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理論探討】對聯創作的思想問題

【理論探討】對聯創作的思想問題

2020-07-29 23:17:47曹克定荊楚聯壇 0條評論

 大家都知道思想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我這裏講的不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是思維的起點及過程。這就必須涉及到思想意識,即觀念。觀念是思維的起因,它可以指導思維的方向及範圍。對聯作者按照對聯的規則去創作,當然是必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作好一副對聯,創作的思想才是最主要的。如果一個人隻按規則去作聯,隻按平仄去作聯,那麼他的作品就隻有規則,就隻有平仄,最多也就是一個最規矩的沒有靈魂的模型。今天在這裏對楹聯創作的思想問題談點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大胸襟,大視野



     人的胸懷各有不同,可以說胸懷是人與生俱來的,學問是學得來的,胸懷學不來。人的胸懷決定人的眼光,即視野。胸懷也決定情感。胸懷指人的思想、氣量。情感是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心情。胸襟博大,自然也就視野開闊,情懷也隨之高尚。反之,襟懷狹隘,眼光就短淺,情懷也隨之庸俗,委瑣。也就是說胸懷與眼光、情懷對等。眼光與情懷合成境界。所以說高境界、高品味的作品,要求是大胸襟,大視野,高情懷。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作品就達不到一定的高度,下麵,我們就淡幾副聯。

     清朝慈禧太後寫的故宮儲秀宮聯:“百福屏開,九天凝瑞靄;五雲景麗,萬象入春台。”康熙寫的故宮乾清宮聯:“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艱。”這兩個人同樣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同樣寫的是故宮的宮室聯,所表現的胸懷就大不一樣。在慈禧太後統治時期是一個內外交困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成了世界列強的半殖民地,清朝政府與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喪失了主權。國內的太平天國,甘、陝、雲、貴等農民起義使清廷岌岌可危。這樣一個政治局麵,慈禧太後還不思進取,為慶賀她的生日,重修儲秀宮,並親自撰了這副粉飾太平的對聯。康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有所作為的帝王,他寫的對聯表露的心胸就不同,裏麵透露的是自強、謹慎、弘德、勤政,最難得的就是無輕民事。從諸多方麵表現了發奮圖強,振興國家的遠大抱負。

     再看林則徐寫的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副聯就是林則徐的胸襟。此聯用的比興手法,上聯用大海來比喻心胸寬闊。下聯用石壁來比喻意誌的剛強。這副聯思想深邃,立意高遠,意象宏大,寓意深刻,寫出了一個至高的境界,可謂千古一聯。人如其聯,林則徐以博大的愛國情懷,以大無畏的民族精神,無視英帝國主義的強霸,在虎門燒毀了英商的大量鴉片,表現了無欲則剛的精神。可謂斯聯千古,斯人千古。

     因為鴉片戰爭的爆發,和清政府的無能妥協,以及被人誣陷,林則徐的一腔正義卻遭到了貶謫,被發配到新疆墾荒屯田。臨行前,他寫給家人的一首詩裏有這麼一聯:“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多麼博大的胸懷。他以功遭罪,發配邊遠荒漠,這時候他沒有道出委屈,冤枉,要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榮辱得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豈因禍福避趨之”,說得一家人淚作雨灑,又無不從服。這兩句道出的是忠腸剛烈,大義凜然。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古今誰不為之動情,這就是海納百川的胸懷。在虎門焚煙表現出的是無欲則剛,抱屈謫遷所表現出的是有容乃大。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大胸襟,大情懷。

     再看一副黃興題東坡赤壁二賦堂聯:“才子重文章,憑他二賦八詩,都爭傳蘇東坡兩遊赤壁;英雄造時勢,待我三年五載,必豔說湖南客小住黃州。”這副聯借景抒懷,表達了一個革命家的豪情壯誌,對革命勝利充滿了信心。特別是下聯作者在表達自己意願時,豁達開朗,讀來令人振奮。

