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名家楹聯識石事(一)

名家楹聯識石事(一)

2020-04-05 22:10:40俞瑩彙石融通 0條評論

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楹聯是一種常見的書法形式,有的拍賣公司還推出有法書楹聯專場。其中,也不乏有關賞石故實的內容,可惜大都未見有內容注解。筆者選取一些知名拍賣公司上拍的相關名家書法楹聯,在欣賞楹聯書法藝術的同時,並發掘其所蘊含的賞石故實。當然,所謂“詩無達詁”,僅是一家之言。


鄭板橋

尾桐最古;袖石亦奇


(15×68.5cm×2,上海中天2005年春拍會成交價66000元)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這副對聯作於戊寅年,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時年65歲。鄭板橋書法別具一格,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有時以畫法作書,其布局有“亂石鋪街”之譽。這幅對聯亦隸亦草,天馬行空,內容可能是他自創的聯語,上下兩聯,其實引出了兩則典故。

上聯所謂的尾桐,應是指焦尾琴,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相傳此琴係東漢名士蔡邕所創製,其名稱由來《後漢書·蔡邕傳》有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故有稱美琴為焦桐、焦尾、焦琴,也用來比喻曆盡磨難的良才、未被賞識的寶器等。梧桐木用來製琴,向來被視為不二之選,相傳上古伏羲氏造琴選用梧桐木。尾桐在這裏既可以指焦尾桐,也可以代指古琴。琴的創始人,一說為伏羲氏,一說為神農氏,稱得上是最古老的一種樂器。

下聯所謂的袖石,是指宋代“石顛”米芾所玩的奇石。如晚明諸多筆記記載米芾在漣水軍(今屬淮陰市)任上“好石廢事”的故事,其中就有袖石之說。宋代士人的衣袍沒有口袋,袖管比較寬大,又能折沿,可以放一些小東西,包括小石頭。有一次,按察使楊傑前往視察,正色對米芾說:“朝庭以千裏郡邑付你,哪能終日弄石,不省錄郡事。”米芾從左袖取出一石,嵌空玲瓏,峰巒洞穴皆秀,石質清潤,對楊說:“如此石,安得不愛!”楊傑不動聲色。米芾將石藏入袖中,又出一石,疊嶂層巒,奇巧又勝,又納入袖中。如此再三,最後米芾出示鬼斧神工精巧奇美之石,對楊傑說:“如此之石,安得不愛?”楊傑早已動心,對米芾說:“非得公愛,我亦愛也。”奪石而去。所謂袖石,既言其小,又說其奇。

鄭板橋畫石頗多,題畫詩中有不少詠石之句,應該比較注意石事,所以對於米芾袖石之事並不陌生。


張百熙

袖中異石未經眼;海上奇雲欲蕩胸

(131×31.5cm×2,北京匡時2014年迎春藝拍會成交價23000元)

清末大臣張百熙是著名藏書家、教育家。曾任山東學政、廣東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等職,籌建了京師大學堂。張百熙書法多見楷書,勁健多姿,溫文爾雅,極富功力。這幅對聯的上聯“袖中異石”,也是引用了米芾袖石的故事,這裏引申為好石頭,未經眼可能是指沒有眼緣,或是歎息自己沒有實力得到。

下聯雖然看上去很平淡,但卻處處有典故。海上對袖中,讓人聯想到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山東登州蓬萊閣詠讚彈子渦石的詩句:“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垂慈老人眼,俯仰了大塊。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袖中藏著這小小的石頭,讓詩人仿佛聽到了東海的浪濤聲,老人見了可以從中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將它們置於盆中,似乎每天都在與山海對話。袖中東海,由此也成為了以小見大賞石觀的代名詞。奇雲與異石兩者有相通之處,所謂石為雲根,雲從岫出,也是非常自然的佳對。欲蕩胸,則源自唐代詩人杜甫《望嶽》中的名句:“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下聯由袖中的奇石聯想到天上的雲彩,思維跨越,聯想自然,可謂入地上天,縱橫捭闔。

現代書法家於右任也書寫過同樣的對聯。



林則徐

品石洞天題海嶽;書岩福地記琅嬛

(106×26.5cm×2,蘇州吳門2019年秋拍會成交價68100元)

