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研究對聯,在平仄聲律、詞語對仗中徜徉、尋覓。諸多聯作字句相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律對拍、平仄對立、形式對舉、意義關聯,充滿了神奇趣味。再加上名目繁多、形式各異的嵌字、銜字、疊語、諧音、聯綿、轉品、回文等屬對格式,斟酌、咀嚼聯味,更令人腦洞大開,獲得愉悅,大有深入寶山之感。對聯產生引人入勝的迷人效果,其謎底在何處?後來通過學周易,這才發現,原來對聯所具有的神奇魅力都與周易學說中的兩個字有關,這就是——陰陽。
對聯對聯,它的軀體、靈魂都離不開“對”與“聯”。這“對”與“聯”之間就充滿了陰陽法理。“撐天拄地兩行字,納古涵今一副聯”,下麵我們就談談對聯與周易陰陽學說的緊密關係。
周易典籍《係辭上傳》載明:“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天問篇》曰:“《易》以道陰陽”,都簡略鮮明地闡述陰陽學說是《周易》的核心。《內經》強調“生之本,本於陰陽”,道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是一切生存之本。
對聯是由漢字組成的。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學大廈的“基石”,它是在易學思維全麵影響下形成的表意表音載體。漢字從誕生之日開始就帶有易學思維的基因。對聯是漢字表意表音的藝術性組合,與易學思維便有天生的淵源。陰陽學是《周易》學說的精髓和理論內核,在對聯的形成過程中,始終可以追溯和透視到《周易》陰陽學說的影子。《周易》陰陽學在對聯中的體現主要在於:對稱的形式美;平仄的韻律美;音步的節奏美;聯意的哲理美。
一、對稱的形式美
《周易》陰陽學非常注重物體的形式結構,把一切物體結構都看作是“象”。對聯的“象”主要表現在它的句型結構上。易學古籍《雪心賦》中雲:“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從對聯的形體結構看,對聯上句為陰,下句為陽,上下聯既對立,又相互依存,二者互為其根。有出句必有對句,陰陽相配才產生音韻、意蘊。單句不成聯。上下聯即要求字數相同,句式相配,長短一致,陰陽互濟。《周易·係辭》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它的中心思想是,宇宙間的萬物皆以相互對立、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兩極構成。這“兩儀”即是陰陽。這種“陰陽觀”表現在古代文化方麵,就產生了對偶形式的文句。對聯的最初形態就是對偶。在《周易》本經和易傳上,已經出現許多對偶句的形式。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開國,承家。”雖然在當時還沒有嚴格的平仄對仗格律,但是陰陽對稱的意識已經顯現端倪。實踐證明,符合對稱這一陰陽法則的必然是合格的對聯作品,違背陰陽法則產生的一定是“畸形兒”。當然,有特殊要求的“聯”例外。這裏之所以說“聯”而不說“對聯”,是因為它因某種特殊需要,違背對聯創作的一般規律,“意相聯而形不對”。“形不對稱”本身就是“畸形”。如這一聯: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上聯的“袁世凱”是三個字,怎麼能對“中國人民”四個字呢?其實,這副聯的作者就是要彰顯出這樣的寓意和效果:“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畸形是個別,是特殊,畸形一定是陰陽失調。陰陽失調必定會破壞對聯的對稱美。
二、平仄的韻律美
