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多句聯是指單邊分句為兩句及以上的聯。句腳則指多句聯每句最後一個字。拙文探討的是句腳平仄安排方式。旨在求方家指正。
我們既然討論句腳平仄安排方式,先要弄清對聯格律的基本內涵:對聯格律包括對聯的對仗規則與聲律規則。對聯的聲律規則又包括句腳平仄安排方式和句中平仄安排方式以及兩者之間的有機聯係。
由此可見,對聯句腳平仄安排方式與句中平仄安排方式同樣重要,不可偏頗。
那麼句腳平仄安排方式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作為規則使用的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馬蹄韻、第二種是朱氏規則、第三種是李氏規則。這三種規則不僅過去使用,而且沿用至今。為了整齊劃一、方便記憶,我們不妨將馬蹄韻稱之為“馬蹄規則”,與另外兩種規則合稱“三規則”。
“三規則”並非官方或者聯家的主觀規定,古人也沒有讀過《楹聯通則》,而是在對聯發展過程中,作者隨興而作,大家互相借鑒;聯家們從五花八門的格式中,逐漸提練出有規律可循、有聲律美感、被作者認同的亦應是最科學的格式,進行命名並逐漸推開的。
一、馬蹄規則:習詩者無不知道馬蹄韻,“馬蹄”最先由曾國藩總結唐代陸贄所寫奏章而提出,今人聯家餘德泉詳論使之定型。之所以稱為馬蹄韻,是因為其規律正像馬之行步,後腳總是踏著前腳腳印走,一步之中每個腳印都要踏兩次。若以一邊的腳為平,另一邊的腳為仄,左右輪流,那麼“平平”之後便是“仄仄”,“仄仄”之後又是“平平”了。鑒於後腳之最初站立點,與立定時前腳之站立點並無後繼,所以開頭和末尾應為單平或單仄。
馬蹄韻用於詩句是逐字安排,而用於對聯句腳隻是把每句句腳當作詩句的每一個字罷了。
由此,我們將馬蹄規則列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麵,從每邊兩句的聯開始,句數逐漸遞增,分別舉例說明句腳的平仄安排方式。
每邊兩句的句腳平仄,如大理賓山雞足山聯(字下標“○”者為平,標“◎”者為仄,下同):
花放笑顏開,種蒂曾分雙樹下;
雞啼塵夢醒,發明全在五更初。
每邊三句的句腳平仄,如昆明華亭寺聯:
收起閑愁,且聽大海潮音,與竹韻鬆聲互答;
涵來妙相,試看中天月影,映山光水色皆空。
每邊四句的句腳平仄,如梁啟超挽康有為聯:
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國陸沉魚爛
之慘;
西狩獲麟,微言遽絕,正恐天之將喪,不僅動吾黨山頹木壞
之悲。
每邊五句的句腳平仄,如南陽武侯祠聯:
孫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吳宮魏殿,轉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
間,遙與磻溪而千古;
將相豈先生誌乎?詎知羽扇綸巾,終身軍旅,剩這些鬆濤滿
徑,如聞梁父之長吟。
已經無需繼續舉例,在上述五句聯基礎上再向左即反推,上聯便是平平仄仄平平……,下聯便是仄仄平平仄仄 ……。
二、朱氏規則:清代吳恭亨在《對聯話》中記載了其師朱先敏關於對聯句腳平仄安排的一段話稱為“朱氏規則”之後,“朱氏規則”在聯界傳播開來。即對聯句腳平仄安排“九平一仄”,“九”並非實指。這是針對多句聯之上聯而言的,下聯反之亦然。
我們又將朱氏規則列出:
……平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仄仄仄仄平。
每邊兩句的句腳平仄,如朱績臣壽聯:
有丹桂五株,共大椿不老;
先元宵四月,祝明月長圓。
每邊三句的句腳平仄,如三仙坳端陽戲聯:
三楚吊三閭,籍檀板金樽,譜出離騷千古恨;
仙人奏仙樂,聽梅花玉笛,吹徹江城百尺樓。
每邊四句的句腳平仄,如堆子山茶亭聯:
古來除香草美人,誰個憐才,請看蜀客塵衫,病渴同嘲司馬
賦;
公餘造蓮花君子,借他消暑,擎出溈山露葉,思家欲學季鷹
歸。
以上三例已經可以說明問題,在上述四句聯基礎上再向左無線延長,上聯平聲,下聯仄聲。
三、李氏規則:明代文學家李開先聯集《中麓山人拙聯》中,多句聯較多地使用了句腳單平單仄交替的平仄格式,因為李使用較早,且對後世對聯創作亦有影響。餘德泉先生將其命名為“李氏規則”。
我們還是將李氏規則列出:
……仄平仄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仄平。
每邊兩句的句腳平仄,如珠海關天培中梁祠聯:
無命複何如,徒令上將揮神筆;
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
每邊三句的句腳平仄,如清代常州知府周沐潤題縣署聯:
十日雨,五日風,歲乃常熟;
九年耕,三年蓄,民群姑蘇。
每邊四句的句腳平仄,如李彥章西邕書院正學堂聯:
儒館辟邊城,漸戶多弦誦,士勵廉隅,快養人才為世用;
郡齋鄰講院,喜公暇論經,夜深聞讀,不忘書味似兒時。
每邊五句的句腳平仄,如湖南李林森河東楹聯網聯友論壇作品評選佳作獎聯:
河東美夢,用百度群聊,自成流派,連夢千端,連鎖實為裂
變;
當代初心,借搜狐跟貼,堅守論壇,集心萬眾,集中本是
焦。
以上四例證明李氏規則已經足夠,在上述五句聯基礎上再向左循環往複。
總之,以上“三規則”基本可以滿足多句聯句腳平仄安排方式的不同需要。筆者認為,其中馬蹄規則在音韻上是最具美感的。按照“三規則”其中一種創作出來的對聯,一定比其他變格讀起來更具美感。
其他變格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成三類。首先是全平對全仄,從古到今市場不小。其次是倒數一二句末,平平對仄仄也很常見。再次是句腳平仄安排無序,古今一樣。對此,當今聯家餘德泉先生在其《中華對聯通論》中說:“古人創作的對聯並非都符合聯侓,在學習中我們應批判地繼承”。順便說一句,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有些文人學士創作對聯注重了內容的表達,忽視了形式和美感的需要。過去說“帶著鐐銬跳舞”是針對寫詩而言的,這句形象生動的話應該也適合於對聯,而且要“帶著鐐銬把舞跳好”。
2020年9月7日於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