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寫給聖源寺的五副對聯

寫給聖源寺的五副對聯

2020-05-14 23:11:44楊勝祥竟言清語 0條評論

答應竟清法師為聖源寺撰聯,已經是去年初冬的事情了。寒來暑往,已是初夏,沒成想竟拖延了半年之久。拖延怠慢,總是慚愧的事。不敢以不敏辭,謹撰為聯語五副,以質於賢達。

大理是“佛教之齊魯”、南方絲路上的六朝古都、旅行者的天堂、漂泊者的烏托邦。想要了解大理的過去,不能跳過的書籍是《白國因由》。想要了解大理的文化,不能忽略的碑刻是《山花碑》。想要了解大理的信仰,則不能繞開觀音。而這三者,都與點蒼山五台峰下的一座古寺緊密關聯,這便是聖源寺。

聖源寺,一名聖元寺,坐落在大理喜洲慶洞莊。其旁是白族本主廟中的“朝廷”——“神都”,又叫建國神宮。建國與聖源並列,很容易讓人想起南詔時的“建國聖源阿嵯耶觀音”。據現藏日本京都有鄰館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記載,中興皇帝因“未知何聖為始”,想要“遍求聖化”,“詰問聖原”,於是大臣們依照史料和見聞,描畫“聖教初入邦國之原”,敘述了觀音七化的故事。因聖(佛)教為阿嵯耶觀音傳入,且阿嵯耶觀音幫助建立南詔國,故號之曰“建國聖源”。

在《白國因由》裏,“觀音七化”的故事演化為“觀音十八化”。《白國因由》是聖源寺住持寂裕從白語《白古通記》選譯為漢文的,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刊刻行世。《白國因由》在描繪觀音十八化的過程中,敘述了南詔、大理等朝建國之因由。據《白國因由》所說,阿育王封仲子驃信苴於白國大理。到了隋末唐初,驃信苴的後世已經衰弱,大理被羅刹占據,人民苦不堪言。觀音菩薩便化作梵僧,在聖源寺前化現說法。接著降伏羅刹,授記細奴羅建立南詔國。離別時曾“自雕我像”於聖源寺。南詔滅亡以後,觀音又幫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國。當年讀罷《白國因由》,曾作詩一首,頷聯可抽出作第一副對聯,寫給《白國因由》:


老僧廣譯民家語,

大士重宣梵唄音。


《山花碑》則是聖源寺的另一重器。此碑刻石於明景泰元年,原立聖源寺觀音閣,現存大理市博物館。作者楊黼,號桂樓,事跡見《明史·隱逸傳》。楊黼出生於貴族世家,祖上“世世顯榮”。洪武十五年,明軍攻入大理,大理政權徹底覆滅。社會結構發生改變,楊黼家境也跟著淪落。然而他安貧樂道,終身隱逸。他的家族是聖源寺的大檀越,在唐時與姻親張明景樂創立了聖源寺的西山蘭若,子孫不斷進行修葺。

《山花碑》的碑文是一首用漢字記白語書寫而成的山花體詞,五百多年來引發了無數人對妙香國自然風光和人文風化的遐思,是一首十分耐人尋味,需要細細品讀的名篇。《山花碑》分二十闋。第一到八闋歌頌蒼洱之間的自然風光。第九到十七闋展現妙香佛國獨具特色的人文風化,爵祿與修行並不衝突,出世與入世不相矛盾。第十八到二十闋則主要表達作者的豁達情懷。前文所構築的和諧美麗的蒼洱之境,獨樹一幟的佛國天堂,頃刻間“漂散成地獄”,從中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對舊王朝的眷戀和對明初社會變遷的浩歎。特別是第十八闋,在前文的強烈對比之下,字字含淚,句句痛心。不過作者並沒有過多的執著在這樣的消極情緒之中,他以超然的態度說明萬物皆是假相,暗含著不必執著於外物,要學會放下以獲得心靈解脫的道理,從而使全詞的主旨上升到“空”的境界。他在最後說知音難覓,“楊黼我★(左舌右拿)空對空,寄天涯地角”。

至此當有第二副對聯,為《山花碑》而寫,所謂(“國”和下文“白”皆為入聲字):


空對山河懷故國,

忍將心事寄天涯。

凡事有因有果,《涅槃經》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前世之業因,佛教稱為前業。白國因由之事,莫不由前業而定。比如,觀音之所以會來大理建國,據《白國因由》所說,是因為“釋迦如來為法勇菩薩時,觀音為常提菩薩時,在此地修行。常提菩薩求法殷勤,法勇菩薩將無上菩提心宗在此盡傳。”以至寂裕譯刻《白國因由》,想也是有前業的。楊黼應是明白這道理的。故能豁達地理解舊王朝的覆滅和新社會的變遷。他在《山花碑》中感慨知音難覓,但也“煴煊茶水㱔呼★(左口右著),直指心宗㱔付囑”,以“菩提達磨做知音,迦葉做師主”。達磨付囑的心宗,應是“青青竹葉,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吧。想來聖源寺旁山花爛漫,也曾做過楊黼的知音。正是:


