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名家楹聯識石事(二)

名家楹聯識石事(二)

2020-04-11 23:06:12俞瑩彙石融通 0條評論

134×32.5cm×2,北京匡時2018年秋拍會流拍


何紹基是晚清詩人、書法家,出身於書香門第,曾任翰林院編修、四川學政等職。博涉群書,生徒眾多。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晚年行書多參篆意。

這副楹聯,是集南宋詩人陸遊七律詩《幽思》中的頷聯,原詩句是“臨窗靜試下岩硯,欹枕臥看靈壁山。”研同硯,臥看改作醉看,靈璧宋代常作靈壁。下岩硯,是指端硯的一種名坑,因為位於山底水洞(大西洞與水歸洞)之中,又稱水岩、水坑、老坑,岩石長年受水的淨化浸漬,石質溫潤幼滑,質地最好,石品最豐,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的特點,歐陽修評說“端溪(硯)以水岩為上品”。上聯的意思,就是詩人在試用最好的端硯。其實,陸遊雖然對於文房器具頗為留意,但收藏並不宏富。他在《予素不工書,故硯筆墨皆取具而已,作詩自嘲》提到:“偶窺文房譜,雖慕無由獲。筆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硯得石即已,殆可供搗帛。”雲雲。這方下岩研,應該算是詩人難得的寶物,可能就是新近得到的,所以用了“試”字。

下聯提到的靈璧山,即指山形靈璧石。這在南宋時期已經頗為流行收藏,如趙希鵠《洞天清錄》“怪石辨”中,就提到了靈璧石、英石、道石、融石等數個石種,“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聳秀嶔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亦奇物也。”不過,趙希鵠在介紹靈璧石時,卻說“然不起峰,亦無岩岫。”詩人筆下的這方靈璧山,也算是難得的奇石了,難怪他要欹枕臥遊、青眼相見了。

律詩中的頷聯(第三、四句)和頸聯(第五、六句),必須對仗,這也成為天然的對聯。陸遊的七律詩作,是其近萬首詩中最多、最好的,用語工巧、對仗工整,時出佳句,最有名的莫過於《遊山西村》中的頷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賞石界最津津樂道的佳句,還是陸遊《閑居自述》中的頷聯:“花如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確實是一副難得的賞石佳聯。


02

金農

手弄石上月;口吟滄浪辭

110.5×30cm×2,中國嘉德2012年春拍會成交價120萬元


金農是清代書畫家,位居“揚州八怪”之首。天姿聰穎,布衣終身。博學多才,嗜奇好古,精篆刻,工鑒賞,善畫,尤精墨梅。擅長行書和隸書,尤以獨家的“漆書”聞名,起筆方正,如扁刷刷漆而成。

此聯一說係金農為太倉南園鶴梅仙館井亭題聯。南園為明代萬曆朝首輔王錫爵所建,原為賞梅觀菊之處,井亭青石井欄傳為元代武陵橋滄江風月樓舊物。清初,南園歸王錫爵之孫王時敏所有,後漸次荒蕪。金農書寫過多幅相同內容的楹聯,此件拍品曾經著錄於1914年神州國光社《風雨樓所藏楹聯》,多次上拍,堪稱其漆書對聯之代表作之一。對聯所書內容,其實說的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賞石故事。

上聯所說的石上月,是指一方帶有月亮圖紋的虢石屏,在北宋文人士大夫圈中曾引發巨大反響。這是歐陽修在滁州太守任內友人虢州刺史張景山贈送的,“中有月形,石色紫而月白,月中有樹森森然,其文黑而枝葉老勁,雖世之工畫者不能為,蓋奇物也。”虢石產地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盧氏兩地,此地古稱虢國,因而得名。虢石至今尚有產出,大多剖岩而得,用來製硯,也偶見有水衝石。歐陽修非常喜愛這塊石頭,不僅為之作《紫石屏歌》(又稱《月石硯屏歌寄子美》)及序,而且請人為其畫圖,寄贈好友詩人蘇舜欽索詩唱和。蘇舜欽作有《永叔石月屏圖》,詩中稱:“胡為虢山石,留此皎月痕常存。桂樹散疏陰,有若圖畫成。永叔(歐陽修字永叔)得之不能曉,作歌使我窮其原。……此乃西山石,久為月照著。歲久光不滅,遂有團團月。”雲雲。

和蘇舜欽合稱“梅蘇”的詩人梅堯臣,曾經在揚州目睹過歐陽修的這方石屏,賦詩《詠歐陽永叔文石硯屏二首》,道出了此石屏的形製和作用,這塊硯屏方徑約一尺有餘,被加工成屏,置於硯旁遮塵擋風。這可以說是有史記載的著名文人士大夫的第一塊硯屏。後來,蘇東坡在潁州拜謁頤養天年的老師歐陽修,寫了一首《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詩作:“何人遺公石屏風,上有水墨希微蹤。不畫長林與巨植,獨畫峨嵋山西雪嶺上萬歲不老之孤鬆。崖崩澗絕可望不可到,孤煙落日相溟蒙。含風偃蹇得真態,刻畫始信天有工。……”

