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電腦翻出個十多年前的PPT——《楹聯拾趣》。
那是2009年,單位為迎接祖國60華誕暨中秋佳節,舉辦“挖掘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展現高校圖書館人風采”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活動時,本人用2003版的PPT專門編製的,並代表所屬部門參賽。
以下視頻,就是由該PPT,通過手機WPS的“錄製文檔”錄製而成。觀看前,建議對視頻流暢度的期望值適當降低些為好。
文字稿如下【若覺視頻已明了,可跳過,直接下滑到藍字後麵看“貳)”】
楹 聯 拾 趣
中華民族,泱泱大國。在千百年的文化沉澱中,結成了無數光彩奪目、璀璨絢爛的明珠,楹聯就是其中的一顆。
楹聯,又叫“對聯”,俗稱“對子”,是詩詞形式的一種演變,是我國獨特的一種民族文學形式。相傳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成為藝苑中一枝雅俗共賞的奇葩。(嚴格說,楹聯與對聯是有區別的,但現在兩者已通用)
在一千多年的文人創作和民間創作過程中,流傳著許多妙趣橫生的對聯與對聯故事。這些對聯佳話熔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爐,閃耀著中華兒女智慧的光芒。
對聯的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據說在明朝,有一年春節,朱元璋忽然下聖旨:京城中無論宮廷官衙,士庶人家一律都得張貼春聯。由於從皇帝到黎民百姓都十分重視和喜愛對對子,所以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對聯大家。
比如,明朝的解縉。
例 01 解縉智對曹尚書
解縉(xie jin)(公元1369一1415年),明翰林學士,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主持撰修《永樂大典》名流千古。
據說解縉六、七歲就能吟詩作對,被稱為神童。但曹尚書卻不以為然。
解縉家的房子剛好對著曹尚書的竹林。解縉12歲那年除夕,寫了一副春聯貼在自家大門上:
門 對 千 竿 竹
家 藏 萬 卷 書
曹尚書見了不樂意,不就炫耀自家的幾本破書嗎,還要拿我家的竹子作陪襯?你家有藏書萬卷,我家隻有竹子啊?心裏不爽。於是叫人把竹子砍了一截,看你還對什麼對!
解縉見了,撓撓頭,有了,在聯尾各加一字:
門 對 千 竿 竹 短
家 藏 萬 卷 書 長
這一加,讓曹尚書微微一驚,咦,莫非此小子肚裏真的有墨?一不做二不休,叫人幹脆把剩下的竹子連根刨了,看你解縉還有什麼招。
嗬,好家夥,解縉不慌不忙地又在聯尾再添一字:
門 對 千 竿 竹 短 無
家 藏 萬 卷 書 長 有
這次,曹尚書見了更驚奇了,這小子肚子裏果然有墨!遂萌生了要會一會解縉的念頭。於是即命家人曹保把解縉叫到府上相見。但當解縉來到時,曹府中門卻不開。解縉當即抗議:“正門未開,非迎客之禮。”
尚書說:“我出幾個上聯,你對得上便開中門迎接。”
尚書念: 小 犬 無 知 嫌 路 窄
解縉對: 大 鵬 展 翅 恨 天 低
尚書: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解縉: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
見解縉對答如流,如此了得,曹尚書連稱“奇才”,立即開中門迎接。
其時,解縉身穿綠衣,個子矮小,走起路來還連蹦帶跳的,尚書就笑他:
出 水 蛤 蟆 穿 綠 襖
解縉見尚書穿著紅袍,老態龍鍾,應對:
落 湯 螃 蟹 著 紅 袍
弄得曹尚書十分尷尬,不得不歎服解縉確有奇才。
□ 對聯的形式特點
對聯,顧名思義,“對”,就是對稱、對偶(對仗),就是兩兩相對;“聯”,是相關聯的兩個句子,這兩句必須對仗,而且意思相互有關係。簡單地說,對聯就是形式上對偶、意思上有關係的兩句話。第一句叫上聯,第二句叫下聯。
1、上聯和下聯的字數相等
2、詞語講對仗
3、字音講平仄
■ 先說第1個特點,關於字數。
對聯的字數多少,不像格律詩限製得那麼嚴,也不像詞必須按詞牌去填。對聯在字數上隻要求上下聯相等就行。上聯幾個字,下聯也幾個字;上聯如果是幾句話,下聯也得是結構相同的幾句話。還可以根據需要,臨時在現成的對聯上加字,加前加後均可。
常見的對聯,一般是上下聯各4~10個字。
大家知道最長的對聯有幾個字呢?
