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三塔”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樂坪鎮甘溝村六組325省道旁,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33),距今187年,相傳為鎮妖而建。該塔係八角形全石結構,中空,共三層一塔刹,通高3.55米,一層高1.02米,周長2.20米,二層高0.99米,周長1.40米,三層高0.94米,塔刹0.60米,塔座高0.70米。正門上方橫刻“多三塔”三字,門兩側刻“多福多壽多子桂,三樂三樂三友賢”對聯,第二層為八麵石門,中刻“興隆”二字,右刻“永保年年固”,左刻“興隆世世昌”。
“多三塔”塔身雖小,正門對聯聯文不長,卻用典眾多,實在值得一讚。聯曰:“多福多壽多子桂,三樂三樂三友賢”。貿然一看有兩個“三樂”,讓人誤認為出現兩“三樂”是不規則重字,是一副病聯,其實並非如此,不但不是病聯,而且是一副妙聯。為什麼這麼說呢?玄機在於第一個“三樂”應讀成(sān lè ),指三種樂事。第二個“三樂”應讀成(sān yuè),指三種音樂。上下聯中分別嵌入“多”與“三”二字,巧妙引出數典,實為大觀。
先說“三多”。“三多”指多福、多壽、多男子。典出《莊子•天地》:“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 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譯成白話文就是:堯到華地視察,華地守邊界的人祝福堯長壽、富足、多子。堯一一謝絕了。後以多福多壽多男子演變成了諺語。祝福人福氣多,壽命高,人丁旺。仔細一瞧,此句喻義遠不止此,聯中並非用的“多男子”,而是“多子桂”,義為多子且蟾宮折桂。“蟾宮折桂”的典故源於《晉書•郤詵傳》。據說有一位名叫郤詵的人善對策,武帝與他對話時,他曾說:“臣今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枝。”後來桂花就成為科舉高中前三名的代稱。狀元是紅(丹桂)、榜眼為黃(金桂)、探花為白(銀桂)。可見此句是典中含典,妙不可言。
再說“三樂”(sān lè ),此處又含數典。一是指三種樂事。三種樂事之典有很多種說法。如《列子•天瑞》載有孔子曰三樂。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節製禮樂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優點為快樂,以廣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是有益的。以驕恣淫樂為快樂,以放蕩無度為快樂,以宴玩荒淫為快樂,都是有害的。”又如《孟子•盡心上》載孟子曰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直白的翻譯就是: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另還有《韓詩外傳》曾子三樂等不一一列舉。
二是佛教術語,出自《大寶積經》,指天樂、禪樂、涅盤樂。一曰天樂,天然自然,樂勝身勝,故名為天。修十善者(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也),生於天上,而受種種殊勝妙樂,故名天樂。二曰禪樂,謂修行之人,入諸禪定,一心清淨,萬慮俱寂,自然得其禪悅之趣,故名禪樂。三曰涅盤樂,梵語涅盤,華言滅度。謂修行之人,既離生死之苦,得證涅盤之樂。
其次說“三樂”(sān yuè )。“三樂”指祀天、地、鬼的三種音樂。沈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載:“天之氣始於子,故先以黃鍾;天之功畢於三月,故終之以姑洗。地之功見於正月,故先之以太蔟;畢於八月,故終之以南呂。幽陰之氣,鍾於北方,人之所歸,鬼之所藏之,故先之以黃鍾,終之以應鍾。此三樂之始終也。”譯成白話文就是:天之氣始於子,所以把黃鍾放在前麵;天之功完成於三月,所以把姑洗放在最後。地之功從正月開始顯示,所以把太蔟放在最前麵,完成於八月,所以把南呂放到最後。幽陰之氣,聚集於北方,這裏是人最終的歸宿,是鬼藏身的地方,祭祖宗的音樂以黃鍾開始,以應鍾結束。這是三大祭樂的開頭和結尾。
最後說“三友”。三友之典更是眾多,一是《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謂益友和損友各有三。後多以指益友;二是人以琴﹑酒﹑詩三種事物為友;三是人以月﹑梅﹑杖三種事物為友;四是人以梅﹑竹﹑石三種事物為友;五是人以鬆﹑竹﹑梅三種事物為友,俗稱歲寒三友,民間多用此典。
廖廖十四字,引用數典,無雕琢之痕,可以說十分難得。有朋友說這聯義不錯,但平仄有問題,聯曰:“多福多壽多子桂,三樂三樂三友賢”,節奏點上的字除了結尾符合《聯律通則》外,其餘兩節奏點“福”對“樂”(lè ),“壽”對“樂”(yuè ),都是仄對仄。筆者認為,此聯雖然有瘕疵,但是曆史原因所致,不應過於苛求,為什麼呢?筆者認為:
一是《聯律通則》是從2008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是當今撰聯評聯的準則,當今撰聯評聯必須遵守毫無疑問,而此塔聯作於1833年,從1833年到2008年,相距175年,不應完全用今天的標準去衡量古聯。
二是出現此聯的地方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區,古時是容美土司的地盤,雍正十三年(1735)才改土歸流,在信息閉塞的清朝,僅經過不到一百年的土漢文化融合,漢文化能達到如此高度應該說是很難得的。
三是在過去沒有聯律標準時,漢族地區出現不合現代聯律標的對聯也舉不勝舉,有的甚至還是出自大師之手。如《楹聯叢話•廟祀一》載曾子祠聯:“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傳,萬世鹹承厥訓;超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外,一人獨得其宗”,平仄不合一看自明。又如《楹聯叢話•廟祀》載周亮工題仙霞嶺關廟聯:“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整聯的平仄似乎隻考了“去”、“來”二字,其他都未管。再如《楹聯叢話•故事》收錄三峰釋碩揆所書錢陸燦居室聯:“名滿天下,不曾出戶一步;言滿天下,不曾出口一字”。這副“楹聯”平仄全不對,尤其下聯末字仄收,犯聯律大忌。在今天許多聯家看來,根本就不是楹聯。當然這是極端的例子。
四是此塔聯中“福”字按今韻為陽平屬平,與“樂(lè )”字剛好是平對仄,雖然不是作者本意,純屬巧合,對於今後的讀聯者,特別是不懂舊韻的大眾群體,讀聯多依拚音,無意中為此聯減少了一處瘕疵,嗬嗬!可謂歪打正著。
最後,用一首小詩結束本文:
塔聯短小典多多,音異形同耐揣摩。
土漢大餐香滿口,瑕疵半點算什麼?
周道雲簡介
周道雲,男,藝名山竹,生於1958年9月,土家族,湖北五峰人,退休民警,現為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中國林業書法家協會等會員,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中國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有詩聯作品四千多首(副),多次參賽並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