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一個秋日,在幾個同行爽約後,我騎著小摩托帶著小兒向南漳大山穿行。山山相接,路如飄帶。秋之山美,在於絢爛,秋葉深深淺淺,紅黃綠碧,繽紛雜陳,梯田裏的煙葉,待收割的莊稼田,懸掛起來的玉米棒。一片一片,猶如潑彩一般,把荊山渲染開來。秋山之韻在於靜,走二三十裏不見人煙,此時崇山峻嶺,曲徑密林,一騎而已,山水獨享,忍不住放開喉嚨喊一聲,開心等大山回應,體驗著天人合一!就是偶爾從草叢林間傳幾聲蟲鳴鳥囀,也顯得特別親切。
由城關至殷莊,過薛坪繞龍坪,然後是最為難行的碑坡橋路段,坡度大,彎道多,轉角過大,不得不與彎處設凸鏡。不斷俯衝之後,又是艱難爬行。一山比一山高,一山比一山險。人們常說道:“上山雲裏鑽,下山到深澗,對麵叫得應,靠攏要半天。” 餘由此得句:“歸憶來時路,大圓圈小圓”。行路難,山路盤旋。山路險,一麵峭壁,一麵懸崖。山路窄,二車不能並行。行路難,時有塌方。希望總是再堅持一下出現,“閃西崖足石橋頭,廋樹寒藤占地幽”。山裏盤旋上下近7個小時,與馮家民居邂逅在鞠家灣路邊。
馮家民居麵向筆架山(形狀像一個筆架),背靠元寶山(形狀像一個元寶) ,建於明崇禎元年,本為鞠姓人家所有,馮家看中其風水,向其購得。大門的台基、門柱、門均有花崗岩石拚接而成。據文體局專家介紹,整個建築群的牆基用10萬個條石構築而成,條石之間相互咬合,又用桐油和石灰勾縫,三百年來主體結構完整無損。
馮氏民居係徽派建築,自南向北漸沿十字線對稱布局,為三進三出的院落,現存房間105間,前後兩條通道將莊園分為三排,十個小院各自獨立,院與院,房與房之間行走出入十分方便。房屋為二層木製結構,扶梯和圍欄都是木製而成,刻有花紋雕飾。據專家們稱,原本屋架都是木製結構,隻是後人又增添了磚牆。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又一特色,又稱封火牆。在鄰居發生火災時,這牆起著隔斷火源,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設計師為了增加美感,設計成昴首長嘶的馬頭。
中國民居很注重光的運用,很聰明的做法就是通過增加窄長的建築兩邊的側翼,形成一個采光天井,天井作為建築的"肺"提供了光亮.水以及空氣。
推開木門,走過門樓,繞行天井,扶著雕欄、打開花窗,看著房角的炊煙,忽忽時光倒流,不知今為何世,我亦何時人。窗沿雜放油燈、水煙和六本線裝《康熙字典》,提示這裏曾住著的是書香世家。”虞夏黃農忽焉沒,山中尚有葛天民。”
馮家民居大門楣上刷著“滅資興無”“準備打仗”等口號,民居裏外並無對聯。之所以寫馮家民居,是因為馮家老屋走出一位愛國詩人、楹聯家馮哲夫。
儒家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達者不忘初心者少,獨善其身更少。紅塵溫柔鄉,富貴英雄塚。幾人不落入乾坤套裏,而能急流勇退?
