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二〇二〇年六月,孫則鳴先生《詩詞賦聯形式通論》(簡稱《通論》)在中國詩詞楹聯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研究漢語古典詩、詞、賦和對聯形式的理論專著。
《通論》多有顛覆性的新見,這些新見均得力於石銘和孫則鳴共同創建的一套融彙了東方易學和西方科學體係的精髓的方法論,它包含了五條基本原理:對稱原理、簡單原理、破缺原理、極致原理和中道原理。合稱“五朵金花”,亦稱“雷學原理”。為了給後麵的具體論述掃清障礙,現將此方法論的要點簡介於此。詳論可參閱《通論》的導論,其主要內容“五朵金花”已發布在《孫則鳴新浪博客》和《中國楹聯論壇·聯話清談》裏,大家可以百度搜索閱讀。受篇幅限製,本文隻能點明要點,供讀者閱讀本論時對照參閱。
一、五條基本原理摘要
⒈對稱原理
美國物理學家A·熱在《可怕的對稱》【(美)A·熱《可怕的對稱》,熊坤譯,湖南科技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九——十頁。】的開篇引用了拉·邦迪(Boid)的一段話:“我記得最清楚的是,當我提出一個自認為有道理的設想時,愛因斯坦並不與我爭辯,而隻是說,‘啊,多醜!’隻要覺得一個方程是醜的,他就對之完全失去興趣,並且不能理解為什麼還會有人願在上麵花這麼多的時間。他深信,美是探求理論物理學中重要結果的一個指導原則。”而物理學家眼目中的“美”是什麼呢?A·熱又指出:“物理學家把對稱性的概念發展成了一個判斷自然設計的客觀判據。給出兩個理論,物理學家一般會覺得對稱性更高的那一個要更美一些。當觀察者是物理學家時,美意味著對稱。”由此可見對稱在理論體係的構建中的作用是多麼重要。
⑴對稱的定義。本書的對稱采用西方物理學中的定義,它牽涉到“不變量”的概念:“一個物理學理論可以被總結成一個被稱為作用量的量,並且這個理論的對稱性就明白地表現於,在各種變換之下作用量的不變性”(同上。)換言之,任何事物或概念,不管發生了什麼變化,隻要其中還有某種不變的特征,就被視為對稱。
東西方對於對稱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科學注重的是客觀對稱現象,而我國學界更注重主觀概念的對稱,被稱之為“對偶”對稱。易學中的陰與陽、黑與白、冷與暖之類的對稱就是對偶對稱,如經典的太極圖中的黑白陰陽魚的對稱等,這種對稱完全以人類的心理感受作為基礎。除空間形象和結構的對稱以外,還有時間對稱,體現為事物運動變化前後的相似、如:冬去春來,花開花落。客觀事物的對稱反映到主觀思維中,就形成了邏輯概念的對稱,漢語特有的對偶字義對稱,就是典型的概念對稱。
⑵對稱的類別。根據陰陽對立統一的原理,任何對稱必有與之對立的對稱共存,且相互依賴、相互補充。我們把這種對立互補的對稱模式稱為“雙邊邏輯”。“雙邊邏輯”主要有如下幾種:①正對稱與反對稱:正對稱是陰陽極性相同的對稱。在空間和時間裏體現為“平移對稱”,相當於“重複”。反對稱是在對稱操作的基礎上,加上二元(如黑白)互換操作,使操作前後兩圖完全重合。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太極圖(俗稱陰陽魚)是最完美的反對稱。②整體對稱與分裂對稱。“整體性邏輯”(又稱“非局域性邏輯”);“分裂性邏輯”(又稱“線性邏輯”或“局域性邏輯”)。二者是極性不同的對稱關係,極性相反,基本形式法度也往往相反。③外部對稱和內部對稱。不同事物之間的對稱為“外部對稱”,同一事物內部構件之間的對稱為“內部對稱”。在具有層次性的複雜係統裏,每個層次都有自身的“內”和“外”。如輕重律詩歌中,音步之間的對稱相對於句子而言是內部對稱,相對於音步內部輕重音節的對稱而言,又變成外部對稱關係了,餘可類推。
⒉簡單原理
大道至簡。簡單原理有三個要點:
