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一副傳世名聯引出的話題

一副傳世名聯引出的話題

2020-09-19 23:21:21嚴愛華荊楚聯壇 0條評論

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

此聯懸掛於襄陽古隆中三顧堂正門,在隆中所有古楹聯中它體製最短,但卻最為膾炙人口。

兩篇《出師表》,剖肝瀝膽,道盡以身許國的忠貞不二和為國操勞的“夙夜憂歎”,這正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當年“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而正是當年在草廬中的一番“隆中對”,高屋建瓴,謀劃了天下三分的政治格局,為蜀漢大業奠定了立國根基,才足以彪炳千秋。短短10字,把諸葛亮一生的行狀、勳業、道德、風操、影響等,悉數納入。而且,在如此狹小的篇幅內,一支筆一支筆在即時(兩表)與以往(三顧)、以往(一對)與未來(千秋)的時空之間來回穿插自如;四個數詞,個個一字千金,不可更易。如此舉重若輕的扛鼎筆力,讓人不能不擊節讚歎!乃至它聲律上的一點小小不諧,根本沒人在意。

正因為此聯傳播廣遠,國內但凡紀念諸葛亮的名勝地,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有關此聯的作者、年代、墨跡、落款等,還是值得討論一番。

隆中懸掛的此聯,與成都武侯祠掛的,是同一副墨跡。落款都是“永川子明遊俊”。不少介紹此聯的文章,據此,說作者是明代的一個號“永川子”的遊俊。這顯然是不懂常識的笑話!古人落款若一定要注明寫作年代,也是以當朝皇帝年號加幹支紀年,比如,書於“天順辛醜”或“萬曆癸酉”什麼的,還沒見直接拿大明、大清的國號入款的。他們大概覺得,“明”字連前三字讀,不像一個別號,連後兩字讀,又不像一個姓名(其實明姓雖不常見,但百家姓中仍赫然在列),隻好把它拎出來,當做寫作年代。

蜀人寫出文章駁斥以上誤傳,說遊俊字子明,重慶市永川縣人,平生“好古文,擅詩聯,尤癖於書畫”,其生卒年代為1884-1951,還有其一生主要經曆,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故結論為“該聯是近代四川名流永川人遊俊”為成都武侯祠“所撰書”。(見重慶市楹聯學會官網《昌州一對 勝跡千秋》文)

這篇文章不像杜撰,蜀人為成都武侯祠撰聯,合情合理,故可信度較高。隻是,按此文說法,落款六字應斷讀為“永川/子明/遊俊”,先亮出作者地望,中規中矩;然後在表字後又疊加其名,這種自稱方式還是略覺稀奇。我也留心過不少名家字畫落款,單稱名、單稱別號的居多,別號加名的也常見,單稱字的也有,而表字後加其大名的自稱,我看不出其必要性。在我的淺薄知識裏,稱字多用以敬人,稱名多用以自謙,稱別號是文人的風雅,各得其所,這才能顯示藝術家的修養和風度。我要是沒讀以上那文,會斷為“永川子/明遊俊”,前是別號,後為姓名,這點疑問還待方家賜教於我。

某諸葛亮紀念地自然也看中了遊俊這副名作,不過,他們似乎看不上遊俊的書法,於是,另請了一位高明的書家重新揮毫。這位書家的墨寶比遊俊高明多少,不懂書法的我不敢置喙,但他的做法有欠厚道。在落款中,他用比原作長一倍多的文字,詳細告訴讀者:某某省某某人書於某某地之某某軒,就是對遊俊隻字不提,仿佛這聯就是他老兄的大作。還讓我開眼的是,下聯他寫的是:“壹對足千秋”!他把會計記賬用的大寫“壹”,當做了“一”的繁體。書家都愛寫繁體這我知道,因繁體一般人都不會,所以會繁體顯得有學問。我無緣看到這位書家其他作品,不知他會不會寫出“功蓋叁分國,名成捌陣圖”“畢竟西湖陸月中,風光不與肆時同”或者“貳月春風似剪刀”之類的書法名作。

還有一位書家,也看中了這副聯,可他不想讓這個莫名其妙的遊俊,頂了這副佳作的名頭,他想把自己的大名掛上,辦法是,改動三字,成了“兩表傳萬古,一對足千秋。”然後鄭重題款:“為某地武侯祠撰聯並書”“某年於某城某某。”十字隻改三字,就算“創作”吧,可是,就是這改動的三字,把好端端一副包蘊豐富的名作,糟蹋成了下麵大半截完全“合掌”的偽劣產品。此作也被這處諸葛亮紀念地所收藏。

真想說出畫什麼不成、焚什麼煮什麼之類的,到嘴邊還是咽回去。猶豫半天,還是想給書家們提個醒:以後下筆時多少慎重一點如何?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傳世名聯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