     還有蔡鍔將軍題古藺縣雪山關的一聯:“是南來第一雄關,隻有天在上頭,許壯士生還,將軍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會當秋登絕頂,看滇池月小,黔嶺雲低。”此聯強烈地抒發了作者的激情,表現出當年蔡鱷在雪山關勒馬回顧他走過的戰鬥曆程所發出的豪情壯誌。全聯氣勢磅礴,確見作者胸襟不凡,氣度豁達。上聯的“許壯士生還,將軍夜渡”說得多麼豪邁,一個“許”字就便見氣概。下聯“看滇池月小,黔嶺雲低”,居高臨下,有藐視世界之氣概。

     讀了以上幾副聯,使我感到很大震撼,對於這些高大形象,豪邁胸懷,我不僅是感動,敬佩,而且是向往。我開始說胸懷是人與生俱來的,學不來,未免說得太死。先天不足,後天補,隻要學習,多讀書,多讀聖賢之書,多讀高士之懷,長時間浸淫其中,就會有所潛移默化。有了豐厚的學養,或可改善二三,當然,環境的熏陶也起一定的作用。形成胸懷最基本的東西還是稟性。胸懷的大小,不分人的社會地位、家庭貧富,總的說,沒有階層之分,人可以是小人物,但不可以沒有大胸懷。我寫了這樣一副自勉聯:“路窄豈能哀,性高入化;人微何足惜,心大無形。”

     這裏我想重點說一下多讀高士情懷。我所說的讀是廣義的讀,不僅讀他的作品,更要讀他的人品,首先必須被他的人品所感動,並要生出向往之心。有了這個前提,你才會認真的去讀他,去讀懂他,不讀懂他,君子之心是摸不透的。隻有接近他,才能讀懂他,讀懂他之後,自然有一股力量把你推向他。久而久之,他的那種崇高的情懷自然會感染你,自然會擴充你的胸襟,擴大你的視野。在這整個過程裏,感動是很有力量的,當你讀了於謙的《石灰吟》,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林覺民的絕筆《與妻書》,你的心裏不會波瀾起伏嗎?我舉個例子,那年抗擊非典,我在電視熒屏上看到醫務人員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舍生忘死地工作,身邊的戰友死了,自己馬上衝向危險的第一線。當時我很受感動,於是就寫了一副聯:“悼罷戰友,又穿白衣,明知一趟拚生死;湧來心潮,直赴危難,豈有片時思去回。”這副聯是由感動寫出來的。壯舉生感動,高懷生感動,我們要多讀壯舉高懷,來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二、突  圍



     人們的思維多離不開習慣,習慣是經久形成的,習以為常的,是由經驗和常理合成的。習慣是最頑固的,它形成了一種勢力,就是慣勢。習慣思維,順理成章。正因為順理成章,所以它占據了人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思維空間,千古難移。正因為是這樣,它就給人的思維設下了堵堵圍牆,或者說重重包圍。在這個包圍圈裏的人們是很難走出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因循守舊,人們就想到了突圍。突圍談何容易,正如楊萬裏的詩句:“正入萬山圍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隻要你堅定不移地去突圍,別看他“山重水複疑無路”,隻要突破一道缺口,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裏,我講一個成功突圍的例子:有一次南昌滕王閣征聯,全國數以萬千的應征作者,依然是被頑固的習慣思維所圍住,縱向的寫史,橫向的寫景。有從滕王閣的直觀感受落筆,寫滕王閣雄偉壯觀,畫閣生輝。也有涉及其內涵的,寫雄文千古。無非是對雄閣的讚美,對王勃的頌揚。我們縣的鄒伏享先生就想到了突圍。他不寫滕王閣怎麼壯觀,也不寫王勃的文章怎樣精彩,重點寫自己。寫滕王閣的聯不表現滕王閣,寫自己幹什麼?這就是衝出重圍的一種舉動。他寫出的聯文是:“古閣越千秋,他已序前,我當跋後;書生非一介,不惟江上,更出雲端”。此聯不但衝出了重圍,更寫出了大胸襟。滕王閣靠王勃的序名傳千古,這是眾所周知的。滕王閣序是千古文章,王勃亦是千古奇才。而在鄒伏享先生的大胸懷裏,這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度。“他已序前,我當跋後”,大有平分秋色之氣概。“不惟江上,更出雲端”,寫出了衝天的意氣。王勃他從江上來,我從天上來,這就高出了古人許多。豪邁氣魄,至高境界,令人驚歎。進一層分析,王勃是古人之代表,“我”是今人之代表。“我”是大我,是我輩對前人的超越,對曆史的超越。王勃當時寫地之勝概,人之英傑,與今日之我下雲端一揮筆,所寫出的社會土義建設之成就,革命英雄之氣概,科學發展之成果,不可同日而語。你從江上漂來的小小王勃,怎比得上我從雲端上下來的時代巨擘。此聯寫得氣逼雲天,勢奪珠峰,前無古人,後牽來者,是一副衝出重圍的典範之作。