下聯所說的滄浪辭,也與歐陽修和蘇舜欽有關,也是記錄了兩位詩人的友情。此前,蘇舜欽在蘇州築滄浪亭,寄詩歐陽修,歐陽修作有《滄浪亭》一詩唱和:“子美(蘇舜欽字子美)寄我滄浪吟,邀我共作滄浪篇。滄浪有景不可到,使我東望心悠然。……清光不辨水與月,但見空碧涵漪漣。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隻賣四萬錢。”雲雲。歐陽修還寫有《水調歌頭·和蘇子美滄浪亭詞》:“萬頃太湖上,朝暮浸寒光。吳王去後、台榭千古鎖悲涼。誰信蓬山仙子,天與經綸才器,等閑厭名韁。斂翼下霄漢,雅意在滄浪。晚秋裏,煙寂靜,雨微涼。危亭好景、佳樹修竹繞回塘。不用移舟酌酒,自有青山綠水,掩映似瀟湘。莫問平生意,別有好思量。”

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蘇布政使梁章钜重修滄浪亭,他也是楹聯創作高手,著有《楹聯叢話》。他集歐陽修、蘇舜欽詩句成對聯刻於滄浪亭石柱上,上聯用的就是歐陽修《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隻賣四萬錢”中的上句,下聯則取自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的下句,所謂“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兩者珠聯璧合,情景交融,堪稱集句聯中的佳對,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03

劉春霖

欲向蟠溪問薑叟;閑說滁山憶醉翁

127×28cm×2,中國嘉德2009年嘉德四季第十八期拍賣會成交價31360元


劉春霖為清代末代狀元(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曾授翰林院修撰、福建提學使、北洋師範學校監督等職,民國時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博學多才,興趣廣泛。富藏書,善書法,尤以小楷為著。筆力清秀剛勁,為“館閣體”的代表人物。

上下聯都是由地名帶出了名人故事,其實也與石事有關。上聯中的蟠溪,應為磻溪的筆誤(或者是一種假借)。兩者均為古地名,蟠溪因溪灣曲如龍蟠得名,故地在今江蘇如皋城東湯家灣附近,漢代這裏是規模很大的蟠溪鹽場。磻溪一名璜河,位於陝西寶雞市東南天王鎮,源出南山茲穀,北流入渭水。相傳是薑太公釣魚的地方,今存有釣魚台。在古詩詞中,磻溪也代指薑太公。上聯提到的薑叟,即指薑子牙,也稱薑尚,其先祖在舜、禹時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薑子牙晚年隱居於此,72歲時在此垂釣時遇見出外狩獵的姬昌(即後來周朝奠基者周文王),成為輔佐,成就大業。此地尚存釣魚台,相傳即是當年薑子牙垂釣之處,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說是薑太公跪在上麵釣魚的痕跡,又稱磻石、磻溪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床中有一塊巨石橫臥,上麵刻有“孕璜遺璞”四字,為清代寶雞知縣徐文博所書。

磻溪石因人成名,因文傳名。北朝·周文學家庾信寫有《文王見呂尚讚》,其中寫到:“言歸養老,垂釣西川。岸止磻石,溪惟小船。”蘇東坡當年曾經遊曆此地,作有《磻溪石》詩,所謂“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嚐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雙骭。一朝嬰世故,辛苦平多難。亦欲就安眠,旅人譏客懶。”其弟蘇轍也有同名詩作:“呂公年已莫,擇主渭河邊。跪餌留雙膝,臨溪不計年。神專能陷石,心大豈營鱣。不到磻溪上,安知自守堅。”

何紹基“岸止磻石;溪惟小船”,88×30cm×2


中國嘉德2013年嘉德四季第三十四期拍賣會流拍

下聯中的滁山,即指滁州琅琊山,醉翁自然就是指歐陽修了,當年他被貶任滁州太守,作有千古絕唱《醉翁亭記》,膾炙人口,餘音繞梁。歐陽修慶曆五年(1045年)十月到任滁州知州,時年隻有39歲。那年恰逢喪女之痛,歐陽修悲慟不已,乃至“淚多血已竭,毛膚冷無光。自然須與鬢,未老先蒼蒼。”(《白發喪女師作》),這就是《醉翁亭記》中所提到的“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有意思的是,歐陽修對於賞石之好,也是在滁州勃發的,上述的虢石屏就是一例。虢石屏雖然今已不存,但菱溪石尚存天壤,這也是歐陽修僅存的賞石遺存,去年9月被中國觀賞石協會命名為“賞石藝術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示範遺存”,也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古代賞石。這方奇石,是歐陽修任滁州知州第二年走訪滁州東門外的菱溪時候發現的,原為唐昭宗時吳王楊荇的部將滁州刺史劉金的宅院之物,歐陽修視為寶物,認為應當讓百姓都來觀賞,特用牛車把石頭運到城西大豐山下新築的豐樂亭安置,“以為滁人歲時嬉遊之好”(歐陽修《菱溪石記》)。歐陽修為此還作有《菱溪石記》一文和《菱溪大石》一詩。詩人梅堯臣、蘇舜欽以及米芾,都作有詠作菱溪石的詩作。

劉春霖貴為狀元,學識淵博,有關磻溪石和菱溪石的詩文故事想必知曉,此聯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有關石事,卻不由得讓人引發聯想。

·END·



本文作者,《彙石融通》特約作者——俞瑩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識石名家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