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聯理論界:經驗向左,學術向右

對聯理論界:經驗向左,學術向右

2020-07-02 22:21:37劉可亮湖湘楹聯 0條評論

當今對聯理論界積數十年之功,在傳統經驗的路子上已完成了“理論的體係化”任務。然而,人們仍然有茫然之感。許多爭鳴問題懸而未決,說明群體價值觀還未能提取“公約數”,理論指導實踐還不能圓融解釋所有問題。

其很大的原因在於:對聯理論體係,整體還是“經驗的”而非“學術的”,未抵達“對規律的揭示和把握”的層麵。

對聯理論研究是時候整體由“經驗”向“學術”過渡了。


一.“經驗”和“學術”的區別與聯係

經驗,即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獲得的對客觀現實的感性認識及其總結和概括。經驗具有粗淺、主觀、零散、待升華等特點。

學術,指係統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學術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專業性、規範性。

經驗和學術都以客觀事物為反映對象,都能用於指導實踐。

有些經驗可能是對“客觀規律的準確把握”,這種把握通常是局部的而非係統的;有些經驗則可能對“客觀規律的把握”有偏差;更有的甚至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基於經驗的理論成果,平均“偏差概率”和“偏差幅度”相比較大。

學術則建立在對研究對象全麵認識的基礎上,要求運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嚴密的推理,對本質的東西進行剖析,對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探討,往往更貼近“對規律的準確把握”。基於學術的理論成果,平均“偏差概率”和“偏差幅度”相比較小。

很多時候,“很成熟的經驗”也未必是“規律的準確揭示”,而人們卻更信任前者。可見“經驗慣性”是學術之敵,且往往深固難徙。比如,比例的黃金分割問題,人們在經驗層麵總結的是“三七開”“四六開”。現在大家已經知道,科學的揭示是0.618。


二.對聯理論成果的現狀描述和分析

走向真正的學術,是不可能越過經驗積累階段的。下文無意貶低、否定理論界前期的貢獻,也不否定少量作者和文章、著作已經學術意識很強了,幾篇碩士畢業論文更是頗為規範。

正視不足,隻為更好前行。我們要客觀而冷靜地看到,當下對聯理論界的“整體姿態”,理論成果的“整體情況”並不理想,看上去似乎“很學術”,其實還“很經驗”。

(一)列舉幾個典型案例

從經驗出發的對聯理論成果已臻於爛熟,卻漏洞百出。試看幾個典型案例。

1.對現代漢語語法的誤用

現代漢語語法出現之後,如何與對聯對接?我們就走了很大的彎路,至今沒有真正扭轉回來。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現代漢語語法比古代漢語語法更科學、更精確,在規範對仗上更有優勢,導致出現了“詞性一致”“結構一致”這樣的錯誤結論風靡30餘年的情況。

現在,已有孫則鳴先生等人論證這一結論與對偶的客觀實際嚴重不相符。

2.對“對稱性破缺”的忽視

對聯具有鮮明的“對稱性”,但並非“嚴絲合縫”的精密對仗。“對稱性破缺”普遍存在於對聯作品中。哪怕是最精致的“嚴對”並非“一三五也論”,並非“字字小類工對”,容量、氣勢等“屬性”並非“五五開”。

多少年來,理論界居然不把與對聯“對稱性”相對立的另一“基本屬性”納入考察視野。在研究對仗與平仄時,隻圍繞“對稱性的確保”來立論,而不是考察二者的對立統一關係,辯證看待。未能“全麵認識事物”而下結論,何談學術?如此理論構架焉能實現係統而科學!這正是我們不能回答好“深度破缺”作品到底合格不合格的原因所在。

3.對“馬蹄韻”的不當批評

以“仄頂仄,平頂平”為規律的馬蹄韻“句腳規則”,以及與“句中規則”配套的“對聯譜”被總結出來之後,曾引起廣泛的爭鳴,收獲了諸多批評。有人統計後發現,民國以前的長聯遵循馬蹄韻正格的隻有五句聯8.77%;六句聯9.87%;七句聯15.91%,“朱氏規則”和“李氏規則”也差不多,從而認為憑什麼說馬蹄韻是唯一的規則?卻不深入考察樣本中剩下的約70%的作品是怎麼回事。至今聯界仍然堅持著錯誤的判斷:馬蹄韻規則不具備唯一性,它隻是平仄安排方式之一種,遵之也可,不遵之也可。