例02 天下第一長聯
據說,至今錄存字數最多的 “天下第一長聯”,是清末洋務派主要人物張之洞所撰寫的一副題屈原湘妃祠聯。【屈原湘妃祠,在湖南嶽陽市西,洞庭湖中君山島上,原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後人在廟中加祀屈原,遂合稱屈原湘妃祠。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遊此祠,並撰此聯。】
這副對聯,上、下聯各200字,全聯共400字。(另有一說,全聯長408字。究竟多少字?有興趣者可到現場親自數一數)
好,那最少字的對聯是幾個字呢?
一個字,少嗎?
例03 獨特的一字聯
死
生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執政府鎮壓遊行示威群眾,製造“3.18”慘案,劉和珍等人遇害,事後在烈士的追悼會上,有人送了一副一字聯:“死,生”,且“生”字倒寫,其意為“寧可站著死,決不倒著生”,以此讚劉和珍等人誓死與反動派做鬥爭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還有比一個字更少的嗎?
例04 無字對聯祭英靈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了反饑餓,反內戰,反對假和平,要求真和平的學生遊行。這一舉動,讓國民黨感到十分恐慌,於是,他們派特務警察對學生進行了血腥鎮壓,打死學生二人,製造了震驚全國的“四·一”事件。
幾天後,學校為這兩名學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會場四周掛滿挽聯,其中有副無字對聯是:
? ?? ??? (無限疑惑)
! !! !!! (無比憤怒)
此聯用一連幾個問號和感歎號,表達了對當局政府殘暴行徑的無限疑惑和無比憤怒。
真正的無字對聯——啞聯
例05 蘇東坡戲對佛印
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是好友,經常鬥智逗趣、互鬥機鋒。
一天,蘇東坡與佛印散步。佛印一邊走,手裏一邊不經意地晃著蘇東坡送給他的扇子(扇麵題了詩)。蘇東坡更隨意,一邊走一邊啃著肉骨頭,後麵還跟著一條搖頭擺尾的狗。真是樂逍遙快啊!路的一邊是河,另一邊是稻田。
突然,一陣猛風吹過,佛印沒拿穩扇子,那把東坡題了詩的扇子被吹到河裏了。佛印望著河水漂著的扇子卻哈哈大笑,並指給蘇東坡看。蘇東坡見了很快就明白了,隨即把骨頭扔到稻田裏,身旁的狗馬上向田裏的骨頭撲過去。
見此情景,兩人都會意地哈哈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對了一副互損對方的諧音啞聯:
水 流 東 坡 詩(屍)
狗 咬 禾 上(和尚)骨
很多對聯故事都有好幾個版本,改編者有點各顯神通的味道。但故事中的對聯本身基本不變,還是相同的對聯,改編為的是更好地欣賞對聯,感受其中的意趣。這個版本,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彭主任(後副校長)跟我說的。
這樣的故事,是不是聽著有點“虛”?下麵說點實的。
例06 罵袁世凱的怪“挽聯”
袁世凱竊得辛亥革命成果,當上了“洪憲”皇帝沒多久就死了。四川有人給他寫了一副“挽聯”:
袁 世 凱 千 古
中 國 人 民 萬 歲
人們看後覺得很奇怪:上聯“袁世凱”才三個字,怎麼對得起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呢?寫聯人笑笑說:“袁世凱就是對不起中國人民嘛。”
對聯,不是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嗎?這是個例外,所以說它“怪”。其實,正是因為對聯要求上下聯字數要相等,這幅字數不相等的怪聯才有了寓意深刻的諷刺效果。
例07 清華大學入學奇考題
一九三二年,清華大學的新生入學考試,國文一科由著名曆史學家陳寅恪出試題,其中有一題就是作對子。
上聯是:孫 行 者
要求考生對下聯。結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交了白卷。
當時正是白話文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有人批評說,對對子是舊式私塾的功課,陳寅恪出這種題是在開倒車,有人還在報上攻擊清華大學不應該要學生作對子。