     突圍,也不隻是我輩人的意識,古亦有之。講個前人的故事:有一天,宋朝的蘇東坡與秦少遊正在書房談文說字,東坡的妹妹也來湊趣,她在一張紙上寫了兩行字,一邊是“輕風、細柳”,一邊是“淡月、梅花”。寫完後她說這是副對聯,這上聯和下聯中間,各缺一個字,你們每個人用兩個字來插腰,上下各插一個。秦少遊用了一個“搖”字和一個“映”字。就成了“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東坡用了一個“舞”字和一個“隱”字。便成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蘇小妹笑而搖頭,認為他們還未有走出重圍。最後,她自己用了一個“扶”字和一個“失”字。便成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軾和秦觀都點頭叫好。看來,古人也重突圍意識。

     今年十月十日,秋雨綿綿,就有幾分蕭索之意。那時我正在學發短信,在手機上按出四個字,分為兩個詞:“秋雨”、“春心”,同時發給曹山和廖國華,要他們在兩詞中間插一個字。待了一會,曹山發來一個“負”字,就成了“秋雨負春心”的句子。又過了一會,廖國華發來一個“黯”字。看來都未有走出重圍,還在習慣思維之內。曹山的寫作風格是平正、雍容、帶一點婉約,一般不會冒險。廖國華的風格是豪放、更多幾分疏狂。他應該是有膽量衝鋒的,這天他顯得很慵惰。又待了一會,曹山來短信要求我用一個字,當時我確實沒想到用字來補缺,隻是在學發短信時隨便發幾個字玩玩而已。既然曹山有這個要求,我不好回絕,就用了一個“澇”字發給他們兩人。廖國華馬上返回信息:“澇字亦可”。隻要他認可了這個字,我就知道這個字站得住腳。接著,曹山返回信息:“怎麼也想不到‘澇’字上去,太封鎖死了”!

     再講一個最近的一則聯話,座落在黃金口的公安縣教育實踐基地需要幾副對聯,要我們楹聯學會撰寫。其中“問稼亭”的一副聯是我撰的,原稿是:“幾度耕耘.陰晴風雨;一年豐碩,瓜果糧棉。”稿件發出去後,教育局和基地的領導認為聯可以,隻是“糧棉”二字不夠意味,提出將兩字改一下。我很佩服他們看聯的眼光,我撰聯時就覺得這兩字不及瓜果有味道,瓜果有延伸的空間。上聯的“陰晴風雨”是自然現象的四種表現,下聯的“瓜果糧棉”是四種農作物或農產品,上下各成序列,又都成並列性結構,對仗工穩。求味去俗,拿下“糧棉”二字,難得一時想出別的字來替補。當時有點堵,有如“正入萬山圍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於是,我決定換一個思維,幹脆不要“瓜果”二字,要突圍,跳出廬山看廬山,不要被這些實物擋住思維延展。一想到突圍,視野就開闊了,決定用幾種顏色來代替。有了這個想法,很快就用了“青紫橙黃”四個字。青紫橙黃是帶有概括性的,不一定就是青的西瓜,紫的茄子,橙的柑桔,黃的穀子。是一個秋熟的景象,滿眼是秋熟的豐滿顏色。這一改,不僅句子有了意味,而且景象開張,繁盛興旺,有了秋意鬧的感覺。一衝破重圍,便豁然開朗。


