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門峽的不解之緣,源於楹聯。
走進三門峽,就猶如踏入楹聯文化的海洋,不同形式的兩行文學隨處呈現,映入眼簾,這是天鵝城最亮麗的風景線。漫步在街道、小區、機關、學校,尤其是公園,透過這些令人對仗工整、對句精巧的楹聯,分明是三門峽市發展成就的濃縮。最初,我獲得一等獎的是參加2008年三門峽市“武強杯”對聯攻擂的楹聯。
踏雪尋梅,梅紅雪白,手挽紅梅白雪蹁躚舞;
迎風裁柳,柳綠風輕,花隨綠柳輕風次第開。
我甚是竊喜,這種竊喜不僅僅是因為對出了得意的下聯,也不單單是獲一次獎,而是“踏雪尋梅、迎風裁柳”所交織成的風情畫卷。“手挽紅梅白雪蹁躚舞;花隨綠柳輕風次第開。”這正是三門峽人民精神麵貌的真實寫照。
有道是,認識一個人需要多次的接觸,認識一個城市何嚐不是如此呢?接下來,參加三門峽市開展的一次次征聯活動,讓我對這座城市由粗淺的認識,萌發了喜愛之情,這種喜愛之情也越發濃烈。
2013年,三門峽市舉辦了弘揚“三門峽精神”楹聯大賽,我欣然參加,並且多方查閱了有關三門峽的素材,最後撰寫一聯,獲得三等獎。
明理厚德,誠信居先,更踐行善做一詞,早興事業;
修身勵誌,和諧為本,必摒棄空談二字,永駐精神。
大賽評委老師點評作品時指出,上聯從四個方麵分述了八字精神,下聯承接上聯深入挖掘八字精神的內涵,同時,一“踐行”、一“摒棄”,也從實踐方麵給出了可行的建議。
評委老師的精準點評,讓我備受鼓舞,對三門峽的喜愛之情更加深切。而且,我也從其他獲獎作品中進一步深悟到了三門峽的魅力。如一等獎作品“蔚明理之風,守信之風,借勢騰飛,喜看天鵝追遠夢;彰敢為之氣,善成之氣,趁時跨越,堪當砥柱立中流”,這副楹聯字字珠璣,把三門峽的絕美魅力表達得淋漓盡致。
三門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各種文化在這裏交彙、融合、升華,孕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崤函文化、仰韶文化、黃帝文化、虢國文化、老子文化、達摩文化、砥柱文化、甘棠文化等諸多曆史文化。這副楹聯將三門峽天鵝城的未來和“砥柱精神”巧妙融為一體,道出了新時代三門峽與時俱進的騰飛之姿。
在今天,繼往開來的三門峽人,以苦幹、務實、敢為、求真的精神風骨,努力創業,努力建設,一次次創造著城市的奇跡。
現如今,楹聯文化已經是三門峽的一張名片。天鵝城用楹聯詮釋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同樣,也用楹聯豐富了一座城市的內涵。在三門峽市的眾多風景區,隨處懸掛的楹聯,都是通過舉辦各種大賽精選出的最佳作品,概括了這座城市發展的方方麵麵。
我每年都參加三門峽的楹聯征集大賽,在丁酉年(2017年)“文明三門峽”春聯大賽,喜獲三等獎。
大河風起春銜夢;
中國龍騰福到家。
天鵝城以春的姿態,沿著春的腳步,去追夢、築夢、圓夢;中國大地到處龍騰鳳舞,福祉千家萬戶。再品鑒一下一等獎作品,為三門峽市委撰寫的春聯:“倚大河勢,乘大河風,把正航帆催遠棹;拓新歲春,追新歲夢,擎高黨幟聚核心。”對聯大氣磅礴,耐人尋味。“把正航帆催遠棹”與“擎高黨幟聚核心”,相輔相成。
忽然,我發現,我的心早已融入三門峽,和它緊緊連在一起,這個緊緊相連的紐帶就是“楹聯”。作為一名外地人,我是無比自豪的,三門峽舉辦了數十次征聯,我積極參與,早把三門峽的方方麵麵和我的情誼濃縮進楹聯中,並和所有三門峽人以及所有熱愛三門峽不同地區的人一樣,讓這種情懷永遠熾熱。
謳歌新時代,我將與三門峽一路同行,用楹聯為三門峽謳歌。
刊發日期:2020年7月22日星期三《三門峽日報》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