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六把尺子”量對聯(五)——語言的生與熟

“六把尺子”量對聯(五)——語言的生與熟

2020-06-13 22:23:21劉太品青青導讀對聯雜誌 0條評論

昔時讀呂坤《呻吟語》,對這樣一句話印象很深刻:“艱語深辭,險句怪字,文章之妖而道之賊也,後學之殃而木之災也。”中國傳統的詩文聯語都是用來“載道”“言誌”和“緣情”的,語言隻是達意的工具,子曰:“辭達而已矣。”能做到“文從字順”也就夠了,原不必去追求“艱深險怪”。

與“艱深險怪”相對的另一端,也就是“淺易平白”,民國陳子展在《談到聯語文學》一文說:“聯語為世俗應用文字,須求雅俗共賞,與其失之雅,毋寧失之俗,所以從來不避白話方言。駢文律詩往往是文人學者的名山事業,特重創造,最忌用現成的老話熟語、舊文古句,聯語則無所不宜,隻要你能翻陳出新,化腐臭為神奇,又用得十分貼切。這是聯語和駢文律詩作法大不相同的地方。”從宏觀的角度來談對聯的語言風格,的確如上所說,要避“艱深險怪”,但不避“淺易平白”。特別是在初學對聯的階段,更要堅持這種風格導向,因為初學者往往缺乏錘煉語言的能力,如果字詞沒有推敲服帖,句式沒有揉挼妥順,自然會有“生澀”之病。

那麼,是不是對聯文體的語言就是越“淺易平白”越好呢?這肯定也不是的。首先從對聯文體得以孕育產生的那些文體來看,不論是辭賦駢文還是詩詞,都不存在“越直白越好”這樣一種傾向;其次,對聯作者入門並達到一定水平之後,自然會追求文學性更強、藝術性更高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追求更形象、更優美和更蘊藉的表達效果,這時他自然會與“直白”“淺近”保持一定的距離。



語言是對聯的血肉,直接決定了一副對聯的外在麵貌和觀感。對聯作為文學樣式的一種,一方麵要確保語言的“文從字順”,同時又要做到“務去陳言”;另一方麵既要追求語言的鮮活和新奇,但又不要落入生造和晦澀,讓人產生閱讀障礙。這樣,我們在對聯語言的“生”和“熟”之間,又找到了一把尺子,在10的一端是十分爛熟於眾口的語言,而0的一端則為生澀到難以理解的語言。這一次,我們把“正區”設在5—8之間,“太生”和“太熟”都會影響對聯的表達效果和藝術水平,都應該說是上乘對聯創作上的“誤區”。也就是說,雖然對聯創作原則上可以“不避熟語”,而且也存在著個別以“淺易平白”為特點的好聯,但是,從對聯創作的主流來看,還是要與“直白”和“淺近”拉開適當的距離。

對聯語言不宜“太熟”的原因,在於人類的審美會產生“疲勞”,使用頻率越高的詞彙,越會因為“爛熟”於眾口而被“熟視無睹”,所以“陳熟”便與“陳俗”相通,走到了“文雅”的反麵。我們先舉陳方鏞《楹聯新話》中曾國藩題山麓昭忠祠的一副聯為例:


巨石咽江聲,長鳴今古英雄恨;

崇祠彰戰績,永奠湖湘子弟魂。


短句固別有古峭之致,乃後人忽改為“鳴今古英雄遺恨”“奠湖湘子弟忠魂”,詞雖諧,而流於甜熟矣。

原作第二分句是七言律句,風格健朗,聲調沉實,改後成為“一、六”句式,聲韻上變得委頓,對偶上則把較有格力的“英雄恨、子弟魂”改成了俗不可耐的“遺恨、忠魂”,讓全聯的氣勢和意境都凋敝了許多。所以陳方鏞評論說“詞雖諧,而流於甜熟矣”,這其中微妙的差異,我們雖然處於不同於文言時代的現代語境中,但仍可明顯體味出來,這種改作真的可以算是“點金成鐵”了。



吳恭亨《對聯話》中載有何子翔題直隸省昭忠祠這樣一副聯:


在晉淝水戰,在吳赤壁攻,呂略孫韜,猶記勳名震鄉裏;

為顏平原拳,為張睢陽齒,孔仁孟義,長留浩氣壯乾坤。


二末句字麵少庸熟,然不害其佳。

此聯整體構思精巧,詞雄意壯,分合有致,但遺憾的是作者在收句時不僅沒能再度升華,反而寫出了“長留浩氣壯乾坤”這類陳熟平庸的“灌水”句子,可以說是有點浪費了前麵的構思。吳恭亨雖然給了一個很留麵子的評論,說是總體上“不害其佳”,但我們應該還是能體會到“字麵稍庸熟”對作品整體質量造成的損害。

與上聯可以相互參看的是《對聯話》中另一副俞樾的聯。趙忠節景賢以團練守湖州,抗太平軍三年,城陷,不屈死,俞曲園題其專祠聯雲:


在鄉義士,在朝忠臣,百戰艱難,至死不二;

有唐睢陽,有宋信國,千秋俎豆,得公而三。


通幅峻雄,不落甜熟。

此聯在整體構思和謀篇布局上與前一副聯極為類似,前兩句都是自對分列,後兩句都是合而總結之,但此聯造語十分凝練,雖然也出現了“千秋俎豆”這樣很熟的句子,但卻用“得公而三”這類拗峭硬朗的句子使其得到彌補,通讀之下,的確是“通幅峻雄,不落甜熟”。

當代對聯文化從一個很深的低穀複興之初,因為缺乏對傳統作品的全麵繼承,所以大部分的作者隻會從生活語境中選取最熟知的語彙來寫聯,從而形成了一代所謂“老幹體”的對聯創作,其最大的弊端也隻是語言太過陳熟而已。近些年來,對聯語言“太熟”的問題,則主要表現在征聯比賽作品的“跟風”上,一個新奇的詞彙獲獎之後馬上成為眾多作者追捧的“熱詞”,要麼紛紛用“中國夢”對“上河圖”,要麼紛紛以“豹變”對“龍騰”,更有甚者,很多原創能力不足的作者在寫征聯作品時熱衷於某些固定的“套路”,比如動輒就是“作序、題跋”“鋪宣、揮毫”“落款、鈐印”“點題、謀篇”……審看時殊覺乏味,更覺無奈,隻能全部淘汰之。但是,評委執評經驗不多的話,很容易讓這種“套路”蒙混過關。所以,在征聯獎金的功利驅動下,此類頑疾在可預見的一個時期內很難完全消除。我能做的也隻是在不同場合反複強調和提醒,希望大家都能守住“不重複別人”的底線,也能追求“不重複自己”的更高標準。



由於對聯文體本身屬性所限,對聯語言不要“太熟”的要求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基於生活實用的對聯作品注定會使用一些套話,這也是對聯文體的特點所決定的,比如一寫春聯總離不了“春風、楊柳”一類的詞藻。更有甚者,實用類對聯中還存在著許多“典型意象”,能夠讓人一眼就看出這是哪一種類的對聯,如賀壽聯裏的“大椿”“寶婺星輝”、賀新居聯中的“鶯遷”“肯堂肯構”等,雖然都比較陳熟,但是不是需要全部避開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至於如何應用,那就要看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手段了。

在與“太熟”相對的另一個極端上,就是對聯語言“太生”的誤區,這裏的“生”包括了詞彙的“生造”、語句的“生硬”、語感的“生澀”和典故的“生僻”等方麵。因為對聯文體先天具有的實用性的特點,對聯寫出來一般都是要掛出來讓人看的,而且懸掛場合也絕對不會存在“加注解”的可能,所以“生字僻典”不宜出現在對聯之中,是個不言自明的事情。在現階段的對聯創作中,以“生字僻典”來標新立異的情況還不算明顯,相比較而言,生造詞語的現象就稍為多一些,至於詞語搭配上的“生拚硬湊”和語句組合上的“生拉硬扯”,在有些對聯作者那裏可以說情況還相當嚴重。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尺子語言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