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一同品賞了大雄寶殿前廊主聯和後廊的一幅楹聯,透過文字,南普陀寺千年曆史剪影在我們麵前逐一呈現。其實,南普陀寺大雄寶殿作為寺院規模宏闊的中心,光前廊就有各路名家揮筆題就的六幅楹聯。
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賞析大雄寶殿前廊的其中兩幅楹聯,品味文字背後蘊含的佛法智慧,感受南普陀寺楹聯的深厚文化底蘊吧。
殿宇前廊主聯兩旁四根石柱,鐫刻著兩對金字楹聯。相比於側重講述南普陀寺曆史淵源的主聯,這兩幅旁聯則更注重景象與意境的描繪,寥寥數字,便勾勒出千年古刹殊勝悠遠之禪境。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南普陀寺的楹聯為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人所題就,每幅楹聯都有其獨立完整的主題與邏輯。特別是每座殿宇前廊的楹聯,作為遊客信眾第一眼便會看到的“門麵擔當”,幾乎每一聯都會提及南普陀寺的地理位置與曆史淵源。
今天要分享的第一聯,上聯以南普陀寺宗派淵源起頭,又以遊人視角點出寺院位置,用語活潑,更添瀟灑逸趣。下聯以聲繪景,寥寥數字,便勾勒出寺院深遠清心的殊勝之妙:
禪派印南宗,笑指虎溪通咫尺。
法音超上品,環看鷺嶼繞迦陵。
壬戌初春·溫陵吳禮恭撰
南普陀寺曆來為臨濟宗道場,直承六祖慧能大師一脈的南宗禪。雍正年間(1723~1735),臨濟宗喝雲派的景峰和尚住持本寺,對寺院多有興建。寺院高廣雄闊,傍山而建,立於五老峰巔,俯瞰滿山奇險巨石,意趣盎然,且與虎溪岩僅咫尺之遙。道場內宣發音聲悠揚,超越上等,梵音至深至遠,流播鷺島,將佛陀的慈悲與智慧利益眾生,歡喜殊勝。
聯中所提“南宗”,即是與“北宗禪”相對應而名的“南宗禪”。漢地禪宗,從菩提達摩初傳,至五祖弘忍,一脈相承。五祖弘忍後,弟子分派而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神秀大師於北地弘揚的“北宗禪”,以及慧能大師在南方所傳的“南宗禪”,史稱“南能北秀”。
相較於恪守上代教法的北宗禪,六祖慧能大師所弘揚的南宗禪不囿於形式過程,而更關注個人心念與思惟頓悟,普傳極廣,更於後世分為“五家七宗”,學法者不計其數。南普陀寺,正是直承南宗禪“五家”中的臨濟宗,主張“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法音”即是諸佛菩薩宣法的音聲,能使聽聞者接受教化,心生歡喜慈悲,也能震懾邪魔,護持伽藍。《法華經》中“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佛說無量壽經》的“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便是作此兩解。
“迦陵”指迦陵頻伽,也稱妙音鳥,善歌舞樂器,吟唱猶如仙音,在佛教經典中,常用其指代梵音,即諸佛菩薩說法妙音。《楞嚴經》中言:“實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這裏的“迦陵仙音”所指便是佛陀為十方眾生說法的妙音。
與此聯相比,其兩旁石柱上的另一幅金字楹聯篇幅稍長,描景以繪意,勾勒出道場清淨悠遠的禪宗意蘊:
佛國幾滄桑,鴛舍重新,爪跡百年先靖海。
禪房繞水竹,鷺江小住,心香一瓣古瞿曇。
壬戌首夏·溫陵施士潔蔡文力敬
南普陀寺幾經滄桑,曆史上幾經兵亂被毀,又數次重建更名,距靖海侯施琅將軍倡導重修並更名南普陀寺,也已數百年。如今,碧綠的水竹繞著修行者的寮房生長,鷺江旁白鷺盤旋。修行者於此停留學佛,心念赤誠,得以感格於佛。
其中,“瞿曇”為印度刹帝利種姓,是為釋尊之本姓,在聯中結合“心香一瓣”,可解為學佛心之所向,皈依三寶,發願覺悟,心中精誠之香自與焚香供佛無二,故能與諸佛菩薩相應。
兩聯讀來,其意趣然。仿若看見禪房案幾上,一盞清茶氤氳著溫熱的水汽,茶邊燃著的熏香嫋嫋,與馥鬱茶香和絲縷熱氣交融攀升,繞過茶案經書,漸漸消逝於虛空,散之如幻滅,恍然如夢醒。
正如黃櫱禪師所言:“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
如此便是了,即心即佛,無相無礙亦無方所,也無得失。悵然間,似有一縷幽香闖進鼻腔,耳邊是那聲聲梵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