法勇傳心,白國因由前業定;

達磨付囑,山花意趣幾人知。

傳說當年觀音降伏羅刹,開化大理,是通過訂盟的方式。化作梵僧的觀音與羅刹訂盟,向羅刹求“我的袈裟一鋪,我的犬跳四步”之地。後來“袈裟一鋪,覆滿蒼洱之境;白犬四跳,占盡兩關之地”,由此取得羅刹的國土。曆史不詳的年代最容易產生傳說。無獨有偶,雲南之為中原王朝認識,也有一個“彩雲南現”的美好故事。所謂“漢武帝元狩間,彩雲見於白崖”,派遣使者追尋彩雲的蹤跡,設置雲南縣。傳說畢竟是傳說,但後來南詔、大理國的曆史卻是真實,《山花碑》裏描繪的妙香國的世界也是真實,南詔、大理政權的覆滅也是真實。沒有不落的太陽,沒有永恒的王朝。大觀樓長聯吟詠雲南曆史,謂:“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便是如實的描述。無常,是紅塵的常態。正是:


聖教西來,白犬紫衣開大理;

彩雲南現,珠簾暮雨是紅塵。

諸行無常,聖源寺自也不能免。康熙三十八年楊道亨所撰的《重建聖元寺並常住碑記》記述聖源寺的曆史頗為詳細。《碑記》稱聖源寺創建於隋朝末年,早於崇聖、感通諸寺,當時的規模,“殿閣庵堂數十所,接連西山”,又說觀音化現之後,“蒙氏從而修建之”。“宋真宗年間,段氏重修。炎宗壬子年,寺毀。越十日,平國公高順貞複建”。南詔、大理國時期,聖源寺受到掌握政權的蒙氏、段氏、高氏的修葺,由此可見聖源寺曾經輝煌的地位,有學者甚至稱當時的聖源寺“承載邊疆國家的命運”。此後元代大理總管時期,楊黼的先人楊智等曾重修,明代楊黼、李元陽曾進行修補。諸多修葺反映出聖源寺在歲月的車輪中經曆的許多無常。明末,因為水患,聖源寺隻剩下“前殿後塔”。之後,幾代僧人對寺宇進行修葺,所謂“今年聚釘灰,明年備瓦木”,可見修葺過程是十分艱難的。到康熙間立碑之時,大體奠定了今日聖源寺的麵貌,寺院朝向也由原來的坐北朝南改為坐西朝東。同時設立祠堂,紀念重修聖源寺的諸位禪師。然而,到了同治年間,聖源寺又遭一次無常劫火。杜文秀的回民起義軍在敗走時將寺院焚毀,“千百年古跡竟成焦土”,隻餘觀音閣幸免於難。光緒間方“捐資”“修建如故”。千年來曆經劫火而能維持至今,用寂裕的話說,恐怕也是“菩薩累劫救護”,“菩薩顯應”了。

我們細數聖源寺古跡的前世今生。正殿格子門上以“觀音十八化”為題材的浮雕已不存世,但因聲名在外,近年修複的崇聖寺的殿宇上也有仿製。《白國因由》謂觀音伏羅刹後,離別時曾“自雕我像”,即聖源寺“美髯古貌之像”。今日聖源寺雖已不存此木雕像,但仍供奉美髯古貌的男相觀音塑像,俗稱“觀音老爹”。聖源寺保存的《白國因由》雕版已不存世,《山花碑》也已移往他處,但《白國因由》一書和《山花碑》卻早已衝破時空限製,享譽海內外。聖源寺的人與物都在不斷經曆劫火,或許會寂滅,但這些人與物已不僅僅是人與物,它們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共同撐起聖源寺的精神。因為這種精神,這座五台峰下的千年古刹,足以不被泯滅於世,吸引著四海名流的參訪。比如,民國年間羅常培到訪聖源寺,就是因為“在昆明看到《白國因由》和《蒼洱碑》(即《山花碑》),已經久仰聖源寺的大名”。

竟清法師去年五月起駐錫聖源,見“見寶殿所在之基,空茁三尺之草,供養聖容之地,徒飄蕩蕩之雲”,發願重興道場。聞已恢複山門,如今正對正殿進行維修。當此盛明之時,有此誌道之士,聖源之弘揚彰顯,可指日而待之。此時合有第五副對聯:


古刹劫火曾經,此方大士救扶,修葺爭言蒙段事;

蓮台妙香遠散,四海名流參訪,弘彰還看盛明時。 

庚子清和月立夏日邑人楊勝祥草於龍湖之上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聖源寺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