這樣的智者,襄陽曆史上卻不乏其人,漢龐德公為推辭劉表征辟,由鹿門山一再遷居,終沒於雲山深處。諸葛孔明、龐士元的老師兼伯樂司馬德操,亦是大隱士。推薦臥龍鳳雛之後,並沒有師憑弟子貴,水鏡終老。在其後才高運蹇的孟襄陽,在出仕中備嚐人間冷暖,機關勘破醒槐夢,始而白雲愉悅,醉於陶家趣,垂釣坐盤石,水清心亦閑。
詩曰
衡宇遙遙對德公,中廬想亦被風流
更憐池水明於鏡,當與先生鑒藻同
這三人固然是高士,他們畢竟沒有嚐過權利的滋味,歸隱就少一份牽扯和眷戀。那麼馮哲夫的歸隱就更為難得。
馮開竣(1870-1952),字哲夫,南漳縣板橋鎮果木衝人。清朝留日學士、辛亥革命時期任國民臨時軍政府內務部部長。1911年11月,清軍向武昌反撲。旋而“南北停戰議和”,馮哲夫因為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憤然辭去內務部部長職務,後調都督府任顧問職。1921年,湖北教育廳調馮任湖北省立襄陽第二師範學校校長。經過同學同鄉再三敦促,勉強赴任。1927年3月抱病辭職歸裏,養蠶、種花、讀書,著文。
圖書花木山水環陳,能悅本性
道德經濟文章具備,乃稱完人
此聯算是馮家民居的真實寫照,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人文底蘊,使得馮家走出許多才人誌士,或為一方賢達,或為一域名流,馮家在南漳有“馮半縣”之譽。
詩曰
亭亭四柳傍山隈,內子殷勤手自栽
應恐先生腰偶折,清風故引入簾來
丙申夏過南漳,蘭心女史贈《馮哲夫詩詞箋評》,始知吾鄉有詩人。後馬健老師整理楹聯,從其處又得見《素園文集》,乃知先生猶擅楹聯製作。文乃心聲,見文知人。
負介橫行憐蟹蠢
吐絲自縛笑蠶愚
一個憐字暴露出先生心曲,這哪裏是說螃蟹呀!明明是自我的寫照,為人耿介,一意孤行,不顧世人笑之。春蠶到死絲方盡,完全沒有束縛的自由,對於士者來說是不存在的,他們恪守著道義,仁義的底線,為此及算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先生是這樣寫,也是這樣做的。聯語為先生性格作了最真實的注腳
衹因不慎須臾,古今鑄盡九州錯
莫畏久纏坎壈,天地磨成幾個人
上聯言做事需謹慎,人往往不注重小節,而釀成大錯。下聯言成事仍然要在坎坷中堅定前行。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這也是作者飽閱世事後的心語
風波世上平心定
熱鬧場中冷眼觀
此語非在紅塵翻幾個筋頭,不能道出,有禪者言;
荊棘叢中下足易,
明月簾下轉身難。
一謂知世一謂見道。人過中年,難免要放慢下腳步,回頭多想想 。
無題
當今世態,謂忠為愚,謂詐為智,謂刁滑為有用,為恂謹為無能,弱之肉,強之食,爪嘴各矜,慨吾仁裏義鄉,亦成五霸七雄地
願諸弟昆,相厚毋薄,相誠毋欺,相推讓毋啟爭,相友恭毋挾怨,急則助,緩則通,藩籬同固,具此古心直道,便是光風化日天
古今一理,世間哪有桃園,古龍說;有人就有江湖。先生處於亂世經曆晚清黑暗,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等。反思後在下聯開出方子,但願多些古道熱腸之人。
挽黃克強、蔡鬆坡二公---民國五年
一
數日間誌士雙亡,邦國何依,看雲黯衡湘,不覺同輩一哭
五年內共和兩創,基局未固,倘天生申甫,尚望攜手重來
黃克強即黃興,蔡鬆坡即蔡鍔,二人都是湖南人,切雲黯衡湘。天生申甫是以二人比做興周的申伯和甫候。典故出自尹吉甫在詩經.《 崧高》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稱讚二人功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開創中華民國。1915年袁世凱複辟稱帝,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 1916年5月,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袁世凱死,黎元洪任總統,張勳複辟,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作者聯語記錄當時這個重大事件,表明作者雖然歸隱,依然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曆史責任感。
