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伴我成長”征文丨心燈

“對聯伴我成長”征文丨心燈

2020-10-03 23:05:41馬基興青青導讀對聯雜誌 0條評論

因為祖上三公的緣故,我與《對聯·民間對聯故事》(《對聯》雜誌以前的名字)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的三公是遠近聞名的對聯寫手,紅白事對聯信手拈來。記得1994年寒假,八十多歲的三公對我說:“很久以前,村民是到外村請先生寫聯。有一次人家不便,造成婚宴貼不上對聯,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柄,更成為那一代村民的痛!要知道鄉下婚宴不貼對聯是失禮,更是大忌!”

三公拿出一本《對聯》說:“這本雜誌能夠學到很多知識,用心看就會寫聯。”當時我很好奇,看一本雜誌就能寫對聯?不需要教麼?三公看出我的困惑:“三公老了力不從心,你堅持訂閱,一定會寫聯!”

我那時想法簡單,先訂閱,哪怕學得一點皮毛,至少無需求人寫聯。從那時候起,我委托隔壁經叔,幫我與三公訂閱《對聯》,我們祖孫三個一齊閱讀探討。

1997年,行囊裏放幾本《對聯》,我去珠海,一邊打工一邊閱讀。異地他鄉,我並不覺得寂寞。無論是簡易工棚還是工廠宿舍,累了困了,總有《對聯》慰藉我的心靈。孤寂的夜裏,工友早已進入夢鄉,我卻遨遊聯海,沉湎其中。《對聯》如一盞明燈,照亮我打工的夜空。

什麼時間來新雜誌,我惦記於心。印象中,雜誌隻有一次遲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第6期雜誌遲到了。郵局答複:“雜誌早已發出,途徑何處無從查找。”國難當頭,在漫長的等待中,雜誌不知道經曆了怎樣的長途跋涉,一個多月後終於來到我的麵前。收到雜誌的那一刻,我如同見到久違的朋友!

2010年征訂,我與投遞員有個小插曲。當年郵局實行上門攬業務製度,投遞員上門收錢,一來二去,與投遞員相熟了,我熱心地當一回月老,牽線他和公司文員,差一點成就了一樁好姻緣!

讀雜誌,我收獲了知識。雜誌開辟有豐富多彩的欄目。隨著知識的累積,我學會了煉字。我曾寫過一聯句“鶯喚綠城綠”。一開始用“鶯唱”“鶯舞”,我總覺得少了點韻味。忽然想起雜誌裏曾有對“喚”字的解釋,“喚”有聲聲呼喚的意思,於是“鶯喚綠城綠”就出來了。這就是常年閱讀雜誌的效果啊!有了一定的對聯知識,我不負當年三公的期盼,成了老家寫聯的常客,把楹聯之花,點綴在橫縣老家的山山水水……

讀雜誌,我收獲了良師益友。2011年,我從雜誌上見到來自橫縣的韋代森老師,我無限驚喜。“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我們共同探討對聯知識。通過雜誌,我拜讀林小然、劉紅波、周繼勇等廣西大神,他們的作品令我佩服。雜誌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

讀雜誌,我收獲了信心。我是個農村出來的打工仔,一直卑微地穿梭於繁華都市。自從汲取了雜誌的營養成分,羽翼漸豐,信心滿滿!記得2009年雜誌刊登山西古縣牡丹征聯,美麗的牡丹花吸引了我的目光,頭腦發熱投了一稿,沒想到得了個優秀獎,這是我以前想都沒敢想的事情。2015年梅州客天下杯抗戰勝利70周年征聯,我也幸運地拿到等級獎。2019年山西運城首屆農民楹聯大賽,作為優秀作者,我來到了運城,有幸見到了雜誌的主編和眾多聯友,激動萬分。那次與聯友同遊永濟鸛雀樓,感慨萬端,觸景生情寫下一聯:


欲收三省景,戀白日依山,脈脈黃河伸臂抱;

永濟萬方民,引嘉賓鼓掌,聲聲鸛雀為誰鳴?


《對聯》亦師亦友,一路走來,我從一個聯盲,到能夠寫一些聯句,拿一些小獎,是《對聯》帶給了我信心與希望。

 人海茫茫,諸多不易,一路跌宕,一路悲喜,總有《對聯》為我點亮一盞心燈。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成長心燈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