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靈心化得名家句——漫談對聯采用化用名句情形

靈心化得名家句——漫談對聯采用化用名句情形

2020-12-22 22:36:14黃一坤 廣東潮州對聯天地 0條評論

 為便於敘述和讓大家更易明白本文的基本框架,先說幾個與本文相關概念的關係。名言佳句隻是運典聯之“典故”的一部分,它們之間有“交集”;集句的來源豐富廣泛,名言佳句是其中的一部分。集句聯是相對於“自撰聯” 的,它們是以是否“再創作”來區分的。

       名言佳句,是指一些名人說的、寫的、曆史紀錄的、經過實踐所得出的結論或建議、警示的比較有名的言語。名言佳句易於留傳。顯然,名言佳句可來源於古代,如近體詩中的“對偶句”,也可以來源於現代,如當代偉人格言名句;可以以對偶形式出現,也可以以單句(非對偶)出現。那麼本文以《一》“單句形式出現”與《二》“對偶形式出現”二大類進行論述。


               《一》

      

       眾所周知,對聯是以二句對仗形式展示的,那麼名言佳句以單句形式出現的可能落在上句或下句。加入方式可能是被化用而入或是或整句(或大部分)采用。從創作實踐來看大部分情況是被化用的。

        當然,在長聯中可以多個“名言佳句”散落在上下聯中。總之,這大類普遍存在。一部分是屬於運典法的。因為目前一部分“名言佳句”被收入“典故”中。一部分以整句形式成為“集句”的對象。整句使用的,在對聯中便以“集句”形式出現。

       集句其形式是集合別人的來自不同載體的現成句子以對聯形式出現。集句的來源很廣,隻要出現在集句者創作時以前的都可以,當然要符合對聯的基本要求。目前來看,可以是唐詩宋詞元曲,或是更前時代作品,也可以是當代名言名句。集句基本上可分為①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②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至於作者可古代不同朝代,作品也可來源多種多樣。但是無論作者與作品如何連線、配接都要統一在集句者的創作主題下。集句的組合途徑無非是①主動集句,集句者已先定下主題或傾向,然後通過時空多方向多角度尋找合適的句子;②被動集句,即已發現了現成的上句或下句,然後再搜索到相配的與主題接近的下句或上句。

       集句一般是一個再創作者彙集兩句來自不作品的形式。當然也可以是兩個集句人。尤其是②被動集句,一位集上或下句;另一位集下或上句。但無論那種形式的集句,都是統一在同一個主題下的。下麵舉例說明之。


       例①宋代王安石集謝貞、王藉詩句成對偶句。顯然也可以看出集句曆史之久遠,據《蓼花洲閑錄》所載,早在宋朝初年就有集句的出現。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例②清代瑞方集唐代李商隱和宋代蘇東坡的詩詞句題鎮江焦山夕陽樓聯:


        夕陽無限好;

        高處不勝寒。


       例③當代孫福奎老師集崔顥《黃鶴樓》和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句:      


         晴川曆曆漢陽樹;

         故壘蕭蕭蘆荻秋。


       從宋代、清代到當代集句的創作方式都一樣,無論從哪裏集?如何集?都受集句者主題思想的左右。集得好,配得妙,給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感覺,回味無窮。


               《二》


       名言佳句以對偶的形式出現,那麼它與必須具備對應二句的對聯又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從形式的繼承、發展來看,對聯在古詩詞中的對偶逐步變化演繹而出,獨立成為一種形式,它必然離不開古詩詞中的對偶句。其次對聯定義出現之前,已存在古風、絕句、律詩等,它們裏麵已有一部分對偶句(如律詩的頷聯、頸聯),而這些對偶句的整體或部分也因精彩而留傳成為“名言佳句”。我將這些對偶形式的“名言佳句”稱為“原句”。那麼對聯新作與原句的關係就是包含或包含於,即對聯新作包含原句或原句包含於對聯新作。由於對聯新作不完全采用原句,可能整體采用,也可能部分采用。那麼,整體采用就是新作等於原句;部分采用新作采用的部分便是原句的子集。

       對聯采用名言佳句的方式依采用原句的多少可分為四類:


一、摘句對

      

       這是對聯創作的搬運工。隻是從在先作品裏裁摘下來“現成對偶句”,因為符合對聯形式要求,我們稱為“摘句對”。沒有創作的成份,一般注重使用的情景是否適宜。


       例①從唐朝李商隱的《無題》摘取其(按規範上句末用分號,下句末用句號標出)。此對可以放在讚美奉獻者的主題上。也就是摘用時要表達的意思與原句在“原作”表達的意思不同,這樣“摘用”方顯味道。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例②畫家豐子愷摘取宋代王安石《示長安君》律詩之“頷聯”題浙江桐鄉“緣緣堂”聯。


        草草杯盤供笑語;

        昏昏燈火話平生。


      此聯用桐鄉豐子愷故居之緣緣堂。應該另有一番滋味!


