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七嘴八舌說“新舊韻”

七嘴八舌說“新舊韻”

2020-10-28 21:46:07未知聯齋 0條評論

001.山西芮城  陳昌樂

對韻的使用應當順應時代,自詩經始韻、為詩訓賦等的必須,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學的進步,人們審美的提高,韻在不斷變化。同時由於地域不同,方言,國語時有碰撞和融合,韻也在變化。隨著文明的進步,國家的統一有必要統一音韻,因之自唐宋以來有了官方公布的韻書,其目的是為了統一的須要,這是曆史發展的需要。因此我認為,應提倡新聲,適當限製舊韻,以推進時代進步。

 

002.黑龍江  黃振業

為什麼很多人都會唱京劇樣板戲,而不會唱京劇傳統劇目,個人拙見,是因為樣板戲使用的是普通話,而傳統戲使用的是尖團字和上口音。因此,唱樣板戲的人多,唱傳統戲的人少。

同樣道理,為什麼我們楹聯隊伍中青少年比較少,而中老年比較多呢?我個人認為,問題可能也出現在新聲和舊韻方麵。因為去辨別、認識、並熟練使用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消失,並不存在的舊韻,對廣大青少年人來說,確實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有些征聯啟事明確規定,如果用“新聲”必須注明,而“舊韻”可以不注明。今後我們的征聯啟事中,什麼時候規定,“舊韻”必須注明,“新聲”可以不注明,那就是我們楹聯隊伍迅猛擴大,楹聯事業快速騰飛的時刻。

 

003.河南  楊東升

古韻新聲由所愛,孤吟妙舞此兼攻。

與時俱進清平樂,同道俄驚草色風。

 

004.江西遂川  彭克雲

“新聲”在這裏就是“新韻”,2010年,中華詩詞學會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為廣大詩聯愛好者提供了創作標準。新韻比舊韻更簡單,更寬泛,且容量大,這對於繁榮詩聯事業是有促進作用的。

“舊韻”比“新韻”要複雜得多。《詩韻合璧》(清一一湯文璐編)中分卷介紹了韻目:卷一是上平聲十五韻;卷二是下平聲十五韻;卷三是上聲二十九韻;卷四是去聲三十韻;卷五是入聲十七韻,全書共列出了一百零六個韻目。有些韻是相通的,如“真”和“文”“元”等相通,“東”“冬”等相通。

古人作詩是非常重視用韻的。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流”“樓”用的“尤韻”;王維《鳥鳴澗》中的“空”“中”用的是“東韻”;王安石《登飛來峰》中的“升”“層”用的是“蒸韻”;辛棄疾《清平樂一一村居》上片的“小”字用的是“篠韻”,“草”“好”“媼”字用的是“皓韻”,兩者是相通的。下片的“東”“籠”“蓬”用的是“東韻”。所以寫詩詞一定要重視用韻,如果連韻都沒有那就不是詩詞了。如果用的是新韻,那麼就必須注明。

 

005.江西贛州  蕭團生

舊韻新聲來補充,詩人創作字詞豐。

漫天白雪飄飄下,秀竹青鬆喜樂同。

 

006.廣西欽州  蔣桂鳳

我認為用舊韻對現代人來說難度大,時代的發展現代詩取代了古詩詞。作為傳承國粹學習古詩詞,用舊韻似乎更合拍融入些。如果說古為今用,用新聲則為更多人接受,即發揚光大傳統文化。

 

007.湖南臨武  肖德飛

在寫聯時,經常有人問我,用新韻還是舊韻好。下麵談談一點看法。

用韻是詩聯寫作繞不開的問題,到底是用新韻好,還是用舊韻好,從來就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說實在話,喜歡那種韻就用那種。現在寫作中古今通用,但我覺得今人創作最好還是首選新韻,這也是所倡導的。有的聯友常常為自己不會使用舊韻而苦惱,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因為新韻和舊韻沒有高下之分。如果新舊韻都會,無疑更好,這樣寫詩聯就如魚得水了,個見。

 

008.山西偏關  範榮

我很讚同“雙規”並行。我們在傳承古典文化,不應該摒棄“舊韻”,否則,我們就無法從古典文化中汲取營養,對古詩、古聯無法正確理解。“新聲”看似貼近時代,但在古風古韻的場合,如:古建築、古裝飾中就缺乏厚重感。

 

009.山東臨清  楊學印

寫詩作對用新聲,

好寫便讀隨意吟,

貴在初學拾級上,

仄平漢語按拚音。

 