①理論體係裏的簡單是指“法則”的簡單,而不是“現象”的簡單。以圍棋和象棋為例,圍棋的法則比象棋簡單,但圍棋的變化遠遠超過了象棋;
②理論體係的“簡單美”還指“思想的簡單”;
③物理理論裏的對稱與簡單是相輔相成的;“任何對稱原理也是一個簡單性原理。”
⒊破缺原理
①定義。破缺原理與德國哲學家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的“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大致相當。其精髓就是“任何一致性邏輯的形式係統都包含有不可判定真偽的命題(即產生理論體係的破缺)”。②產生破缺的原因:我們認為,推理是邏輯存在的基礎,而邏輯起點是不可外推的;一致性邏輯的形式係統之所以產生破缺,是邏輯起點中的盲區(或稱“盲點”,即“奇點”)所致。③關於破缺的填補。能不能彌補形式係統不完備的缺口呢?這是可能的,隻要找出哪些地方存在不可證其真偽的命題(即缺口在哪裏),可以用與之相對立的雙邊邏輯把這些破缺補上,理論體係也就完備了;對此,我們稱之為“雙邊邏輯出入互補”。最常見的互補形式有:正對稱與反對稱出入互補;整體對稱與分裂對稱出入互補;外部對稱與內部對稱出入互補。這三種雙邊邏輯的出入互補貫穿在詩歌和對聯的節奏、旋律、韻式以及馬蹄韻之中,在對偶修辭中也有體現。
這裏還介紹一下對稱和非對稱。非對稱就是對稱破缺。吳德全指出:“非對稱和對稱相反,是指事物或運動以一定的中介變換時出現的變化性和差異性,非對稱又稱為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在任何對稱體係裏,對稱和對稱破缺總是相反相成、如影相隨的。
對稱破缺存在兩種形式:“對稱破缺有的是由於外部原因造成的,這叫誘導破缺;有的是由於內部原因造成的,這叫自發破缺”【王德勝《對稱和對稱方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二〇〇三年。】。李政道博士指出:“絕對的對稱會顯得呆板而無生氣,對稱中有一點不對稱,往往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藝術與科學都是對稱和不對稱的巧妙結合”。
⒋極致原理
①定義。極致原理是指在形式理論的構建中,形式體係的各種元素及其元素的屬性都有某種極限,不能無限外推。所謂“物極必反”是也,問題是如何判定極限在哪裏,若判別不了極限之所在,物極必反就是一句空談。我們認為,形式理論一旦出現“奇性”,即形式理論自身無法解釋的奇怪性質,就應當是極限之所在了。例如,西方科學對物質的細分,分到“量子”時,出現了“波粒二象性”,那麼“量子”很可能就是細分的極限了。本書對音律體係的構成,均用“奇性”來判斷係統的極限。②關於“五行極致原理”。我們在易學研究中發現,易學和很多科學公理體係裏的公理或公設,似乎廣泛存在與“五”有關的“自洽係統”,而且其公理或公設往往呈現一種“四個太少,而五個又太多”的現象。我們稱之為五行極致原理。
五行極致原理與破缺原理和雙邊邏輯出入互補原理是相通的,即任何一致性邏輯的係統必有破缺,破缺點就是奇點,必須利用雙邊邏輯裏的對立邏輯來填缺補漏。
⒌中道原理
中道原理原名“中道極化原理”,是與邏輯起點的極性來源有關的一個原理。因涉理太深,不便細論,這裏隻把與邏輯取向有關的一些知識簡介於下。
東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和邏輯體係的差異:東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是一種“拆分”為主的思維,喜歡從個體的角度思考一切問題,對此,物理學最有代表性。西方物理學家認為,隻要把所有物質不斷“拆分”,逐層分析,最後都可還原為相同的幾種簡單的最小顆粒,這時我們就可以掌握所有物質了。於是物理學家“看到了”分子,然後是電子、質子、中子……。其邏輯特點是“外在性”“物理性”“分析性”和“精細性”。概而言之,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分裂性的思維。