對聯是語言的書麵形式,漢字是語言的表意符號。語音有高低、強弱之分,語音的不同聲調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對聯的平仄同《周易》陰陽學說有緊密聯係。我們以易學思維來看對聯的音律要求: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即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變化關係。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康熙字典》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現代漢語普通話也有四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論是古代漢語的清音、濁音,還是現代漢語的元音和輔音,它們之間都是陰陽關係。對聯用字,古四聲之平聲為陽,上聲、去聲、入聲為陰;新四聲則平聲為陽,上、去聲為陰。平仄參差排列,有序交替,陰陽互濟,因之聯語才琅琅上口。如果我們把現代漢語平聲劃小一級,就會看出,平聲本身也有陰陽,分為陰平與陽平。在對聯的創作與欣賞中,對音律要求甚嚴,本句中“平仄”有規律地交替稱為“交替率”;上下聯字音平仄相反稱為“相反率”。這種要求是對易學思維方式的認同。比如,上聯要以仄聲結尾,下聯以平聲結句。在句中平仄的排列上,強調陰陽轉換,體現“重陽必陰,重陰必陽”的法則。在本句中,平平後麵一定是仄仄,仄仄後麵一定是平平。在上下聯中,上聯凡是平平的位置,下聯一定對以仄仄,反之亦然,上聯是仄仄的位置,下聯一定對以平平。當然,在句中1、3、5等單數非節奏點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但在2、4、6等雙數節奏點上的字,平仄必須分明。例如:
春臨禹甸,業興木火土金水;
福到民門,財旺東南西北中。
在這裏上下比的平仄關係是: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對聯講究平仄的要求是參照易學陰陽法則在實踐中得出的經驗,符合對聯自身發展規律。因為仄聲短促、低回,有餘音未盡之感,而平聲高昂洪亮,有升華震撼之勢和陽剛之感。在創作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凡是符合平仄規律的,必然語流順暢,凡是違背平仄規律的,一定出現失替、失對,艱澀拗口。
語音中的陰陽是自然存在的東西,有它的規律性,而聯律是人們順應自然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違背了陰陽規律所作的對聯,念起來一定不那麼上口。近幾年聯界盛行一種“某氏規則”,因其句腳字上聯除最後一字為仄,其餘皆為平,下聯反之,形同釣竿垂釣,故也稱“釣竿韻”。如薛時雨題南京莫愁湖曾公閣聯:
詩酒中人,翰墨中人,江山風月中人,薄宦豈能羈?頻年擺脫凡塵,逸興豪情,跨鶴占揚州勝境;
循吏一傳,文苑一傳,遊俠貨殖一傳,通材無不可,平昔服膺師訓,感恩知己,騎鯨為上相先驅。
此聯上下各有七個分句,上聯除尾句句腳仄收外,其餘句腳皆為平聲,為六平一仄,下聯則相反,為六仄一平。個人認為,這種“規則”(釣竿韻)因為句腳字平仄交替過少,顯不出陰陽互濟的特點,以致誦讀起來有氣弱、氣滯甚至難以為繼之感,不宜采用。
還有的短聯,不論上聯有多少字,前邊可以不講平仄,隻要最後一字是仄聲即可,同樣,下聯不論有多少字,隻要最後一字是平聲即可。這樣一來,句中的平仄不要求了,豈不是語音的陰陽也不存在了。依我看,這樣的“某氏規則”絕不應該認可,更不能在聯界推崇。
談到對聯平仄的陰陽交替,有一個問題必須認真對待,這就是“三仄尾”問題。一般聯家在創作實踐中都力戒三仄尾,但大多隻認為錯在“失替”,其實,力避“三仄尾”還有其它原因。我們知道,一副對聯出句的尾三字通常是兩種節奏:“二一”或“一二”。如“天下/事”,“真/爽快”。這種節奏如果平與仄陰陽交替,會有靈動感。句尾如果連用三個仄聲,就會本句失替,陰陽失調,顯得呆板、滯澀,形成“一路下坡”。另外,從上下聯來看,如果上聯用了三仄尾,下聯為避“三平調”,隻有三個選擇,即采用“仄仄平”、“平仄平”或“仄平平”。然而如果這樣,不論“仄仄仄”對“仄仄平”,還是對“平仄平”,其節奏點上的第二字位都是“仄”聲,造成失對。一副聯本句失替,對句失對,還能是好聯嗎?
對聯所具有的平仄的韻律美,是在陰陽和諧的前提下形成的,從對聯不同於其它文體的“對”與“聯”雙重功能看,強調陰陽法則,厘清糊塗認識十分重要。由此便涉及到一個問題——律詩對仗句中的“拗救”用在對聯中是否合適?