楹聯寫出對革命前途的擔憂,此時失去兩個誌同道合者的沉痛心情。雲黯對天生用詞靈活,可圈可點。
二
宋廣平本屬相材,惜未如誌,與二公其死雖異,其趣則相同,湖湘間氣鐘三傑
袁冀州枉稱健者,問今安歸,不數月元凶既亡,元勳亦繼逝,功罪彌天共一邱
宋廣平:唐代宋璟。武後時為禦史中丞,睿宗時任宰相,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洛陽),貶楚州刺史。玄宗時複任宰相,開元八年罷相,封廣平郡公,卒諡文貞。這裏指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宋漁父宋教仁,作者認為他有安邦定國的宰相之才,他與湖南邵陽蔡鍔、湖南長沙黃興合稱民國三傑
袁冀州:漢末袁紹。汝陽人,四世為三公。這裏借指袁項城、袁世凱。健者:雄才大略的人。《後漢書·袁紹傳》:“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問今安歸:試問袁紹現在魂歸何處?元凶:主犯,罪魁禍首,暗諷袁世凱。彌天:滿天,言其廣大。言袁世凱罪彌天,黃興、蔡鍔功勞彌天。一邱:即一丘,一座墳。共:皆,都。意為人死都有一座墳,但功罪不同。
挽孫中山先生
生為吾國,生為吾民,生不虛生,看中華自有曆史以來,獨創開五千年共和之局
死得其時,死得其地,死還善死,想上帝故令成功未竟,好驚起四百兆同胞之心
此聯對孫中山評價極為中肯,正如總理遺訓中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顯示作者早時緊跟時代腳步,對國家前途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民國十一元日即事時在武昌
昨宵今旦步街前,察俗觀風一惘然
循例官衙聊賀歲,無心市井不知年
虛頒正朔同鄰國,那有春風到酒筵
書肆兩三偏解意,旗翻五色看交懸
挽劉仲文[1]
與伯子同學時,寧知仲氏真英物[1],
助孤軍守城日,見說書生非懦夫[2]。
此聯作者被挽者是襄陽老鄉,劉仲文:即劉公,字仲文,別號非非子,1881年生,襄陽人東津上洲人。是武昌起義的發起者、領導者武昌起義後,任湖北都督府總監察處總監察,北伐左翼軍總司令。南北議和後,任總統府高等顧問。後參加反袁和護法鬥爭,1920年病歿於上海,1928年公葬於武昌卓刀泉。見說:聽說。唐時習用語。李白《送友人入蜀》:“見說蠶從路,崎嶇不易行。”蠶叢,喻指蜀地。書生非懦夫:哲夫任內務部長時,清軍攻武昌,哲夫臨危不懼,鎮定策劃守城,內務部無一人脫崗。劉公知道後,讚哲夫“書生非懦夫”,撥給內務部4000大洋維持費用。
辛亥元旦試筆
春光四十一年增,老到馮唐尚未曾
室裏猶餘商陸火,街前已賣上元燈
惟將病骨供梅笑,肯學折腰招柳憎
傍晚獨豋蛇嶺望,紙鳶無數看飛騰
先生聯語亦有活潑一路
贈宜昌普濟醫院英國安醫士
愛比放麑歐西墨翟
學精解剖海外華佗
放麑出自《韓非子·說林上》:“孟孫獵得麑,[音ní霓],被西巴放歸,孟孫請西巴當自己孩子的老師,並說:‘夫不忍麑,又將忍吾子乎?’”後來進以放麑為仁慈的典故。上聯說安醫生如墨子能兼愛到動物,稱他為“洋華佗
己賀幼稚園保姆日本大杉女士,在鄂垣與日本某士結婚
海國路遙絲係足[1],
花朝節好案齊眉[2]。
【注釋】[1]海國:指日本。絲係足:即赤絲係足。唐人小說記有司婚姻之神,凡遇有緣男女,即以赤繩係兩人之足,最後必成夫妻。後因稱締成婚姻為赤繩係足。[2]花朝節好:喩良辰美景,好日子。案齊眉:舉案齊眉。用梁鴻與孟光的典故,形容夫妻相敬如賓《後漢書·梁鴻傳》:“遂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自壽聯(庚寅)
作秀才經六十年,愧未能將天下為已任
曆春秋恍八十歲,敢自謂是羲皇以上人
所謂蓋棺論定,作者先對自己一生的回顧。
哲夫先生生於亂世,飽經憂患家難國仇,孤憤難平。但是先生不以窮愁易其誌,達人知命,恬淡處世,靜以養年。間與故舊親友相唱和;或泛覽篇籍,或子與田父野老相問答,與昆仲子侄談古今興旺成敗、政治得失;講祖先之孝友禮儀、耕讀勤儉諸事。先生善善惡惡終其身,勸人要存善心、做善事、說善話,做官不貪汙,帶兵不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