其實,馬蹄韻揭示的是中宏觀視野中“對稱性的極致”,這與“處處平仄對立,字字小類工對是對稱性的極致”的結論是一個性質的。把馬蹄韻總結和揭示出來,無疑能指導實踐,且要遵守它難度不大。在具體實踐中,馬蹄韻也存在“對稱性破缺”的問題。若能全麵而辯證地看問題,就會發現“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等安排方式也是遵循馬蹄韻的,統計數據支撐的結論就大不一樣了。

“黃金分割數”在指導畫家、雕塑家、木匠的實踐時,他們在比例選擇上未必精確地用到0.618。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的現狀,馬蹄韻也如此。批評者們囿於“一點論”看問題,也就沒有考慮到這個深度。

4.對“低幾率現象”的保守和忽略

“凡是老祖宗沒有用過的,不支持;用過而例子很少的,不主張用。”類似這種“隻求傳承,不求發展”的思想是對聯理論界的主流。人們喜歡憑感覺去判斷,而不是運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看待,去論證,去選擇。

按照學術的嚴謹要求,存在“反例”結論就不能成立。哪怕是極低幾率的情況,也應該探究後再下結論,否則之前的判斷很可能是錯誤的。

比如,上下聯“詞性”和“結構”,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絕大部分是一致的”,“不一致”是低幾率情況。其實,據孫則明先生統計發現,如果嚴格按現代漢語語法來考察,“民國聯三百副”90%是不一致的。即便認為是低幾率情況,人們也不去探究規律,而僅僅是從經驗的角度總結了“哪些不同詞性可以相對”,收進《聯律通則》中。

除此之外,還有“節奏點平仄相沾”“不規則重字”“重實詞”“尾三仄”“尾三平”“孤平”等諸多“低幾率現象”,人們采取的是不支持或壓製的態度,尚未抵達科學對待的層次。

(二)當今對聯理論研究的特點

對聯於很多人是業餘愛好,對聯理論亦如此。能夠把自身的經驗和心得總結出來,本身就值得敬佩。然而,著眼於前行,我們也有必要客觀地正視實情。因為熱愛,乃有批評。

1.基於“點滴所得”

從某一個角度切入,把某方麵的心得總結出來,寫個短文,或一個講座稿,是對聯理論界新成果的主要冒出方式。

在群體價值觀未真正提取“公約數”的大背景下,這些個人的篇章,未與整體呼應形成“房間與大廈”的關係。就如同城市建設根本沒有頂層規劃,到處私搭亂蓋,你蓋一屋,我搭一棚,形成了一片亂糟糟的“棚戶區”。

2.構篇采取“集成式”

除了大部頭有必要大而全,聯界單篇論文不忌諱大量重複常識,不反感炒別人的剩飯的情形很普遍。絕大部分論文或專著以知識集成為主,不同者隻是梳辮子的方式而已。

誠然,“集成式創新”也是一種創新。但除了極少數成果,對聯理論界整體的特點是創新指數很低,“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東西鮮見。

動筆之前,先了解已經出現了什麼成果,別人都提出過什麼,我能較大程度地出什麼新,未成為基本的理論創作姿態。

3.看問題“跟著感覺走”

以科學的態度做嚴謹的思考,是對聯理論界普遍缺乏的。上述4個典型案例就是明證。

有些本來已夠嚴謹的學者,在此學術氛圍下也難免“跟著感覺走”。一位在“對偶古法研究”方麵做出突出貢獻的先生,也看到了“對稱性破缺”的重要性,並做過一段論述。然而,他認為“傳統的嚴對不包含破缺,隻有寬對等才算”。卻不考慮“嚴對”也是對立統一的結果,“對稱性”與“對稱性破缺”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麵。“一三五不論”、“同門相對即是工”都是一種“正視破缺”後的對立統一結果,肯定已經包含了“微破缺”。

