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是對聯創作上使用較多的一種手法與辭格。一般對聯修辭方法都會講到它。本文欲就對聯中反複的語文學依據、特點、分類、功能等方麵做一些論證和分析,後有較多舉例,以期對喜歡對聯的朋友有所助益。
反複,在古代詩文中早就得到應用。《詩經》第一篇《國風·周南·關雎》使用了反複手法,開頭“關關”二字即為疊字,隨後,“窈窕淑女”四次複用,“參差荇菜”三次複用,“左右~之”三次複用,“寤寐”二次複用,“求之”二次複用,“之”字八次複用,這樣算來,20個字的四言短詩,隻有兩個句子不涉及反複,可稱為典型的“反複之詩”。至於散文,早在《尚書》裏疊字複字就已多見,先秦散文盡皆如此。及至唐詩,其中對仗聯反複更為多見,後來的詩詞曲賦亦為習見,使得反複成為常見的詩文修辭方法之一。
現代漢語語法、修辭都講反複。如有人認為,語法叫複字格,修辭叫反複,複字。今人唐鉞《修辭格》第五章:“古人文中有時將同一字重複用在句中的,這種語法可以叫做複字格。”
反複的定義較為明確,試舉一例。“故意使用同一個詞語或句子等語言單位兩次以上,以強調、突出相關內容,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感染力,這種辭格叫反複。”進一步說明:“從形式上看,反複是故意違反簡潔性原則,對同一個語言單位的重複使用,被重複的單位常見的是詞、句子,也有段落;從內容上看,是對同一語義的強化表達,以宣泄特定的感情、思想。”(邵敬敏主編《現代漢語通論》)根據反複構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連續反複,對同一個單位進行不間斷的反複使用;間隔反複,讓某些詞或句子有間隔的反複使用。楊劍橋在《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這樣定義“反複”:“修辭格之一。使同一詞語、句子或段落反複出現,以表達強烈的感情。”
和反複及複字有關聯的介紹幾種。複疊,修辭格之一。把同一詞語重複使用在同一語句中,以增強語法的變化和聲音的優美。可分為“複辭”和“疊字”兩種。修辭學講到複辭,指重複的詞語中間有其他詞語間隔,或雖無間隔而意義有別。疊字,指重複使用的單音節詞中間沒有間隔,意義也沒有區別。語法中講到重疊,也叫“疊詞”,是漢語詞語構成形式特點之一,指詞的重疊,詞重疊以後,不構成新詞,但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區分幾種情況:名詞和量詞重疊以後,表示逐指;動詞的重疊表示動作的反複;形容詞的重疊表示事物性質和狀態的加強和加深。詞彙學講重言,也叫“重文”、“重字”、“重語”、“疊字”、“疊詞”,指由兩個相同的詞素合成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由上述名詞可見,它們略有分別,大體意思相同,隻是各從不同學科或門類角度做劃分標準來定義的,也有古今叫法異同的分別。同一個字詞,形同但名不同,可分別冠以複、疊、重。在此文中,統稱“反複”,其下分稱複字、疊詞等,盡量使用對聯修辭中常用名稱。
了解一下“辭格”的定義。邵敬敏在《現代漢語通論》“語用效果與辭格”一節中給辭格的定義:在言語行為中,對語言規則或語言運用規則進行有效偏離形成的具有特定表達價值的固定模式。還介紹了兩種類型。有的辭格是在詞、句組合以及語義表達上故意偏離一般語言規則構造,其目的是強調語義內容的超常表達。這類辭格沒有特別明顯的辭麵識別標誌。例如比喻、移就、誇張等。有的辭格則主要是在語義表達的具體形式上刻意求美而故意偏離一般語用原則構造,其目的是在不違反一般詞、句組合等語言規則的前提下達到強調超常形式表達的效果。這類辭格在結構形式上有明顯的識別標誌。如對偶、排比、頂針、回環等就屬這樣的辭格。反複屬於後一種。楊劍橋著《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在“修辭學”分類部分給出的“辭格”定義:辭格是“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結構的修辭方式”。
反複作為一種辭格,自有其特定的產生途徑、表現形式、修辭價值。
反複的三個特征。形式上,具有外在形式表現出來的標誌性特點:字詞重複;功能上,經過長期語言實踐,具有明顯的表達價值和獨特的修辭意義以及審美價值,以運用反複的對聯作品為例,反複的作用表現在突出、強調某項語義,強化語句韻律,增強作品形式的對稱美和內容的連貫美;語言上,有人說,語言特征是確定辭格的落腳點,也是判斷辭格的最終形式依據,反複之於對聯,它綜合運用了詞語形體、文字結構、詞語意義、語法結構關係諸要素。
