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宵與友朋小聚,摜蛋、喝酒、K歌,不亦樂乎!
生活得有張有弛,人生好似一根弦,太緊容易斷,過鬆不成調!恰當的緊張,生活才會飛揚;適度的放鬆,情調更可浪漫。
席間,觥籌交錯,口無遮攔。南腔北調,說東道西。談古論今,評中議外……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忽而話題轉到詩歌,一群和文字打交道的人竟然說看不懂眼下的新詩。
甲笑言道:凡是看不懂的“詩”都能夠發表,看得懂的就扔到紙簍裏。香山居士若生在今日,怕是沒有市場。
乙接著說,如今看到一些新詩不講半點音韻,甚至有“濕人”以不知音韻為豪。詩歌自古就是屬於韻文,離開了韻律,何以談詩。那些自稱哲理深,意境美,語言妙的不妨稱作警句、格言、妙句,老白說過“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有的所謂“詩”隻是分行的散文,甚至連散文也算不上……
丙不服氣了:現代詩歌中也有許多成為了經典,那些明星閃耀著光芒,徐誌摩、聞一多、朱湘……我就很讚成那“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乙立馬指出丙偷換概念:我說的是當代,你提的是現代,罰酒三杯……
沉默良久的丁此時輕輕地說:罰酒不是文明之舉。談到現代詩歌,我倒是挺喜歡劉半農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發,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這首詩引起了同仁的共鳴,耳畔若飄來趙元任作曲的歌兒。
於是舉杯、微笑、仰首、同飲。有人卻在此時提議:以後酒席上“莫談國事,莫言新詩”,以免話不投機,爭得麵紅耳赤。來來來,建個群發紅包,還是搶紅包接地氣。
說幹就幹,現場麵對麵建群,群主起名曰:詩酒趁年華。
不愧資深文科生,大蘇詞句了然於胸,脫口而出。餘好聯,湊五字與之成對聯:
弦歌飛月殿;
詩酒趁年華。
酒興漸闌珊,一群人從味樂居飄然而出,初心不忘,向著既定的方向。
附賞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谘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
詞的上片寫登台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
於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裏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係緊密。“寒食後,酒醒卻谘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蕩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即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台、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複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遊子熾烈的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