010.湖南醴陵  鄧元軍

在詩作中用平水韻還是新韻,作一下比較就一目了然,立分高下了。

一、傳統繼承

平水韻已被中國的詩賢運用近兩千年了,被中國人認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了,而老百姓也認為古韻高人一籌,隻有文學積澱深厚的人才能完成,不然,十億人都能寫,豈不成了打油詩市場,何談李白杜甫之高超,傳承是必要的。

二、容易度

比喻十四寒韻就隻能寫寒韻,如果混雜十三元,十五刪,下平一先韻,難度明顯降低了許多,那就成了詞了,而不是詩了。總分為百,如果用新韻,十三元占了百分之二十五,十四寒占了百分二十五,十五刪占了百分之二十五,下平一先占了百分二十五,他的難度就不是百分之百了,而占四分之一了。可想而知,如沒有一點難度,豈不人人都是詩人。

為此,平水韻詩是中華之精粹,無可替代,而新韻隻能是向深度進軍的前奏,一家之言,宜諒宜恕,一笑置之吧。

 

011.甘肅舟曲  劉曉晨

對於楹聯作者來說,與時俱進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機查韻,新聲和舊韻同時對比,可以讓作者快速創作成功。對於一般作者特別是青少年來說,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由於幼兒園等普通話教學事業的發展以及普通話傳媒影響等等,小孩子普通話水平飛速提高,可以預期未來的青少年聯作者的新聲創作,會成為主流。對於癡迷於網絡電子遊戲者,吸引參加楹聯創作,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治療處方。

 

012.河南西峽  龐廣三

時代發展,要求文化藝術的諧振跟進。否則,當這一代人遠去,跟音韻相關的藝術豈不也會壽終正寢?1965年我讀初中,時年六十餘歲的語文老師劉澤民在講授古文時,曾用古音韻誦讀。盡管他搖頭晃腦、抑抑頓挫,心神投入地讀了一遍,同字們誰也不懂,他一結束,大家茫然,隨之一片轟笑。至今想來,除了遺憾當時無錄音條件、也未能認真學習之外,就是為古文化的消失覺得無奈!現時,尚挾帶古老音韻學精萃的對聯、格律詩詞賦曲等也麵臨著傳承難題。隨著時代發展,人類生活節奏加快,知識量呈“大爆炸"態勢增加,這個問題最終隻有一個出路:在尊重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其中宣傳教育學習和改進適應普及,兩方麵將同時發力、共同作用,這門學問才不致於消亡!如何同時做好提高與普及?任重道遠!

 

013.湖南嶽陽  周水江

我認為:與時俱進重要,但傳承古體文化也是重中之重,楹聯創作中,在提倡新韻的過程中不要勿略平水韻,雙軌進行才更有效挖掘原來的精髓,傳承中國古體文化。多年來從小學開始的教科書中的律詩講解都是普通話,因此學生在為了完成課堂任務外,離開書本就遺忘了,如果是雙軌進行,將律詩中間的兩副對仗實用性講解,新舊韻對照,那麼古體文化會自然勃勃生機!

 

014.河南南召  李青旺

關於新聲與舊韻的問題,中華詩詞學會指出三條路:一、完全按照平水韻(舊韻)寫詩,理所當然地保留入聲字;二、按照中華詩詞學會頒發的新韻寫詩,但仍然可以保留入聲字;三、完全按照《新華字典》的讀音(新聲)寫詩,不再講什麼入聲字了。我認為:寫詩撰聯,還是應該多在語言上、意境上下功夫,不能在新聲與舊韻上糾纏,即根據需要用韻,該用新聲時就用新聲,該用舊韻時就用舊韻,一切以有利於表達為目的。當然,我們還是應該把有關知識掌握全麵為好,這樣便於我們閱讀和理解包括唐詩宋詞在內的古詩古詞以及古聯。

 

015.江西遂川  陳久紅

舊,守也;新,進也!守而勿進,守亦難;進而不守,根基無存,失勢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知守能進,傳承之本,有恃而不怠,源遠而流長。吾儕正處承前啟後之隘,接古傳今之要,古今之韻,斷不可非此即彼,抺殺一端而後快,宜輕牽細連,緩而過渡,造次者,多為後人之詬病,亦為古人之不恥,辱莫大也!

竊以為,韻律之美,詩之其一,非其所有也。詩當誦之,有韻無韻,誦而辨之。詩脫不誦,要韻何用?未來之韻料必為當時口音,誦辨有無,非韻書辨有無也,韻書之存將獨為研習古詩亦效古人作詩之用耳!不然,毋乃每作詩必手捧《韻書》方可行欸?適者生存,是之謂也!