說到底,反複根基於漢語語法,始發於漢字的音、形、義等諸特點,得益於漢語結構。雙音節化是漢語的顯著語音特征,決定了漢語中最小、最基本的音步為雙音節音步,進而決定了詞語結構節拍節奏,同時給有序的組合複字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重疊成為詞語語素組合方式,成為漢語詞語構成形式特點之一。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例舉分析“重遝”詞語,認為疊字是一種以少總多,使得情貌無遺的描述方法,很難用別的詞來替代的。現代漢語語法詞法結構裏講到重迭式,句法結構裏講到重複式。反複形成節奏,節奏感產生勻稱感和韻律感。節奏源於周期性出現的語音成分都是音色成分,它除了音節的多少、音調的高低因素之外,反複詞語也作為相同的語音成分跨越一定時間間隔而相互呼應,增添勻稱感和韻律感。反複的運用會對漢語的句子格式產生影響,一般來說,有助於調節句子內部構造的繁密程度,和句子之間的關係,例如結構簡單句和緊湊句。語法書上介紹說: 一群句子,如果受到了某種結構關係的嚴密控製,或者彼此之間的結構方式相同或相近,從而給人一種關係緊密的感覺,這樣的一群句子就是緊湊句;相反就是鬆緩句。使用複字辭格的緊湊句和簡單句的修辭效果較明顯,顯示出語言的表達力度,增強閱讀注意力和吸引力,感受到句子有氣勢,連貫通暢,節奏強烈整齊,給人以一脈貫通的感覺。
對聯用到反複,一般是是從修辭方麵考慮的。修辭是實用的。現在興起的語言學的一個分支——語用學,研究範圍也達到修辭理論,它的實質是研究語言形式特定語用效果。修辭其特點是進行突破常規的詞語組合或一般的句子構造,或者進行超常搭配,或者運用有特殊形式標誌的結構。反複就是修辭的一個產物,一個品類。和反複有相同點的辭格還有對偶、排比、頂真、回環等。它們的修辭原理,都是“在詞語或句子的語言形式上故意偏離一般語用原則的構造,從而激發受話人的心理機製,以達到特定的語用效果。”反複等類似辭格“故意偏離的一般語用原則的構造”是“結構簡潔”。但它們因為“擁有特殊形式標誌”反倒顯得“簡潔”了,這就是奇妙的修辭辯證法。反複的修辭效果,在於所用的詞語往往在表達時帶有關鍵性質的,是需要予以強調和突出的。
為了與反複作對比,把另外四種辭格定義列出來:
對偶,也叫“麗辭”,把字數相近、句式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語言片段並列對稱的編排在一起。有人說,對仗則是詩歌、韻文中的對偶。
排比,用三個以上字數大體相等、結構相似、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小句,表達相關意義,以獲得形式整齊、增強語言氣勢等表達效果。分平排、遞排。
頂真,也稱頂針、連珠。用前一個句子的結尾作後一個句子的開頭,是相鄰的兩個句子頭尾蟬聯,以取得環環相扣、表意緊湊的效果。分詞語頂針、句子頂針。
回環,也可以稱為“回文”。將一個短語或句子顛倒其順序再次組合,構成兩個在形式上具有回環往複效果,在內容上表達具有內在依存關聯的結構體。
能夠把修辭學與新興的漢語語用學、漢語節律學知識,結合起來開展反複等辭格研究大有裨益。反複是為了強調某個意思或突出某種情感而重複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所要表達的側重點在於重複的詞語或句子上。運用在詩文中,強調、增強語氣或語勢,起到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增強表達感染力的作用。同時,反複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節奏感和語言美。反複具有“同詞相應”和“同義相輔”手法的效果。同詞相應:重複出現,前後呼應,緊相配合,增強表達效果;同義相輔:同義詞(也包括一些近義詞)互相照應,互相配合,同樣增強表達效果。對聯的語音美學功能,即音樂美需要兩種要素:對聯的勻稱感,它要求重複,由於相同的語音成分重複出現彼此呼應而造成;對聯音韻的和諧感,它要求變化,由於不同的語音成分相互對比映襯而造成。反複等一類辭格都很好地助力於這種語音美學功能。有學者認為,事實上什麼樣的音節組合能成為節奏單位,不取決於音節本身,而是決定於音節組合的相互關係。他還舉例說明,孤立的一個五音節組合“功蓋三分國”,出現在一般的話語中固然顯得很突兀,毫無節奏感可言,可是出現在五言絕句中,與“名成八陣圖”相呼應,節奏感就顯示出來了。他給出結論:“其它音節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有意識地製造語言的節奏感。辭格中的對偶、排比就是這樣造成的。”對聯也正是如此道理。
根據思考與歸納,我把反複的功用從不同角度做了歸納和總結,開列如下。這部分內容將對讀者閱讀下麵反複聯例會有所幫助。
