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孫福奎‖我對比擬的認識

孫福奎‖我對比擬的認識

2020-08-07 23:03:09孫福奎聯齋 0條評論

 比擬是詩聯等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即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原來的這個事物稱為“本體”,被模擬的事物稱為“擬體”。

比擬有兩種基本類型:擬人和擬物。擬人,是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張繼和老師的詩句:“黃河燈月夜,青海夢雲天。”《“青海年醉海東”春節文化小年啟動儀式》)把青海(物)當作人來寫,讓它做夢夢到雲天,使詩的內涵更加豐富,意境更加開闊鮮明。

擬物有兩種形式。一是把人當做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如吳會學老師詠楊絳先生的聯句:“百年不老耀七星。”把楊絳先生比擬作發光的日月星辰(物),光耀七星,生動地展現了先生的偉大與不朽。二是把甲事物當做乙事物來寫,如李士權老師的聯句:“芬芳盛世九州開。”(《詠〈西峽楹聯〉》)把楹聯(物)比擬作鮮花(另一種物),芬芳盛世,在九州開放,生動形象。

比擬和比喻有區別。二者雖然都是加強語言形象性的修辭手段,但修辭方式不同。“比喻重在喻",也就是打比方,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兩事物有主有從,一般本體(甲事物)、喻體(乙事物)都出現(特別是喻體始終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如、仿佛、猶如”等聯結;比擬重在“擬”,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甲乙兩事物彼此相融,渾然一體,借助想像模擬擬體的語言、動作、形態等,一般無擬體出現。如湯建農老師的詩句:“特色遊區如畫卷”(《仲景養生小鎮》),把養生小鎮比作畫卷,就是運用的比喻。

比擬是一種很有效的修辭方法,運用恰當,能使所描繪的對象鮮活生動,耐人品讀。但若運用不當,則會事與願違,有損表達效果。因此,運用比擬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比擬的擬體要符合本體的特點。李林森老師在《君山賞荷》長聯中,有“散浴女芬芳"的句子。這種擬人手法十分得體。水中的荷,與水中美人有許多相似處,“荷香”可以“浴女之香”比擬。這樣的描繪,自然貼切,使荷花可愛極致。若改一下,把“荷香"比擬成農夫在塘裏洗澡時的“汗味",恐怕就失去荷花的美感了!

再如我對徐文德老師的出句中,有“鳥曲千支賽笛簫"句,把鳥鳴的聲音比擬人演奏笛簫的樂音,是合理的。鳥鳴清脆悅耳,很好聽,與笛簫之聲有公共處。若改成人敲鑼打鼓聲,就不合適了,鼓鑼之聲與鳥鳴之聲相差太遠。

可見,運用比擬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以擬體要盡量符合本體的特點,不能牛頭不對馬嘴,硬往一起湊,顯得不倫不類。要重視本體事物和比擬事物之間須有一定的聯係,即具有可擬性。有資料稱,可以說“歌聲在飛翔",因為歌聲傳向四方,與鳥會飛的特點近似,而不能說“歌聲在飛奔"。可以說“高山在招手",“河水在歌唱",因為山是立體的,猶如站立的巨人;河水流起來有聲響,與人唱歌近似,就是這個道理。


二,運用比擬要弄準褒貶,注意感情色彩。比擬往往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應注意這種色彩,是褒是貶,選擇合適的擬體,選用恰當的語言、動作、形態,遣用貼切的詞語,不要用錯。如李欽淵老師的《詠牛》聯作:

行走壟田甘寂寞;

播收稻菽滿歡欣。

聯中詠頌牛的功勳,對其充滿褒揚和喜愛。運用擬人手法,“行走壟田甘寂寞",“播收稻菽滿歡欣",讓牛具有人之情,呈現出牛辛勤勞作,不計得失、默默奉獻的精神。“甘寂寞"、“滿歡欣"遣詞精妙,字裏行間蘊含著牛的無私和可愛。若改用別的詞,如“貪婪、狂躁、怒吼、憤怒、委屈、鬱悶"等,恐怕就會弄錯褒貶,感情色彩不一樣了。再如田興隆老師的《聞解放軍三個醫療隊抵武漢增援》聯作:

病毒襲侵,江漢相流淚;

軍民襄助,龜蛇亦動情。

聯中成功運用擬人手法,讓山河具有人的動作行為。江漢兩江流淚,表達了對病毒的憎恨和對疫區的同情;龜蛇二山動情,表達了對解放軍醫療隊的敬意和感激。這樣語言生動恰切,比擬所展示的效果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符,增強了聯作的感染力。


三,運用比擬要注意語體和語言的修辭需要。運用比擬是為了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把人或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強烈感情,增添特有情味,因此多在詩聯、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文學作品中使用,而不宜在科技、公文等語體中使用。即使在文學作品中,也要看此處是否需要比擬。如果牽強使用,可能會破壞語言環境,無利而有弊。葉聖陶的《前途》中,寫主人公懷著沉重的心情,把嫁時的衣裳拿出來看和晾曬,溫溫舊日的情誼,“等一會,重又請它們回入箱子裏”。後來再版時,作者舍棄了擬人手法,改為“等一會,重又塞進箱子裏。"因為擬人手法破壞了沉重心情,反而會使沉重心情顯得輕鬆和悠閑了。葉老的例子,給我們很好的借鑒。

以上就是我對比擬的一些粗淺認識,提出來與文友們切磋。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比擬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