 

016.遼寧  王瑞華

我的觀點是:傳承當守舊,拓展要求新。

 

017.湖北大冶  石鈞

傳承依舊持平水;

發展創新催主流。

 

018.湖南嶽陽  呂明

詩貴朦朧美,填詞唱曲聲。

楹聯兼兩者,取一暢通行。

 

019.甘肅甘南  楊耀景

曾幾何時,老幹體風靡,譜寫鬥爭精神,引領一個時代,發揮了凝心聚力、鼓舞士氣的作用。不妨再給一個發展空間,積極探索,從韻律格調上提升完善,因為一種事物的出現,有其積極向上的一麵。平水韻是高級藝術追求,新韻是普及性較強的詩詞創作,對國學的發展有積極意義。詩詞評論和批評是詩詞發揚光大的關鍵,也是不可或缺的。評論才能發現不足,改進寫作風氣。文學的發展一定要追求真善美,積極實踐兩百、兩為方針,為民族立魂、為國家助力、為人民謳歌。

 

020.山西新絳  朱懷印

新舊韻同行弘國粹;

古今聲並用練真功。

 

022.雲南玉溪  黃保權

新舊並驅天地廣,

陽春白雪百花馨。

革新韻律潮聲急,

大呂黃鍾不在瓶。

 

023.廣東五華  王永祝

雙軌並行,我們不但要支持,而且也應明白,這是必然的趨勢。這就叫做,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不過,我個人而言,卻喜歡舊韻,理由是:一、我讀不準普通話,連第幾聲都讀不出來,艱本分不清平仄。如果用新聲創作,大多字都得查字典,這樣比登天還難。二、我是客家人,我發現,用客家話讀古詩,高低聲調跟寫古詩的平仄格式很一致,讀輕聲處是平音,讀高聲處是仄音。並且讀起來很順口,很有韻味,而用普通話就感覺不到。即把某個字一讀就知道它是仄聲還是平聲,基本都準。寫詩對時,如果個別字有懷疑,查查平水韻就明白了。

講個故事,我年輕時在村小學教書。我們村有個老先生,詩對都很不錯,得到很多人敬重。他經常來學校聊天。有一次在我房裏聊到高興,即興寫了一首詩,我發現,他寫詩的過程很特別,他是邊唱唐詩邊寫自己的詩,一邊唱一邊寫,唐詩輕聲處就寫平聲字,唐詩重聲處就寫仄聲字。寫完我核對完全合格式,我問他寫詩的平仄時,他說哪有平仄,隻有輕和重,他說他的老師就這樣寫詩。我從中也得到一些啟發,我多了一項,就是邊訪古詩也邊對格式,所以,至現在寫詩對我隻能按古韻寫,無法用新聲普通話。同樣,對於一些熟悉普通話的人來說,跟我可能恰恰相反,無法用古聲寫。所以我們必須提倡雙軌製,還是叫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024.江西遂川  黃小平

古人雲:理通天下書同文,從倉頡製字到如今,都是有根有源的,都是有形有象的,後人為了創新,兩次簡化字體,隻有一次還存在用,都不符合原來的聖意。比如這個聖字,是有耳有口的王,現在改為這個聖,"又土"有意思嗎?還有這個愛字,原來是用心去愛,現在怎麼了,變成沒心沒肺的愛。親不見親等等多多有意義字完蛋了。詩聯詞賦照樣如此,古韻是中華民族的經典,有聲有色,有譜有調,一讀古詩古對就有觸動心弦,精神抖擻。新聲的感覺就不一樣,平仄亂塵,音律黯淡,讀不上半首詩下邊的不想再念了,沒意思。

本人認為科學要發展,物質要更新,社會可與時俱進,但詩聯詞賦不能開創什麼新聲新韻,隻能與古俱進,進行深化,普通話可通用,普通詩不可行,不能再腐蝕經典。如今教育再出問題,連小孩走路都不讓老人了,有規矩的人都很少了,都在以智作鬥爭,儒禮全無,德從何來?