晚清重臣林則徐,書法功底深厚,楷書端莊秀麗,穩而有力,行草清勁秀博,柔中有剛,所謂書品如人品。上聯寫的是米芾癖石的故事。明代曹學佺《石倉曆代詩選》中,收錄了米芾一首詩,詩序中提到:“西山書院,丹徒私居也。上皇樵人以異石來告餘,凡八十一穴,狀類泗淮山一品石,加秀潤焉,餘因題為洞天一品石,以麗其八十一數,令百夫輦致寶晉齋。”(清代吳之振《宋詩鈔》也收錄有相似一首)雲雲。所謂玲瓏多孔的“洞天一品石”,應該類似是太湖石,後世畫家據此作有不少畫石之作。米芾號海嶽山人、海嶽外史等,在鎮江北固山西麓築有海嶽庵,所以又有米海嶽之稱。清代學者翁方綱著有《米海嶽年譜》。

下聯中的書岩,即指書山,言藏書之豐厚也。福地琅嬛則有典故。元代伊士珍撰有筆記小說《琅嬛記》三卷,起首便記載西晉太康年間,名臣張華(著有《博物誌》)遇見一位博聞強識的老人,兩人說話投機,張華被老人引入山中一處石室,其中藏有諸多聞所未見的上古史籍,喚作“琅嬛福地”。明代文學家張岱寫有《琅嬛福地記》一文,也是由此而化出。後來,“琅嬛福地”所指為仙人所居藏書之洞府,並引申為藏書樓所。

不過,林則徐在這裏應該還另有所指,可能是暗指好友阮元。阮元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也是著名藏書家,其揚州舊居有藏書樓文選樓和琅嬛仙館。阮元還是著名的大理石收藏家,時任雲貴總督時曾經寄贈林則徐(時任江蘇巡撫)大理石畫《孤山梅石圖》,林則徐在答謝阮元書簡中頗多四六佳句,如“惟此煙雲吐納,本蒼山靈秀之鍾;況乎樹石蕭疏,繪孤嶼橫斜之影。……出琅嬛之仙館,清供彌珍;慚和靖之宗風,俗塵難浣。”(清陸以湘《冷廬雜識》卷一)

上聯寫石癡米芾,下聯暗指也有石癖之藏書家阮元,洞天海嶽,福地琅嬛,也是難得的佳對。可見,林則徐既是一位好石之士,也是一位十分念情的人。


馮桂芬

花間露洗南宮石;竹外雲移北苑山

(134×30cm×2,北京匡時2017年秋拍會流拍)

晚清思想家、藏書家、散文家馮桂芬,曾師從林則徐,入李鴻章幕府,重經世致用之學,先後主講南京、上海、蘇州諸書院,為改良主義之先驅人物。書法擅行草,尤精於隸書,疏秀簡逸。上聯寫的是米芾愛石的故事。南宮,是古代宮殿名,東漢以後尚書省都設在南宮,以後尚書省六部統稱南宮。因進士考試多在禮部舉行,故又專指禮部為南宮。米芾曾官禮部員外郎,所以別稱米芾為米南宮。南宮石,就是指米芾所賞之石。花露沾洗奇石之事,源自米芾行書《甘露帖》(又稱《弊居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中的記載,米芾置於鎮江北固山居所“寶晉齋”外庭院裏的“洞天一品石”,“五月望,甘露滿石次,林木焦葦莫不霑,潔白如玉珠。”雲雲。

下聯所謂的北苑山,北苑是指五代十國南唐時位於金陵城北的皇室園林,畫家董源在中宗李璟時曾任北苑副使,掌管皇家宮苑,故又稱“董北苑”(明代朱謀垔《畫史會要》則稱董源字北苑)。董源由南唐入宋,是南宗山水畫開山鼻祖,他的山水畫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皴法多為“披麻皴”。米芾《畫史》稱其畫“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傳世名作有《瀟湘圖》(故宮博物院藏)、《夏山圖》(上海博物館藏)、《溪岸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北苑山,顧名思義指董源所畫之山水畫。不過,能夠被竹外雲移的,應該是指室外之真山,這裏的意思是指野外之山帶有董源的山水畫意。

值得一提的是,南宮與北苑兩字,將方位和建築有機地連合起來,又是曆史名稱,而且兩者又代指官職,帶出了兩位書畫名家,可謂巧對,馮桂芬曾不止一次書寫過這幅對聯。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識石名家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