三、挖掘、拓展、聯想、引申



     1.挖掘。挖掘指的是我們在創作時,無論寫人寫景寫物寫事,不能隻在其表麵或淺層去認識去表述,要在其表麵挖開一道口子,深入到裏麵挖掘出深層的內涵和與其有聯係的東西。進而,提煉出深刻的思想。這裏想講一下我寫黃山頭的兩副聯。其一:“襟千裏平川,俯瞰江湖,畢竟獨高成氣概;憑一方勝境,盛傳今古,原來不朽是清風。”上聯的前兩個分句,寫黃山頭的地理環境,還是在表麵,“畢竟獨高成氣概”就有了挖掘,有了思想。黃山本不是很高,但畢竟在千裏平原中它是獨高的,便有了氣概,隱喻在平常中隻要突出一點,就有了高度。下聯前兩個分句也隻是一般敘述,“原來不朽是清風”,不但挖掘出了黃山風景名勝的核心內涵,而且上升到千古不移的哲理層麵。另一副聯是:“八景無痕,偏謝公香火豐隆,唯清廉不朽;雙碑有記,恰黎庶功勳卓著,雖渺小能雄。”這副聯也是進入了深層挖掘提煉出了深刻思想,進入到了哲理層麵的。用兩處風物,證明兩個道理,這兩個道理是人類精神的兩個方麵,一個是永恒價值,一個是特殊價值。還有如寫“海棠湯”的:“入浴總徘徊,王氣怕同脂粉去;下池何忐忑,心花伴與海棠開。”寫“果老藥堂”的:“昔日既求延壽藥;今朝應見煉丹人。”寫綿陽涪城會館的:“舉杯甚是融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入蜀豈來作客,司馬之心已於懷。”這些聯都是有所挖掘的。

     2.拓展。挖掘是對內涵而言,拓展是外延,將其有深度的內涵,複之以長度的外延,有著提升的成分。如我寫雷鋒的一聯:“人也平常,事也平常,憑時時無我,愛心不借添加劑;世之至寶,國之至寶,若處處有他,社會遍滋潤滑油。”“時時無我,愛心不借添加劑”,是雷鋒精神的核心內涵。雷鋒愛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是完全自覺的,是不借助任何外來因素的忘我行為。“處處有他,社會遍滋潤滑油”,這是雷鋒精神的外延,即拓展。又如我寫工人階級的偉大品格一聯:“汗漬壘山,甘作峰端底下石;襟懷納海,長為潮上浪頭花。”上聯寫工人階級給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甘願吃苦耐勞,沒有功利之爭,默默無聞地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然而,他們永遠是時代的先鋒,這就是下聯將工人階級偉大品格的拓展。還如我寫的高淳螃蟹節:“恕我橫行,欲為小康尋捷徑;請君正看,已成主角上前台。”這是一種認識的開拓,也算拓展,改掉人們的習慣認識,開拓出一片認識的新空間。

     3.聯想。聯想是由某一人或事物想到其他人或事物的心理過程。作為藝術的聯想,首先必須講一下形象與意象的問題。形象與意象即實境與虛境。清代畫家方士庶寫的《天慵庵隨筆》有這麼一段話:“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能實,是在筆墨有無間,衡是非,定工拙。”這雖是論畫的一段文字,但藝術是相通的。實境即眼前之物,藝術語言謂之形象。虛境為心造之物,藝術語言謂之意象。從形象到意象就是聯想,通過聯想出現的意象比目及之形象更生動,有靈動妙趣之感,使意境高拔空靈。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講幾個聯想的例子,最近我應中國楹聯學會之約,為中天鋼鐵集團撰一副聯,寫的內容是“尊重員工,換位思考,發展共贏,共享成果”的企業理念。核心思想是“經營員工的心”。我寫的聯文是:“清露無聲,情滋林木一園土;繁花有信,心共中天百世春。”聯中通過聯想出現了清露、林木、繁花、春這些意象。清露是指企業老板關心員工,給員工的優惠待遇;林木指眾多的員工;土是指員工賴以紮根的對象;繁花是員工昂揚的精神與火熱的激情所凝成的意象;春是集團公司的興盛景象。意思是說老板給員工的好處得到回報,即無聲的滋潤換回的是守信的回報。這是一個心理約定,超越了法理追究的簽字契約。企業經營員工的心取得了重大成果,出現了員工和企業共享興盛的局麵。