我看了有三首詩,痛罵詩聯界的,借鑒:詩 漫話詩詞平台《漫談檢測平仄》

平台風起看扶搖,

微信拉抬上九霄。

古色天香詩競技,

陳詞濫調朽謀妖。

撿來形式堪唐盛,

問鼎內容悲宋消。

平仄亂塵音律黯,

怡神韻味苦糟糕。

 

漫談檢測平仄

漫談文學詩詞群,

混雜魚龍假亂真。

仄平檢測憑工具,

挑刺居然棄內容。

一心隻圖點量看,

兩眼專瞅讚賞銀。

多少窮酸優學者,

短長作品卻無聞。

 

多少平台文學群,

而今已被銅臭熏。

不管內容多豐富,

隻怕鏈後少賞銀。

期發數篇無後讚,

棄優納劣有先行。

如此斯風長括起,

似猶鵑涙忍悲鳴!

 

025.廣東東莞  胡宗能

古色古香持古韻;

新人新事倡新聲。

 

026.吉林通化  姚玉輝

一、支持“雙軌製”的原因

一是時代在發展,詩、詞、聯也在進步,百花齊放,才能春色滿園;二是普及普通話,各行各業都必須認真執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二、存在的問題

古詩詞入教科書而改為“今聲”的,在幼兒園、小學等普及,對傳承“古韻”,影響太深。如“斜”,改為xie1(協)。

三、支持“雙軌製”的辦法

一是學習、講解古人作品時,明確古韻,準確把握內涵,不失古人文采;二是創作、普及現代作品時,主張新聲,但不反對“古韻”,因為“古韻”是南方的日常語言,不可能徹底杜絕,但可取長補短;三是創作中因地域而宜,南方作品標注“今聲”;北方作品標注“古韻”。因為北方語言接近“今聲”,我們吉林通化楹聯學會,在實線中總結的最好辦法是:以“今聲”為主創作,標注“古韻”,以方便創作,宜於傳承。

 

027.湖南  劉良平

與時俱進開新境;

踵事增華繪錦章。

 

028.湖北通山  陳緒太

古有何妨,新有何妨,為使心花開玉律;

詩無所謂,聯無所謂,惟將筆雨壯文瀾。

 

029.廣西南寧  杜泰年

在詩詞楹聯創作上,我是讚成雙軌製的。新聲也好,舊韻也罷,不可混用是前提。喜歡新聲的就用新聲,鍾意舊韻的就用舊韻。就我個人而言,更傾向於用舊韻,正如寫書法作品時我更喜歡使用繁體字一樣,那樣感覺更古、更雅、更有厚味,畢竟舊韻、繁體字沉澱的年代更為久遠,那種悠遠的感覺有時候是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的。而對於新聲的運用,由於眾所周知的普通話的普及,創作的難度係數就相對較低,年輕一代操作起來更易上手,基本不需要查閱資料就能自行定奪,這無疑是喜歡使用新聲寫作者的福音。個人淺見,不當之處,請師友們指正。

 

030.雲南龍陵  楊選從

新聲與舊韻沒有本質的區別,隻不過是在律詩中把“古仄今平”的字在關鍵部位當平聲用,或者當仄聲用而已。當“平聲”用時屬“新聲”,當“仄聲”用時屬舊韻。

 

031.河南洛陽  毛利民

2019年11月1日,《中華通韻》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正式實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由國家製定的新韻規範。其製定以國家現行的語言文字法律規範和規範標準、音韻學理論、詩詞創作實踐為依據,堅持三個麵向,製定基礎為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強調其在詩歌、戲曲等韻文創作中的通用性。

製定原則:知古倡今,雙軌並行。製定新韻書的目的不是取代舊韻書,而是將新韻的使用規範化。在詩詞創作中,中華通韻與當前流行的舊韻並存。在雙軌並行原則下,提倡使用《中華通韻》,但尊重個人選擇。《中華通韻》共16個韻部,實際是在《中華新韻》18個韻部基礎上形成的(通韻是將新韻的三歌、四皆;五支、七齊,分別合並為1個韻部)

在詩詞、楹聯創作中,我意學習傳承創作盡可能用平水韻。具體何時單獨使用舊韻(平水韻),或新韻(通韻),應根據文字表達的實際需要,因地確定。有時,這個地方必須用入聲字,或是最好的選擇,,就隻好用平水韻,此外,嚴格按平水韻押韻,有時有個別會韻腳出韻,若換成通韻就押韻,通韻可能會寬泛些;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新韻時,須用通韻。這是規範,既是時代要求,又是發展方向。

 

032.河北邯鄲  程學孔

順勢而為,傳承舊韻聞雞舞;

與時俱進,普及新聲躍馬騰。

 