眾所周知,律詩中有這樣的情況,如果違反了平仄律,詩家可用“救”的方法進行補益,稱作“拗救”。如“本句自救”:在五言“平平平仄仄”句式中,遇第三字位該用“平”而用了“仄”,於是可在第四字位補回一個平聲字,叫作“三拗四救”,即把“平平平仄仄”變成“平平仄平仄”(假如是七言則是“五拗六救”)。然而,這種“救”法如用在對聯上,必定破壞了“重陽必陰,重陰必陽”的交替率,出現“平平”之後又接以“仄平”,造成人為的失替。再如“對句相救”:在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句式中,如第四字應平而仄,出現“仄仄平仄仄”時,就要把對句本應“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的“仄”變成“平”,成為“平平平仄平”。這種“救”法不適於對聯。因為出句已經違反了平仄律,造成了“陰陽混亂”,這樣“救”的結果是“仄仄平仄仄”對以“平平平仄平”,上下句第四字位出現“仄對仄”,形成失對。如承認這種“救”,就無形中否定了平仄的“二四六分明”。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用“救”糾“拗”,實際上形成二度失律,是人為造成的陰陽失調,此法在對聯創作上實不可取。
三、 音步的節奏美
節奏,本來是音樂術語,指樂曲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現象。對聯的音步,就是對聯的語音節奏。對聯音步的間隔、差異,也打著陰陽的印記。通常對聯是以兩個字或一個字作為音節,煞尾的字可以是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這是對聯的一般節奏。對聯的音步根據陰陽轉換的要求,有多種組合方式。如:
四字聯的節奏有:二二、三一、一三等。
例:
春風/送暖;
旭日/輝途。(二二)
滕王閣/麗;
嶽麓山/雄。(三一)
行/千裏路;
讀/萬卷書。(一三)
五言聯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一二、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
例:
吟/唐詩/漢賦;
醉/皓月/梅花。(一二二)
花隨/春意/放;
福自/黨恩/來。(二二一)
撐天/淩/日月;
插地/震/山河。(二一二)
禪心/江上月;
佛性/水中天。(二三)
五千年/文化;
九萬裏/風雲。(三二)
養/浩然正氣;
極/風雲壯觀。(一四)
一輪明月/滿;
十裏杏花/紅。(四一)
六言聯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例:
一院/芝蘭/瑞氣;
萬家/楊柳/春風。(二二二)
朝陽門/芳草地;
王府井/萃華樓。(三三)
不以/卑亢處事;
還須/寬厚待人。(二四)
四季風光/養眼;
千年古卷/怡心。(四二)
七言聯有三四、四三、二五、一六、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等。例:
不要錢/原非易事;
勉求好/也是私心。(三四)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四三)
雪化/千山融黛色;
風拂/萬舸鼓長帆。(二五)
聽/戲曲這般有趣;
看/江山如此多嬌。(一六)
海南/賞/椰林漫嶺;
湖北/知/蒟岸連山。(二一四)
春為/四季/時光首;
梅是/群花/醒夢仙。(二二三)
花鮮/草綠/春光/美;
月朗/星稀/夢境/幽。二(二二一)
虎躍/龍騰/歌/世盛;
鶯飛/兔走/喜/春嬌。(二二一二)
八言聯大多由兩個四言聯組成,九言聯大多由四言聯和五言聯組成。十言聯以上的聯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節奏加以合並而成。
按照對聯音步的結合方式,在語音節奏上就出現了強拍、弱拍,若按易學思維來認定,強拍為陽,弱拍為陰。不論對聯的音步有多少種組合關係,陰陽互濟,強弱轉換一定是有規律的。破壞了陰陽互濟和強弱轉換,搞成“一順邊”,必定讀來拗口,減弱感染力。
陰陽互濟在長聯中表現尤為重要。在長聯中諸多分句句腳如何安排平仄,目前存在著諸多格,如馬蹄格、龍鳳格、魚竿格,扁擔格、粘對格等等。這些格各有說法,學界認識頗不統一,本人認為,不論何格,隻要符合陰陽交替,平仄轉換均可以認同,不符合陰陽互濟條件的,不可在學界推廣。
四、聯意的哲理美
