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例:
飲既不多,緣何能醉;
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佚名
醉翁亭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愚以為它的出名,並不是因為景致,而是因為一個人、一篇記,這個人就是歐陽修,這篇記就是《醉翁亭記》。
我們先簡單說說醉翁亭的來曆。
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範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建議,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仁宗采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次年(1045年)初,範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受此牽連,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
歐陽修被貶滁州後,一方麵勵精圖治,另一方麵寄情山水,吟詩作文,以寄托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
滁州西南狼牙山有座琅琊寺,寺內有個和尚叫智仙,是歐陽修的好友,1047年,智仙和尚為了給歐陽修提供一個寄情山水的幽雅環境,就休了一座亭,其名被歐陽修取為“醉翁亭”,並為之作記,從此,亭以人名,也以記名。關於這一點,有《醉翁亭記》原文作證:“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即已修成,因有歐陽修取名並做記,便名聲鵲起,近一千多年令人向往,於是,許多文人雅士少不了為醉翁亭吟詩作對,當然,大都是佳作。然而,本人最喜歡其中的一副已經不知道出自何人筆下的一副對聯:
飲既不多,緣何能醉?
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這副對聯,言辭並不深奧,其意思很容裏理解,但是,它的令人回味之處就在這裏。
歐陽修在滁州留下好名聲,說明他是一個好官。盡管古人文人多好酒,但做為滁州太守的他,寄情山水,邀朋約友,吟詩作文,飲酒品茶,畢竟是業餘愛好,所以,每飲皆少,是自然之事,就是他的“飲少輒醉”的耐人尋味初。關於這一點,他隨後又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也就是說,這個“醉”字,絕不是作者隨意寫出來的一個字與一種狀態。
至於“翁”,也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出生於1007年的歐陽修,在1047年僅有四十歲,古人一直將年老者稱為翁,四十歲的歐陽修稱自己為翁,我們不得不咀嚼了,也不得不聯係一下歐陽修被貶滁州的這個曆史背景,誰能說醉情於山水之間的歐陽修沒有一點淡淡的憂愁呢?因為衰弱是老年人的表現,壯年的歐陽修麵對時勢,有點未老先衰的心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這副聯的作者,將思維聚焦於“醉翁”二字上,用常見的嵌名手法,寫下了簡短的十六個字,但作者絕不是為嵌名而嵌名,他與歐陽修是心有靈犀的。表麵看來,是對歐陽修自稱“醉翁”的否定,調侃味十足,但骨子裏的深意卻令人感慨不已,緣何與奚自兩個具有反問特性的詞語,自然而然地引起讀者的思索,作者對歐陽修的敬仰之情盡在其中,全聯的內涵因此而厚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