033.黑龍江哈爾濱   潘進釗

淺談我對“新聲與舊韻”的初步認識

初次寫詩時,我用“舊韻”方式檢測,結果是音同字不同的兩個字卻不在一個韻律中。於是改用“中華新韻”檢測,答案是平仄、韻律等都是成功的。自此,每寫一首詩詞,很少使用“舊韻”方式檢測了,因為它局限了我選擇漢字的範圍,更不能得到普通話的促進、推廣和運用。通過短時間的學習和研究,我對“新聲與舊韻”兩種檢測詩詞的工具,有了初步但未必成熟的認識。我知道,無論是“新聲”還是“舊韻”,二者都是檢驗詩詞平仄韻律的一種工具,也是曆史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中國漢語文字,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的認識不斷深化、視野不斷擴大,新的詞彙自然產生。漢字無論產生多少,但都在陰、陽、上和去四種形式發音之列。而“新聲”就是以細致嚴格的韻目並按平仄分類的漢語拚音進行檢測,即提倡了普通話的推廣,還促進了聲韻的改革和發展,大大提高了詩詞創作的數量和質量!

由此可見,無論是“新聲”還是“舊韻”,我都要去遵循它們的。這兩種詩詞檢驗工具,畢竟是中國曆史文化發展的結晶。

 

034.黑龍江  李士權

用韻是寫格律詩的基本要求之一。一個字出現在格律詩的韻腳處就叫“詩韻”。如果出現錯誤就是“出韻”就是“不押韻”或“不合轍”。

我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和晉代李靜編著的《韻集》。社會在前進,文化是動態的。所以詩詞曲聯的用韻也是不斷發展的,這就不斷在形成舊韻與新韻之別。而寫作中使用舊韻還是使用新韻,從來就沒有硬性規定。孰優孰劣無可厚非。但我認為,初學寫格律詩的人還是用新韻好些。一者一本《新華字典》在手不必太費周張去查、備古今變音之字,從而減少了學習難度。二者作品是給人看的,用古音舊韻難免被誤解為“不押韻”“不合轍”,從而減少了受眾。這不是說舊韻不好。如果我們能舊韻新韻都廣泛涉獵,對提高寫作水平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了。而欣賞,研究,繼承古文化,又是非學舊韻不可的。

 

035.河南油田  魏仲霞

舊韻新聲,平仄雙標詞可意;

正辭嚴律,詩聯萬卷語非凡。

 

036.江蘇泰州  黃泰生

在詩詞楹聯中新舊韻雙軌存在是社會進步出現的必然結果。作者在習作中可各按其願,各執其規律而為。在習作中不可混用呀。

 

037.山東臨清  盧長華

詩聯創作中,用新聲還是用舊韻,愚認為還是依個人的喜好和對漢語語音的熟練程度而運用。不可一律而論,實行一刀切。有些老同誌熟悉舊韻,可用舊韻寫聯賦詩;年輕一些的朋友習慣新聲,可用新聲作詩題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普通話的普及,會用新聲的人越來越多,到那時詩聯創作再提倡用新聲就水到渠成了。就目前而言,還是”雙行“好;但是,總的原則不能違背,那就是一首詩或一副聯中,新聲和舊韻絕不可混用。

 

038.河北臨西  王玉璠

我個人的意思還是雙軌製好,哪個韻順手就用那個韻,特別是一些新名詞如用平水韻有時侯不是平仄不對就是不對仗,對仗了平仄又不對,所以有時侯也不得不用新韻。應該以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來自由選擇。

 

039.江西遂川  陳久紅

論作詩,我們比古人更有優勢。我們有微信,有百度,有檢測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新韻,有漢語拚音!

古人想到一句很好的詩句,百變不能入格,最終也許隻得忍痛割愛,無奈棄之。如果遇上現代更寬更多的新韻字,或許標上“新韻”後又是一首好詩,而且人人皆可誦。隋朝陸法言等人創《切韻》超越之前的口語押韻,繼後有唐韻,大宋廣韻,集韻,後合並成《平水韻》,,定下韻字標準。又後來創《詞林正韻》,東冬通用,不可謂不是一直在進步中,到今天漢語拚音規範,普通話普及,口語與韻書同步,用韻更加寬闊自由便捷,解除縛束,還詩自由,思想感情付諸文字更加隨心所欲,精彩作品層出不窮,且韻味不減。但這樣一來,我們又害怕失去浩如煙海,多如繁星的古人經典詩詞。其實也不必多慮,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印記,古人的文化遺跡後人是磨滅不了的,衝淡不了的,淹沒不了的。我們的後人的後人在考究文學史,詩詞史,語言史時,一定會如我們現在一樣認真,謹慎,他們會把唐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每一個時期的音韻摸透再注入史冊的。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新韻舊韻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