類似這種“把90度的水叫成開水”的思維,屬於理論領域的很隱蔽的“經驗慣性”,存在較常見。更有一些經驗之談誇大文學藝術的模糊性,誇大“不可知論”,強調“感覺的模糊性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提出所謂“理論生則藝術死”的觀點。這都是缺乏學術精神的表現。

4.慣看“觀點悖行”

對聯理論領域相悖的觀點並行的現象很是普遍,理論界居然司空見慣,認為是正常現象,鮮有人去深入探究,去尋找背後的規律。錯誤地理解“見仁見智”並用之以搪塞的現象在日常爭鳴中也很常見。

比如,在對聯評比中,有的作品的命運在“被槍斃”與“破格成為等級獎”之間徘徊,唯獨沒有“中間態”,這正常嗎?

又如,“在不害意的前提下,對聯總是要盡量使更多的詞是小類工對”的觀點,與“對聯以工寬結合為美”的觀點,相悖而並存。

再如,“在形式層麵上,工對肯定優於寬對”與“在整體對稱感達到及格水平以後,工對和寬對是等價的”兩種明顯矛盾的觀點亦共存。

5.無視“空白領域”

一些很容易發覺的對聯理論空白,迄今鮮有人問津。

比如,在“對聯到底是否合格”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上,對聯理論界居然還沒有真正回答好!“對稱性”破壞到什麼程度還能給予“聯籍”?即“對稱的下限”“對聯的合格線”如何科學地界定,鮮有探索,遠無定論。劉太品老師的新作《“六把尺子”量對聯》於最近才初步提出“區間”概念,論及“正區、誤區”。離形成群體共識還很遠。

又如,前述“對稱性破缺”是對聯這一事物最基本的屬性,在其他藝術領域如建築、雕塑、美術、書法、篆刻等早已“擁抱對稱性破缺”的情況下,楹聯理論界除了餘德泉教授在專著中係統論述了“馬蹄韻的變格、破律,以及段合式”外,還未有人以若幹章節正規地用學術的方式論及“對稱性破缺”,及與“對稱性”的對立統一關係。

以上特點,深刻地證明了理論界整體尚未真正抵達“學術層麵”。


三.走向“學術”的對聯理論需要具備什麼

梁啟超先生曾經盛讚清代考據學者“科學的研究法”、“科學的研究精神”。他總結清人考據的一些特色:

  ◎凡立一義,必憑證據;無證據而臆度者,在所必擯。

  ◎選擇證據,以古為尚。以漢唐證據難宋明,不以宋明證據難漢唐;據漢魏可以難唐,據漢可以難魏晉,據先秦西漢可以難東漢。以經證經,可以難一切傳記。

  ◎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

  ◎最喜羅列事項之同類者,為比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則。

  ◎所見不合,則相辯詰,雖弟子駁難本師,亦所不避,受之者從不以為忤。

  ◎辯詰以本問題為範圍,詞旨務篤實溫厚。雖不肯枉自己意見,同時仍尊重別人意見。有盛氣淩轢,或支離牽涉,或影射譏笑者,認為不德。

古人尚且如此!在許多領域的理論都與嚴謹的現代學術接軌的今天,對聯理論界理應具備“科學的態度”。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思想來指導理論研究,尊重曆史,尊重客觀事實應成為基本的姿態。理應秉持“求是的精神”。擺事實,講道理,注重邏輯性和嚴密性,應成為常態。理應保持“創新的欲望”。在全麵了解相關方向的現狀後,通過比較和研究形成獨到見解,再進行科學的拓展式立論,應成為共識和習慣。

最重要的是要講求正確的方法。要掌握和嫻熟運用矛盾分析法、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邏輯推理法、跨學科研究法等方法。在互聯網+時代,更應該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的信息研究法,用於對聯理論研究。

我們尤其要拿起唯物辯證法之矛盾分析法這一有力武器,具備係統論觀念,運用對立統一思想,堅持“兩點論”“重點論”,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均衡論”,來捋清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們更要站在藝術和美學的高度,來看待對聯學的深層次構建問題。比如說,在平仄、對仗、節奏等的形式層麵,要自覺依仗和運用美學的“形式美法則”,諸如“對稱與均衡法則”“比例與尺度法則”“變化與統一法則”等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如此,方能真正歸於學術之途。

(本文選自《對偶破缺論》一書)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理論經驗學術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