峰送青排闥,自天寶以飛來。
“逃墨/歸儒”自對;“送青/排闥”自對。“墨/青”借對。“墨”的甲義是“墨家”,借用其顏色義。
2.自對+縱向雙重借對模式
成惕軒先生壽黃先生君璧:
明時黃綺隆天爵;
曠代丹青蔚國華。
“黃綺”為漢代商山四皓中之夏黃公崔廣、綺裏季吳實的合稱。顯然,“黃綺/丹青”上下作為並列詞組,本身就屬於最簡單的“自對”。但在本已對仗合格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上下借對,其中“綺”也有表顏色之意。
3.自對+縱橫雙重借對模式
所謂“縱橫雙重借對”,即單比“以借對的方式自對”,上下聯對應的詞也構成借對。
北京人力車夫一萬餘人挽袁世凱:
太平天子,仙駕六龍,歎同行推轂無緣,送他個薄薄人情,費四枚銅元,買幾張錫箔;
車騎將軍,空跑兩腳,待先帝出喪有日,讓我來盡盡義務,挑幾名鐵漢,扛一具金棺。
上聯的“銅元/錫箔”自對;下聯的“鐵漢/金棺”自對。有趣的是,“銅元/鐵漢”又是精妙的借對,“銅/鐵”“元/漢”都轉義了,同時,“鐵漢/金棺”也是借對。
除此之外,還有“自對+縱向多重借對模式”等模式,有待人們的嚐試。
三.複合型自借
普通成聯中本來就可運用一處或多處借對,再加上自借,可以綜合運用。
鄙人題孫悟空:
性靈豈可箍?雲頭間,佛手間,我還是我。應笑如來終不悟;
鬥誌焉能滅?光腳的,穿鞋的,誰又怕誰!須知歸去總成空。
此作“雲頭/佛手”自對,且“頭/手”借對;“光腳/穿鞋”自對;“雲頭/光腳”借對。此外,“如來/歸去”借對。
顯然,綜合運用的方式還有很多。如“雙邊縱橫自借模式”等。
實施借對的詞語,落實在句子中的“甲義”和“甲詞性”肯定不匹配,給對仗帶來了事實上的“對稱性破缺”,然而,又借用其“很匹配”的乙義,能造成很工致的審美錯覺。它天然能實現“對稱性”與“對稱性破缺”的對立統一,故運用之後,能賦予作品以端穩而靈動之感。加之借對的辭藻資源豐富,故在拓展的新領域大有用武之地。
舉一反三,“借磋”“自磋”這些先賢從未運用過的手法,也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期待更多的為往聖繼絕學者,來當吃螃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