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文學比作巨大的宮殿,楹聯就是門口耀眼的明珠。
楹聯起源於先秦,是由“桃符”演變而來。進而演變到家家戶戶、各行各業都張貼楹聯。再到婚喪嫁娶時時刻刻離不開楹聯。千年以來,楹聯已經走入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雖然科技的發展,不斷的衝擊傳統文化,使文學類產品貶值。但是我們應當對楹聯的前景有信心,而其最終歸宿也會是紮根民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
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征是“對仗”。當它用口頭表達時,是語言對仗,當它寫出來時,是文字對仗。因此,楹聯具有:“平、仄、對、粘”四大特點。這也正是楹聯生命力的體現。
語言對仗的含義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提到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這四項。最關鍵的是字數相等和平仄相拗,我們常說的“出口成章,妙語如珠”就是這種氣氛。而“對”和“粘”兩個特點,要求楹聯有戰鬥性,“你有來言,我有去語”,每一幅楹聯,上下比之間,或推或拉,或褒或貶,或抑或揚。或隱喻其中,或直陳真相。即便是“無情對”,也有一絲黏連在裏邊。比如“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所以很多很多的對聯故事,在趣味充盈的同時,更是給人開擴胸襟的能力。.周恩來總理的座右銘“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所謂文字對仗就是文字相對。文字相對意味著楹聯不僅是語言藝術,又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一副楹聯,要求整齊對稱,給人一種和諧對稱之美。楹聯大多數是寫成文字,並且很多時候還要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它建築物或器物上。最常見就是老屋的中堂,大門和影壁牆。楹聯融入人們的衣食起居。所以永遠不會衰弱、消失。
按照毛主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按照習總書記“繁榮文藝”的策略,楹聯要結出符合新時代特色的碩果。要把民間湧動的涓涓細流彙集起來,要把國粹在青少年中間傳承下去,要創新發展形式,學習其他文藝門類的成功之路。
在欣賞“詩詞大會”的同時,暢想“全國對聯大賽”,是不是也能引出群雄並起、華山論劍?更有皇榜出三甲的感覺。在仰慕古建築的同時,暢想有一副應時應景的對聯會比建築物容易傳承千年。嶽陽樓對聯:作者——佚名上聯:嶽陽樓頭望嶽陽,登高而望;下聯:洞庭湖畔賞洞庭,側耳相聽。2、作者——佚名上聯:嶽陽樓高巴蜀秀;下聯:瀟湘水滿洞庭春。簽名售書時,如果不僅是簽名,而是寫上一幅應時應景的對聯,是多麼的有意義。婚慶時刻,諸多楹聯恭賀新禧。祭奠之處,排排楹聯共訴哀思。我們需要大量的作品,需要成千上萬的楹聯家。
楹聯的歸宿最後是民間開花。我們現在的迫切任務是擴大楹聯組織,加強楹聯教育。多出精品。需要加大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楹聯、喜歡楹聯,創作楹聯。推行楹聯進學校,在學生中播撒楹聯的種子,培養楹聯的後備力量。更要搞好多姿多彩的楹聯活動,讓楹聯的中間力量茁壯成長,開枝散葉。山西運城“河東流派”的師承製度也是一條閃光的道路。
當代楹聯人要在訓練和實戰中磨礪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大潮中,在各條戰線的平凡的崗位上,在對勞動人民的讚歌裏,滄田留種;聯海攫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