陳寅恪出來答辯,指出作對子最易測出學生對中文的理解程度,因為寥寥數字已包含對詞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虛實的運用。對聯在各種文學形式之中字數最少,但卻最富於中國文學的特色。他的解釋一發表,這個“風波”也就平息了。
不過,雖然有許多考生對不出來,卻也有幾個對得很好的。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個,說來有趣,正是以提倡白話文運動出名的新人物“ 胡適之”(即胡適)來作對。
但這個對子雖然出名,卻不是對得最好的。目前最好的是對 “祖衝之”。
祖衝之(公元429─500年),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他在天文、曆法、數學以及機械製造等方麵成就輝煌,充分體現我國古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水平。他將圓周率(π)值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比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時早了一千多年 。
好,我們就以這兩副對聯為例,說說對聯的第2、第3個特點。
■ 詞語講究對仗:在詞性上,上聯與下聯要同一類詞才能相對(名詞對詞,動詞對動詞等),且內容上要有一定聯係。
■ 字音講究平仄:在音韻上,要平仄相對。1、2聲平,3、4聲仄。(對聯講的是古漢語聲調,與現代漢語的讀音可能有不同)
孫 行 者(平仄仄)
胡 適 之(平仄平)
人名 相對
“猢-猻”——基本相對,
之、者——文言虛詞相對
【注】 “行者”,佛家語,指修佛行道的人。“行”字和“修行”“德行”的“行”字一樣,音“幸”,仄聲;非指行走著的人。(動詞性名詞)
孫 行 者(平仄仄)
祖 衝 之(仄平平)
人名 相對
祖、孫——名詞相對
衝、行——動詞相對
之、者——文言虛詞相對
平仄 相對
■ 另外,對聯還有嚴聯(工聯)、寬聯之分。
“孫、祖”對,字數、詞語、平仄對仗,十分工整,謂之嚴聯(工聯)。而“孫、胡”對,就沒那麼工整了,謂之寬聯。
對聯創作,有時不必過於拘泥聯律,以免思維被束縛了,難於出彩。若有意境更高妙、內涵更豐富的佳句,隻要基本對仗,也可成聯,是為寬聯。
最後,說一副時間離我們更近的對聯。
例08 華羅庚巧作嵌名雙關聯
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團長為錢三強,團員有華羅庚、何祚庥以及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教授等十多人。
途中,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一起嘛,自然是說古論今、天馬行空了。博學多才的華羅庚突發奇想,出了一個上聯:三強韓趙魏,向在座的索要下聯。
這上聯很妙,“三強”,既指錢三強的名字,又延伸出春秋戰國時七雄五霸中的三個強國,巧妙風趣,寓意自然貼切。大家想了一會,一時誰也沒對出下聯,大家都看著華羅庚。
華羅庚笑著看了趙九章一眼,自己吟出了下聯:九章勾股弦。
下聯一出,立刻博得了一片喝彩聲。
三 強 韓 趙 魏
九 章 勾 股 弦
這是一副絕妙的嵌名聯,在短短的十個字內鑲嵌了兩個人的名字,一個是(趙)九章;一個是(錢)三強。而“九章”又指的是我國古代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九章算術》,在這部書裏提出了著名的“勾股弦”定理。全聯對仗工整,采用一語雙關的修辭手法,既有深意又十分風趣,也很有現場感。
我們知道,中國科學家中博學多才的有很多......其實古今中外均如此,而且越是大家便越博學多才。
或許,正是由於博學多才,才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建樹豐碩,成就大事,成為大家。
“楹聯拾趣”分享完畢。
藉國慶、中秋佳節即將到來之際,在此衷心祝願各位:
節日快樂
生活幸福
工作順利
謝謝!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貳)
對聯,現在的孩子都不學了,學校也不教。
50多年前,我小的時候,學校已經不教了。
緣何我會對對聯感興趣?