     又如我寫中國刺繡之鄉——鎮湖的一副聯:“滿街蝶舞蜂飛,逐戶尋春春不老;雙手花香鳥語,齊心繡錦錦長新。”蝶舞蜂飛就是通過想象出來的意象。因刺繡之鄉家家都在作刺繡工,刺繡出的花朵引來了滿街的蜂蝶,形象的突出了刺繡的盛況,活躍並豐富了作品的畫麵。又如我寫三袁兄弟的一聯:“桂花有性,從月裏移來,拋靈化作三支筆;柳浪無羈,自胸中湧出,擊岸便成千古聲。”從三袁的出生地桂花台,聯想到傳說中的月裏的桂花樹,就編造了桂花台的桂花樹是從月裏移來之說,因此便有了靈氣,賦予了三袁的性靈之筆。由袁宏道的活動地柳浪湖,聯想到三袁文思奔湧的胸中波濤,無拘無束地擊岸之聲,千古有聞。引申為公安派撞擊複古的一聲巨響,在曆史的時空中長期回蕩。

     聯想的空間是自由的,是無限無類的,如我寫“的士”的一聯中,有這麼個下句:“形如頓號,上客不留問號,總將省略號給人。”連標點符號都進入了聯想,還有什麼不敢想的呢?隻要我們大膽想象,就可玩弄形象於指掌之中。

     4、引申。引申是指字、詞由原義推演、發展而產生新義。引申可以使作品進入佳境。袁枚早已說過,隻要一個句子有了兩重意思,無意於佳乃佳。講幾個例子。我為下棋寫了一副聯:“休算皆如料裏;當知正在局中。”表麵看是寫下棋,其實已經推演到世事上麵去了。又如我為別人撰的廳室聯:“誰解雲煙終是客;我邀風月漫淡天。”這副聯很明顯是把雲煙引申為名利,意思是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了,那些都是過眼煙雲。我且從容地過著我的悠閑生活,有幾分恬淡,有幾分閑適。撰的院門聯是:“清露幾聲疑竹雨;稻香一縷問蘭心。”稻香引申為大眾情懷,蘭香引申為君子情懷。這裏就有了君子之心對大眾之心的感染;有了大眾之心向君子之心接近的舉動和理解的欲望;有了君子之心和大眾之心的融和。又如我寫的“無題”聯:“霧裏蛤蟆,不曉天高地厚;籠中鸚鵡,隻知嘴快舌長。”和“茶”聯:“酷烹猶見生前碧;細品方知苦後香。”兩副聯都有所指,即引申。前者引申為無知無識,眼光短淺,自以為是的低品味。後者引申為氣節能守,苦勵心誌的高品味。

     挖掘、拓展、聯想、引申,都是我們拔高作品的要素,也是創作思想的光亮點。


四、想象空間的自由與方向,無限與有歸


     想象空間是自由的,它不應該有任何阻隔和局限。但是在具體情況下,它又是有範圍的,有方向的,不可能是漫無邊際。它通常在作者心理預設的範圍內,也就是說是作者需要的空間。無限,是想象的特征,是思維極度地放縱,但不應該是盲目地放縱。無限必須要做到有歸。有歸指的是回歸主題,要能回到作品的主題上穩穩落腳,站得住。就拿鄒伏享先生的滕王閣聯來說,作者是有一個預設的想象空間的,那就是滕王閣、王勃和他自己的三角空間,想象的延展也就在這三角內。作者的思維鼠標開始點到了滕王閣,這是帶有偵探性質的,進而獲取的資料就是滕王閣序和王勃其人。在這個前提下展開了聯想,聯想的延展線接到了“我”,並在“我”上鎖定,這就完成了作者的目標預設,同時也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於是,作者就開始圈地,圈的這塊地,就是作者的開發區,他就在這開發區內進行開發。首先招商引資就招來了王勃,王勃的投資本錢就是滕王閣序,作者就借王勃的資本,發展了自己的跋。當然作者的思維就規定在這一空間裏延展,直到雲端。雖然高在雲端,還是可以回歸的。王勃當年從江上漂來為滕王閣寫序,作者今日要在雲端上下來為滕王閣題跋,(古今對接)回歸到了滕王閣,回歸到了主題。這就是想象的無限與有歸。這個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對聯作者在想象空間裏,既要自由,又要找準方向;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創作思想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