東方的易學則相反,采用的是整體性邏輯。首先,易學把萬事萬物統括為“三個同構”:兩種極性(陰陽)的同構;五種相互關係(五行)的同構以及八原型結構(八卦)的同構。常說的“萬物類象”就是三同構的具體體現。其邏輯特點是“內在性”“心理性”“直觀性”“模糊性”和“辯證性”。這種整體性思維方式源自於東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二、音律形式中的對稱五範式
⒈對稱五範式的定義
在我國八卦體係裏,卦與卦之間,以及八卦內部的陰陽爻之間,有五種對稱模式,它們與西方的“AB韻式結構”相同。西方韻式共有五種:
⑴連續韻(AAAA),可稱之為“連續對稱式”;
⑵交韻(ABAB),可稱之為“交叉對稱式”;
⑶隨韻(AABB),可稱之為“隨轉對稱式”;
⑷抱韻(ABBA),可稱之為“包孕對稱式”;
⑸混合韻,是前麵四種基本對稱式的混合運用,可稱之為“複合對稱式”。
以上五種對稱模式可合稱為“對稱五範式”。
“對稱五範式”是音樂樂律和詩歌對聯聲律形式規則的最根本的對稱模式,音樂的輕重律節奏模式、詩歌的輕重律、長短律、半逗律節奏模式,平仄旋律模式,韻式組合模式,乃至於對聯的馬蹄韻平仄模式,全都受對稱五範式的支配。
⒉對稱五範式各自的對稱特點
我們把A表陽極性,B表陰極性。它們可以對應陰陽、輕重、長短或平仄等兩種極性相反的性質。以二拍子的輕重律詩歌為例,其對稱性質如下:
⑴連續對稱式。“AA|AA|”或“BB|BB”。|AA|內部是陽極性的正對稱;而|AA|與|AA|外部之間也是陽極性平移式正對稱。“BB|BB|”的內外對稱同樣也是正對稱,不過是陰極性的正對稱而已。“連續對稱式”的基本特點是:內部和外部都是正對稱。
⑵隨轉對稱式。“AA|BB|”或“BB|AA”。基本特點是:內部為正對稱,外部為反對稱。
⑶交叉對稱式。“AB|AB|”或“BA|BA|”。基本特點是:內部都是反對稱,外部是正對稱。
⑷包孕對稱式。“AB|BA”或“BA|AB”。基本特點是:內部和外部都是反對稱。
以上四種對稱範式可以分為五組:
①內部對稱都是正對稱的有“連續對稱式”和“隨轉對稱式”;
②外部對稱都是正對稱的有“連續對稱式”和“交叉對稱式”;
③內部對稱都是反對稱的有“交叉對稱式”和“包孕對稱式”;
④外部對稱都是反對稱的有“隨轉對稱式”和“包孕對稱式”;
⑤“連續對稱式”和“包孕對稱式”是兩個極端:“連續對稱式”的內外對稱都是正對稱,而“包孕對稱式”的內外都是反對稱。
三、聲律係統中的遞歸模式
所謂遞歸,就是在某個邏輯鏈展開過程中,邏輯的結果被反饋回去,從而又產生一個新的邏輯結果,並依此循環開展邏輯鏈。其反饋模式為:
古人稱八卦的構成推衍是一種“加一倍法”,就是指先天八卦的由來始終──遞歸法。其具體過程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
太極相當於一根陽爻,它一分為二就變成了下一層的一對陰陽爻,按照同樣的方法,每一層的陽爻和陰爻都會各自繼續一分為二生成再下層的陰陽爻,如是一層一層地遞推下去,遞推三次,就會生成八純卦;繼續遞推三次,就會生成六十四卦;這是一種典型的二進製係統;即兩個一進十,兩個十進一百,兩個百進千,兩個千進萬……。下圖即為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遞歸生成過程:
漢語詩歌的聲律係統,就是根據“加一倍法”而生成的一個“先天八卦”係統,可見聲律係統背後是有數學模型支撐的。
要之,漢語詩歌的聲律係統,充分體現了易學體係裏的“三同構”:兩種極性的同構、五行極致的同構以及八種原型結構的同構。這就是漢語聲律係統的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