從對聯的意理內涵看,上下聯的意理必須有關聯。關聯即是血脈,內涵仍是陰陽法則。如果把一副完整的對聯看作是一個具體的象,那麼象形為陽,象意為陰,兩者陰陽相合才能表達完整的意理。周易陰陽學說的象與意,在文人筆下,常被解為“形與神”。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言:“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又言“詩人偶章,大夫聯辭,奇偶適變,不勞經營。”這就是說,對於對偶性文字的要求,一定要顧及“形”與“神”的和諧,要強調“奇偶適變”。一副對聯上下兩句各有所重,意思不同但又有關聯,相對峙以成象,相聯係以寓理。不對峙不顯陰陽特點,無聯係難達哲理暢通。如果用同類型概念相對,難免會出現“合掌”現象,而“合掌”之所以是聯家大忌,最根本的是它破壞了對聯象意統一的辯證法。“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同性戀”是生不出“寶寶”的。例如: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的一聯:
扁擔一條,從井岡山挑到中南海,肩負軍威國運;
足痕兩道,自農戶院延伸大會堂,行孚黨望民心。
我們知道,朱德同誌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付出了一生心血,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出身舊時農民家庭,參加革命後,在黨、政、軍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在這一聯中,這些內容都要有所體現。此聯以“扁擔一條”、“足痕兩道”構成物象,引申出“肩負的重擔”和“革命的蹤跡”。上下聯緊密相關,形、意相含,陰陽補襯,很好地塑造了朱德在軍隊為總司令,黨內是副主席,政壇是人大委員長,以及他出身農民家庭的完整形象。
專門研究漢字的蕭啟宏先生在《漢字通易經》一書中用陰陽概念分析漢字時談到:每個漢字都是一個具體的象,用周易陰陽觀來看漢字可做如下分析:象為陽,理為陰,推象敲理。形為陽,音為陰,看形明理,聽音通意。形陽為象形,形陰為象意。一副好的對聯,必然是形意和諧,以形寓意。這裏需要指出,無情對之所以稱“對”而不稱“聯”,就是它僅具備句式的長短形態和詞性的對偶要求,而沒有上下句之間的意義聯合,“貌合神離”。詩鍾中的分詠作品也一樣,有人說“詩鍾的上聯如何如何,下聯如何如何”,這是理解上的錯誤,分詠體詩鍾不具備意義上的耦合,沒有“聯”的條件。
周易陰陽學說認為,宇宙萬物永遠處於無休止的運動變化之中,而所有的事物和運動都具有陰陽特征。對聯作為一種藝術文體,它的句式構成方式、字詞反映的哲理也必然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呈現陰陽特征。如何把握住既利用句式靈活的特點,又揭示深刻的聯句內容,是每位聯家須認真考慮的事情。一副對聯上下兩句相互對立又相互照應,共同表達一個統一的主題,在反映聯意上各有分工。對聯創作講究起、承、轉、合。上下聯在氣勢上也有陰陽。上聯屬起、承為陰,下聯屬轉、合為陽。一般來講,下聯總要比上聯重一些,這樣才能夠托得住上聯。如果上重下輕,陰陽失調, 則會讓人感到別扭。例如:
東風送暖;
壯誌淩雲。
此聯上下句意思不統一,各表其意,前言不搭後語,陰陽不合,像是無情對,不能稱為“聯”。再如:
看戰旗獵獵雄師挺進;
聽樂曲綿綿歌手登臨。
此聯“樂曲綿綿”對“戰旗獵獵”,“歌手登臨”對“雄師挺進”,在表達聯意時氣勢上大大減弱,形成了上下比的陰盛陽衰,有損整副聯的美感,因此不是合格作品。
劉勰在論述對仗方式時講到:“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反對更能反映充滿複雜矛盾的客觀存在,並能表現作者的辯證思維,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所以,我們把一副完整的對聯看成是一個具體的象,那麼象形為陽,象意為陰,達到陰陽平和才算是“達標”的對聯。
這裏所說的“達標”對聯,必須是象意相涵、陰陽互濟的作品,某些爭奇鬥勝追求特殊效果的奇趣聯、同音聯、同旁聯、玻璃字聯或違背陰陽法則違反聯律的對聯不在此列。
周易陰陽學是對聯理論的精髓與內涵,對聯是形象化藝術化的陰陽學。陰陽學通過對聯闡釋其理,對聯通過陰陽學構成其貌。二者之間陰陽互濟,互相包含,具有無限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