二、仿改句


      仿改句是大部分是利用原句的,可以這麼說它是“原句的最大子集”。采用者發現原句可利用之處在個別字眼作改變以對聯形式出現。當然改變可以①改動②增加(如在五言基礎上加成七言)③減少(如將七言刪為五言)。這類重在巧改,最佳是外表形式小改變而內在意思發生大變化,以期趣味橫生。仿改句應該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采用某名言佳句的,因為其改變部分占整體大概是20%以內,所以這小改變隻有改得生動精彩才算是“再造好產品”。我們經常在對聯故事裏看巧改對聯的例子。我們舉二個例子說明:


       例①李大釗巧改對聯。


       我們經常看到的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大部分人認為作者是李大釗,其實此聯是從“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巧改過來的,原作是明代文化名人楊繼盛在遭受迫害臨終時寫的。


      例②俞樾一家三人改聯的故事。


      據說明代名家董其昌為飛來峰冷泉亭題聯: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清代知名學者俞樾自己和妻子及次女先後來觀賞飛來峰冷泉亭,分別改下三副“仿改句”: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俞樾


         泉自冷時冷起;

         峰從飛處飛來。——俞樾妻子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俞樾次女


       從上麵的二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仿改句的特點,也領略了仿改句的神韻。


三、使用原句的部分,以裁摘方式使用關鍵字部分。


       這類與原句比較,應是原句的“中子集”,應有大約原句的60%。如采用原句的“四字對偶句”。


四、化用名言佳句的精華自然藏匿於新創聯作中。

         

     這類與原句比較,應是原句的“最小子集”,僅有大約原句的20%。有些幾乎無法使人感知其與原句的關係。當然與關鍵字、詞組相配呼應的可能是新作者接近大致上的表達(不是原句內容)。


       第三、四類在創作實踐中在某些場合會出現不切題的情況。從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分的集句形式和《二》部分的第一類、二類一般要標明原句的作者(細至作品名),如標出:李白、杜甫集句。或是一看明顯知道出處。但是第三、四類不但沒有必要標明,也很難看出,因為畢竟僅采用小部分或極小部分,甚至是“化用”得難於識別。特別是以短聯形式且運用“化用名句法”,那麼極容易出現不切題的情況。下麵我們用比較的方法作分析。

       以唐代李商隱的《無題》為例來說明。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從上麵的《無題》詩裏摘取頷聯:


       ①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此對與作者“李商隱”是建立對應關係的,即從這兩句佳句可以推斷出作者。

       ②當截取頷聯句中的關鍵字眼“彩鳳”與“靈犀”,那麼,“彩鳳、靈犀”能與“李商隱”建立對應關係嗎?即憑“彩鳳、靈犀”就能推斷出“李商隱”嗎?問題一提出,毛病就出來了!“彩鳳”和“靈犀”不能專屬於“李商隱”,反過來說,聯題“李商隱”:×  ×  無彩鳳;×  ×  有靈犀。這樣切題嗎?是在題李商隱嗎?可見摘取整句或大部分,或許能讓人想到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但是隻是截取了其中的字或詞組,這種變化後還能讓人感到是在題李商隱嗎?那就不一定啊!別的前賢今人也可以冠以“彩鳳、靈犀”了,因為不是專屬或直指,所以無可能見到“彩鳳、靈犀”就說在題聯“李商隱”。所以,像這類題古代某詩人,聯中僅僅截取其詩人某一名對偶句中的個別字眼的短聯極容易產生不切題的毛病。

        當然,如果是專屬或直指,那麼題目與“專屬或直指”字、詞組建立“一一對應關係”。如果要改變這種不切題情況,就要運用多個元素和綜合手法,或是將多個個性要素組合來避免。

      談到第三、四類時,或許有人會問:這不對聯創作中的運典法嗎?其實不盡相同!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第三、四類是截取佳對句中關鍵字眼,而截取的關鍵字眼極可能是“典故”的內容;運典聯是創作者用自家語言來表達“典故”的,所以在關鍵字眼上會出現重合的情況,或是地點,或是人物,或是事情,或是時間等等。第三、四類關鍵字眼是“配對出現”的,而運典聯可以對應出現,也可以單邊出現。運典聯也可以出現多個“典故”。現以王家祥老師點評的題《秋山》為例作說明:


誠齋妙喻裁來,烏臼紅楓遍染,攀斜徑訪人家,情招小杜一車愛;

陶令悠然見得,青崖黃菊初開,出舊籬呼墨客,韻引香山千載憂。


       簡評:上比起二句以楊萬裏“秋山”詩點題,承以杜牧“山行”詩,秋景盡出;下比前二句再以陶淵明《飲酒·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意,妙在“悠然見得”暗隱“南山”,再點聯題,最後以白香山寫秋詩典做結。作者以四位詩壇巨匠寫秋熟典入聯,不見秋山,寫盡秋山,可見功力。


       可見,運典聯是依創作意圖用自家語言來整合、調配典故的。可以采用多個典故的。

       綜上在《一》和《二》分析基礎類推出在多分句長聯中運用“名言佳句”的情況是相同的。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名言佳句本是簡要精彩之言,若運用得法,當能為創作注入魅力,平添幾分典雅不俗之趣。所以,無論名言佳句以《一》或《二》方式運用;在短聯,還是有多分句的長聯。如何巧妙地采用(集句、摘句)、化用(截取)是重中之重。采用確當適宜,相得益彰,化用得巧妙,錦上添花。但願能全麵地了解“名言佳句”應用的所有情形,避免可能出的錯誤,揚長避短自能創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典故名家名句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