(1) 反複組詞組句法
穿(串):三重以上,詞語或短語或小句間隔反複,形成串鏈。
連(綿):複字規則、等距間隔,至少三次反複。近於“穿”。有人稱“連綿法”。
連(疊):一字接續多疊,無間隔,形如長龍。
引(領):一字或一詞,多重分領短句,一般構成自對。
疊(字):同字無間隔重複,以二、三、四字組詞,以兩字居多。
銜(字):形如疊字,但不組詞,例“長沙沙水”中“沙沙”。
回(環):複字或詞循環往複,首尾回環。語出《關尹子·四符》:“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環不已。”
回(文):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回環。回文聯,上下聯正讀和倒讀皆可。組(合):三言小句,以三字分別排列組合,取三個以上部分組成,或全部組成一個大句。
全(同)一個全同形字,多音字,同音、異音、異義組合。
(2)反複作用
結(構):有序有規律的複字複詞,把散句整合起來,在對聯裏有組合、拈連、構章作用。
簡(化):一字一詞複用,少用詞語,精煉句式,精簡句子。
覆(蓋):一詞接連複用,不計平仄交替。形式如“AB,AB”,或“ABAB”,有人稱“覆蓋句式”。
搭(配):把一組詞語通過複字搭配,組合成句,起連綴、規整、整飭作用。
調(聲):調整聲調,使格式違規變為合法。例上下聯同位同字,不計平仄失替失對。
轉(換):利用變換複字複詞轉換句式,轉換聯意。
轉(類):利用多音不同義的字作聯。
多(用):反複的連用、兼用、套用。
(3)與它類辭格協用
對(仗):能和各種對仗形式配用,尤以在自對中運用為長。
連綿對:楊劍橋《實用古漢語知識寶典》介紹:對仗之一。兩個字連綿不斷而成的對仗。如“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乃清。聽禪禪響急,思卿卿別情”中的“山山”、“水水”、“蟬蟬”、“卿卿”。形式上與疊字銜字類同
排比:排比常以複字為標誌。
列錦:含有複字的列錦。
交股:也有稱“絞股”,同“磋對”。上下聯詞語異位交錯對仗。複字交股,一般交股的特殊類型。
倒序:把前一個詞語拆開再組合使用。
集引:集含有複字的詩文句子成聯,引用(含化用、仿寫)他人詩文語句。
虛字:虛字複字在聯中常起簡約文字、精粹句子作用,和集句配合尤見其效。同字上下聯複用尤多見。
(4)突出語言作用
突(出):刻意重點強調某些字、詞、句。
巧(妙):突出構趣之字、詞、句,巧妙用字。
勻(稱):化散為整,集字為句,凝結成聯,隔而無隙。
活(泛):位置不限,節奏點、非節奏點皆可。解冗長,散沉悶,便讀助記。
韻(致):同字反複,使句間有序帶韻味,形成韻律感。
(5)更好表現聯作意境及內容
趣:複字技巧出諧趣。
味:增加旨趣。
意:有助於顯示意思、意味。
理:連綴中明確道理。
情:加強情感抒發。
美:有助於使漢字的音、形、義相結合凝成藝術美。
應該說,反複屬於在“簡明,連貫,得體”消極修辭要求基礎之上的積極修辭,具有“具體的、體驗的”特點,具有“意趣的連貫”及活潑、形象等特征。經查對,反複及其範圍裏的辭格盡皆包括在積極修辭中:反複,迭音,疊字複疊,頂真(又名聯珠),複迭錯綜,互文,回環,回 文,重言,重疊,複踏等。反複因此深受歡迎,得到廣泛應用。但在日常對聯創作活動中,也常見一些使用不當的情況,需要加以注意之處,比如:(1)拗口,有的同音字、近音字音節頻繁、緊密反複,形成繞口令般聯語;有的選用詞語適當,造成蹩腳;(2)過於繁瑣,反複的手法多用出現問題,聯作邏輯關係混亂;(3)疏密失當,有的複字間隔過遠;(4)疏漏,不規則重字。
【作者簡介】 王國仲, 1955年生於拜泉縣。網名何分伯仲。退休於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曾任黨委書記。高級政工師。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黑龍江省楹聯家協會副秘書長、大慶市楹聯家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石油作家協會會員、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散文集《落葉》、《柳笛集》、《飄逝的日子》,詩聯集《長歌與短吟》,評論集《王國仲評論集》,參編楹聯集《大慶楹聯作品二集》、《大慶楹聯十二家》、《古驛新聯》、《聯花灼灼映征程》等,執行主編大慶楹聯家協會會刊《鐵人楹聯》。聯作被《對聯·民間對聯故事》、《中國楹聯報》、《黑龍江聯壇》、《中國對聯作品集》、《黑龍江當代楹聯作品集》等書刊選用。多次在中楹會論壇發表論文並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