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代,有一個青年,以捕魚為生。每天他都早早起來,帶著他的魚叉,魚網來到河邊捕魚。盡管他的工具簡陋,但憑著手疾眼快的身手和嫻熟的技術,每天都收入頗豐。隨著秋天的臨近,天氣也漸漸的涼了。這一天的早上,當他起床時,發現外麵重霧陰陰,幾步開外,什麼都看不清。壞天氣也壞了他的好心情,他有些沮喪,但迫於生計,還是要到河邊去試一試。結果不出所料,他一條魚也沒捕到,經過多次嚐試仍徒勞,無奈,他隻得選擇轉身回家。就在這時,對岸的雎鳩好像受到了驚嚇,突然亮開了美妙的歌喉,在白茫茫的霧氣中嘹亮的鳴叫起來,青年一愣,轉回身,朦朧中他看到對岸有個身影,能看出是個少女,從她的姿勢看是在撈荇菜。青年的心不由為之一動,他也一邊撈著荇菜,一邊盼望著大霧能盡快的散去。然而,那位少女卻不知對岸有人在癡癡的望著她,不久,她撈滿了一籃子荇菜,挎著籃子走了。青年看著少女漸漸遠去的背影,心中有些失落,但他還期待著明天能再相遇。
當晚,青年輾轉難眠,少女的影子時時浮現在眼前,情到深處,情話不由得脫口而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詩歌很快就在民間流傳開來,並且在春秋時期,被孔子先師取名為《關雎》收錄進先秦三百首詩歌集——《詩經》,成為開篇第一首詩歌。
可以看出,這首詩歌沒有什麼規律可循,並且當時也不依賴文字記載,隻是在民間口耳相傳。以至於後來的楚辭(騷體詩),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五言詩,都不講格律。更何談“三平尾” “三仄尾”。
到了南朝齊永明年間,永明體創始人之一的沈約,提出了四聲入韻的提法,即:平,上,去,入四聲。另一位創始人周頤根據此提法,編著了《四聲切韻》一書。四聲韻的提出,給寫作者畫出了框框,增加了寫作難度,同時也給詩歌增加了一定的美感。
但是,四聲韻還不是很完善,舉個例子,我們來看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中的句子,“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如果用四聲韻就是“入去平平入,平上上入上”,這似乎很難找出格律詩之間的規律。
到了唐朝,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韻相對於格律詩來說,還是相對複雜。於是,武則天欽定,編製了一部聲韻書,我們今天寫格律詩所用的“平”與“仄”,就源自此書。後來到了南宋末年,劉淵又根據此書編撰了一部叫《平水韻》的書,這本書把四聲韻針對格律詩簡化為“平” “仄”,把平聲單獨做為平聲,因為平聲字讀起來聲調上揚,所以格律詩皆以平聲字結尾。其它三個聲部“上” “去” “入”就全部收入仄聲了。
這樣我們再來看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用平水韻再去檢驗,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似乎順理成章了。由此觀之,《平水韻》一書可稱光輝巨著,一直被詩家們沿用了千百年。
繞了一個圈兒,拐了一個彎兒,囉嗦了這麼多,但這並非題外話,再說“三平尾”,“三仄尾” 就容易說明白了。
為什麼過去的人寫詩,詞,聯要絕對杜絕“三平尾”,盡量避免“三仄尾”, 包括我們這次的征稿,也有老師提出這個問題,那就是說,“盡量避免” 還給“三仄尾” 留有餘地,如果避免不了還是可以允許的,為什麼?
我們知道,“平水韻” 平聲隻收了一個聲部,並且,平聲字讀起來聲調上揚,聽起來會給人一種結束感,所以詩,聯大多都以平聲收尾,另外,詩詞,聯寫出來並不完全依賴於文字記載,而是要通過吟唱,誦讀來抒發情感,流傳於世。試想,如果三個上揚的平聲調連續讀出來,一定會給人帶來一種不合諧感,而令人聽起來也會有一種極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要絕對禁忌“三平尾” 的理由。
“三仄尾” 則不然,因為仄聲收入了三個聲部,句尾三個字隻要採用不同聲部的字,依然可以讀出抑揚頓挫之感,或鏗鏘,或委婉,或憂傷,或哀怨。所以對“三仄尾” 不嚴加禁忌。
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中華新韻》應運而生,這無疑給廣大詩詞愛好者拓寬了詩路,尤其是對初學者,降低了入門的門檻。但是,又一個新的問題展現在大家麵前,《中華新韻》把漢語拚音的一,二聲做為平聲,漢語拚音的三,四聲做為仄聲。這就是說在今後的創作中,伴隨著《中華新韻》的誕生與應用,“三仄尾” 也將同“三平尾” 一樣被做為絕對禁忌,“盡量避免三仄尾” 將成為曆史。
廣大的詩詞楹聯愛好者們,詩詞楹聯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塊瑰寶,她源遠流長,發展到今天,日趨成熟,達到鼎盛。千百年來,愛好者自村夫到皇帝,從稚童到翁嫗,有男有女,群星璀璨,真誠的希望各位愛好者,在今後的創作路上,讓這塊瑰寶在各位的筆下,繼續發揚光大,熠熠生輝。
徐文德,1968年初中畢業(老三屆),上山下鄉,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廣闊天地奮鬥八年,後在工廠做工人。現為黑龍江省楹聯學會會員,省楹聯學會楹聯創作基地,省圖書館文友詩社副秘書長。西峽楹聯雜誌編委,公眾號聯齋群群管員。作品曾發表於黑龍江聯壇、蘇城萃、西峽楹聯等刊物。詩詞作品收錄於《百年詩詞》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