小時候,每放寒暑假,母親都會帶著我們姐弟去看外婆。一般是步行,路途較遠,途中歇一兩次腳。歇腳的地方通常有人提供茶水、稀飯、鹹菜什麼的,有需要者可花幾分錢補給一下。
(網絡圖片)
有次,一同歇腳的有挑柴趕圩者,母親突然仿佛想起了什麼,指著那擔柴對我說:“此木為柴山山出”,讓我想想這幾個字怎麼寫、有什麼特別之處?我說我都會寫呀。怎麼了?母親說你想想,“柴”和“出”字什麼結構?再想想整句話的意思?
噢!我恍然大悟:此+木=柴;山+山=出——這些樹枝木條是柴,有山的地方就有產出。天哪,太妙太好玩啦!
接著,母親跟我“科普”了一下對聯,說這是拆字對,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先生出的上聯,至今沒人能對出下聯來,讓我試試。
哈哈,初生牛犢,我隻覺得好玩,真開始試著對呢。
當時我大概小學三、四年級,上學才兩年多,識字有限。我搜索枯腸都拆拚不出結構與上聯相對應的字來,欲言又止。母親鼓勵我大膽說說看。印象中,當時我對過這樣的“下聯”:竹師為篩人人從 。
母親沒有笑我,而是啟發我,說下聯不能有與上聯相同的字,整句的意思要說得通……讓我不用急,慢慢想,以後再想也可以。
我想吧,即便我想到現在,大概也想不出十分對仗的下聯來。隻是有點驚訝,那時的我怎麼認識“篩”這麼複雜的字?
我饒有興致地想了幾天,都沒能想出像樣的下聯,隻好找母親問:“真的沒有人對出下聯嗎?”
母親當時說她所知道的比較好的下聯有:白水成泉夕夕多;因火成煙夕夕多。
來,比較一下。
“白水成泉”對“此木為柴”,都是上下結構拆字,似乎比對“因火成煙”的左右結構更“工整”哦?但從內容看,後者更有意境,巧奪天工。
此木為柴山山出
因火成煙夕夕多
此對聯,不僅上下聯各自意思自然合理,渾然天成;而且上下聯之間也聯係緊密:山出柴、柴生火,暮色中、夕陽下、炊煙嫋嫋……此情此景——好美啊!
(網絡圖片)
之後,母親還說了一些有趣的絕對,比如“山狗上山山藤纏住山狗腳”、“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等等,讓我試試對下聯。有興趣者不妨也試試?
母親出題後,並不跟進問我對得怎樣了。而我也沒有任何負擔,什麼時候想起來覺得好玩,就把所想與母親說說,雙方都不把對聯太當回事。後來漸漸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參加工作後,恰遇單位辦公室主任是位“老式文人”,跟我說起了對聯,勾起了我兒時的美好記憶,我聽得興致盎然。主任見我對這些“老古董”感興趣,之後不時還會跟我說說詩詞、書法等等。我從中受益良多,幸甚。感激!
其時,我還找相關書籍來熱愛過一陣子。但終因事情太多,忙不過來,沒多久也擱下了。此後,便到了2009年的“挖掘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主題活動,才讓我又一次想起了對聯。
現在,或許隻有老年大學,才可能有與對聯相關的學習課程了吧?
其實,我覺得,讓小孩子玩玩對聯挺好,因為那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