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對仗不工整?也許是你不知道的『暈輪效應』

對仗不工整?也許是你不知道的『暈輪效應』

2020-05-27 22:09:00尚佐文《楹聯概說》 0條評論

傳統詩聯在對仗方麵有很多講究,王力先生《詩詞格律》裏“揀重要的”介紹了工對、寬對、借對、流水對四個概念。所謂“借對”,指借義為對,如杜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這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或借音為對,如杜詩“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清”與“青”同音,借以對顏色字“白”。所謂流水對,指上下聯是一句話,如杜詩“即從巴峽下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些其實都是些細小的技巧。我們認為傳統詩聯在對仗方麵的講究,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一種辯證態度上。


總體上講,詩聯的對仗傾向於求工,這也是對仗區別於普通對偶修辭格的重要特征。與此同時,又反對一味求工。對仗過於求工,容易滋生兩種弊病:一是導致語意合掌、語言板滯,因為相對應的字詞如果屬於同一小類,那麼上下句的意象往往比較接近,無法通過對比形成張力、達到流走靈動的效果;二是流為纖巧淺俗的風格,從而落入“小乘”,背離高雅大氣、自然渾成的審美要求。


宋代詩論家吳可在《藏海詩話》中說:“凡詩切對求工,必氣弱。寧對不工,不可使氣弱。”葛立方《韻語陽秋》載:“近人論詩者,皆謂偶對不切則失之粗,太切則失之俗。如江西詩派所作,慮失之俗也,則往往不甚對,是亦一偏之見爾。”雖然葛氏的議論是為糾正江西詩派的偏頗而發,但“偶對不切則失之粗,太切則失之俗”的辯證觀點,確實是很有代表性的,對於詩詞楹聯的創作與鑒賞都深具影響。


受這種辯證思想的影響,曆代詩聯作品中普遍存在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一聯中有一組或幾組字對得特別工,其他地方對得不工甚至不對,整聯也會被認為佳對。借用心理學上的名詞,可稱之為“暈輪效應”(指人知覺認識的擴大,比如對某人非常突出的優點印象強烈,對其缺點就會視而不見,就像太陽的光環把太陽的表麵擴大化了)。如李商隱的名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通”與“翼”一為動詞,一為名詞,不成對仗;但是讀者不覺其不工,一方麵是由於這兩句生動鮮明的意象給人深刻印象,同時句中“身”與“心”、“有”與“無”、“雙”與“一”都是工對,這樣就掩蓋了個別字的對仗不工。


又如:“塵埃一別楊朱路,風月三年宋玉牆。”因為“一”和“三”是數目字作工對,跟在它們後麵的“別”、“年”不成對仗的缺憾就被忽略了。《漢語詩律學》以此聯為“不工的對仗”,是詩人“犧牲對仗來保存詩意”。其實這種對仗在古典詩歌中用例很多,恐怕古人是不以為病的。這在楹聯創作中尤為突出,因為聯律總體上看比詩律要寬鬆,隻需幾組工對,整副聯就能撐起來。


充當“暈輪”的都是本身對仗極工的一組或幾組字詞,包括數目字、顏色字、方位詞等。如:


1、數目字


五湖三畝宅,萬裏一歸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舞愛雙飛蝶,歌聞數裏鶯。


佛地本無邊,看排闥層層,紫塞千峰平檻立;

清泉不能濁,笑出山滾滾,黃河九曲抱城來。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竟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麵如生。


長嘯一聲,山鳴穀應;

舉頭四望,海闊天空。


2、顏色字


世事已黃發,殘生隨白鷗。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浮雲不負青春色,細雨何孤白帝城。


紫微九重,碧山萬裏;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獨坐黃昏誰是伴;

爭教紅粉不成灰。


3、方位詞


況有台上月,如聞雲外笙。


北闕馳心極,南圖尚旅遊。


蝴蝶夢中家萬裏,杜鵑枝上月三更。


雪中東郭履,堂上老萊衣。


4、其他可以構成工對的字詞


學聞金馬詔,神見玉人清。


有美扶皇運,無誰薦直言。


相交知己少,入夢好山多。


放開眼孔窮天地;

別有心腸蘊古今。


一死便成大自在;

他生須略減聰明。


崖壁千尋,此是大劈斧畫法;

漁舠一葉,如入小桃源圖中。


這種集“最工”與“不工”於一體的對仗,調節了求工上“過”與“不及”的偏頗,體現了傳統文人的審美取向。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尚佐文《楹聯概說》,經作者授權發布,標題為公眾號編輯所加。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對仗暈輪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