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曲聯中的用典,是引用神話傳說,曆史故事或前人語句,借以說明事理,抒發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用典含蓄蘊藉,適合表達不便說出或不易用少量文字說出的思想情感。
如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引用孫權、劉裕勇於抗擊外敵,收複失地的英雄偉業,借以抒發自己抗敵報國的遠大抱複,暗諷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此處便為不便說出的文字。用廉頗遭饞被棄之典,意在以老將廉頗自況,表達自己南渡以來壯誌難酬的憤懣。
在學習鑒賞古詩詞曲聯中,對典故的理解要注意兩點:一是把握典故本意;二是理解作者用典的用意。如南宋文天祥的《金陵驛》的頸尾兩聯:“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唐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原意是慨歎大家族的敗落。而文詩的用意則在於表達國破家亡,回天之力,身無所依的黍離之悲。尾聯“魂化杜鵑”本意和用意都是失去故國不得歸去的刻骨銘心之悲。而“帶血歸”則表明了詩人的忠魂一定要回歸江南故國的強烈遺願。與望帝杜鵑啼血相較,又翻出了新意,多了幾許以身殉國視死如歸的悲壯。時至今日在滾滾的曆史長河中引發了多少捐軀紓國難的仁人誌士的共鳴。
在今年的抗疫中的,我們聯齋裏的聯友,也正因為把握了典故本意,學以致用。多用“請纓”“杏林橘井”……在端午聯中多用“汨羅江”“龍舟”“米粽”等典故。前者意在用少許文字讚頌醫護人員舍生忘死為國愛民的醫者胸懷;而後者則是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敬仰,啟示今人發揚愛國精神,實現祖國複興。
以上是匆忙之中所述個人淺見。若能得到師友斧正,或為引玉之磚足矣。
李士權,1948年生於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大橋屯。1970年參加工作,1983年在巴彥教師進修學校中函部任中文教師,2008年在興隆中學退休。中學高級教師。曾在《黑龍江日報》《黑龍江農村報》《巴彥詩萃》《東方》等刊物發表詩歌楹聯等作品。黑龍江省楹聯家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