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對是詩聯中的一種對仗形式。也是一種古老的修辭格式。最早見於先秦著述中,唐代更趨盛行,不但詩中常見,散文中也多有。如: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悲傷。
(樂府詩《長歌行》)
一抔之土未幹;
六尺之孤何托。
(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詩句)
流水對的名稱很多,唐·王叡(ruì)《炙轂子詩格》稱“兩句一意體”;明·梁橋《冰川詩式》稱“兩句一意法”。五代·徐夤(yín)稱五言流水對為“十字句”;宋·葛立方稱“十字格”;宋·惠洪《天廚禁臠》稱“流水句”;明·楊良弼《作詩體要》稱“流水體”;潭俊《說詩》稱“順流句”;明·趙士喆《石室談詩》稱《走馬對》;明·胡震亨《唐音癸簽》曰:“嚴羽卿以劉眘(shèn)虛‘滄浪千萬裏,日夜一孤舟’為十字格,劉長卿:‘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為十四字格。謂兩句隻一意也,蓋流水對耳。”。看來,流水對的名稱,是經過多少個朝代才“流”出來的。流水對意為上下兩聯,互相依存,不能獨立,有如流水,順流而下。
按照流水對的詞語表達的方式,可分為字流對和意流對。
字流對
字流對:是用連詞、副詞、文言虛字等幫助流動,使上下兩聯的意思連貫起來。其兩句之間有順承、遞進、假設、轉折、因果、條件、選擇、並列、目的等關係。
1、順承關係:順承關係是兩個分句按順序說出連續的動作或相關的情況。即順承流。如:
韻出高山流水;
調追白雪陽春。
(樂器店聯)
未出土時先有節;
縱淩雲處也無心。
(鄭板橋聯)
2、遞進關係:遞進關係是下聯的意思比上聯的意思更進一層,一般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輕到重、由易到難。即遞進流。如:
不但鋪墊美;
而且坐臥安。
(家具店聯)
生為興劉尊漢室;
死猶護蜀葬軍山。
(李世英題陝西武侯墓聯)
3、假設關係:假設關係是一聯提出一種假設,一聯說明結論。即假設流。如:
若無青嶂月,
愁殺白頭人。
(杜甫詩句)
若能杯水如名淡;
應信村茶比酒香。
(啟功自題聯)
4、轉折關係:轉折關係是上聯和下聯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即轉折流如:
雖為毫末技藝;
卻是頂上功夫。
(剃頭鋪聯)
到此已窮千裏目;
誰知更上一層樓。
(甘露寺聯)
5、因果關係:因果關係是一聯說原因,一聯說結果。即因果流。如:
努力如是之者;
成功其庶幾乎。
(老舍贈於是之聯)
到此處才進一步;
願諸君勿廢半途。
(鼎湖山半山亭聯)
6、條件關係:條件關係是一聯提出一種條件,一聯說明在滿足這種條件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結果。即條件流。如,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不是胸中存灼見;
如何眼底辨秋毫。
(眼鏡店聯)
7、選擇關係:選擇關係是分別說出兩種情況或可能,讓人從中選擇。即選擇流。如:
何必與人談政治;
不如為我寫文章。
寧與鳳凰比翼;
不隨雞鶩爭鳴。
(章太炎題新安千唐誌齋)
8、並列關係:並列關係是上下聯分別敘述兩件事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兩聯之間的關係是平列的,或者是相對的。即並列流。如:
未得之乎一字力;
隻因而已十年閑。
(洪舜俞聯)
又是一年春草綠;
依然十裏杏花紅。
(傳統春聯)
9、目的關係:目的關係是上下聯一聯表示一種行為,一聯表示這種行為的目的。即目的流。如:
直登雲麓三千丈;
來看長沙百萬家。
(嶽麓山聯)
勸君更盡一杯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
(集句聯)
流水對有如下兩個特點:①流水對上下聯緊密相連,兩聯說明一個意思。②流水對是順流而下,不可逆流而上。上下聯是不能相互顛倒的。即使是並列關係,選擇關係的流水對,其上下聯顛倒後,盡管語義沒有多大改變,但是平仄有失常規,不成其為對聯了。
意流對
意流對:不用連接詞,憑語意來流動。
安危誰與共;
風雨憶同舟。
(周恩來挽張衝聯)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王維詩句)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詩句)
問姓驚初見;
稱名憶舊容。
(李益詩句)
三杯竹葉穿心過;
兩朵桃花上臉來。
(描寫喝酒的楹聯)
意流對,因為沒有關聯詞,上下聯的關係,往往很難確定。像“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如果說是順承流,可以。先說竹葉穿心,後說桃花上臉;如果說是遞進流,也可以。有了竹葉穿心,進一步才有了桃花上臉;如果說是因果流,還可以。竹葉穿心是因,桃花上臉是果;如果說是條件流,那也可以。上聯是條件,下聯是結果。這樣一來,一副楹聯,有了多種流。這恐怕是意流對的特色吧。
題外話
1、流水對又名串對,這是在論述對聯內容時,正對、反對、串對並列起來的提法。串對之名出現雖然較晚。但是,體現了內容對仗的另一種形式,在這裏,用“串對”比用“流水對”,就更加妥帖。
2、正對可以寫出長聯來,反對和串對不易做到,隻能寫出短聯。因此長聯皆為正對。我見過的流水對比較長的聯是二十多個字,在葆光子撰的《簡便作聯法·“流水對之舉例”》中,有王葆貞題朱興武墓聯:
倘不死定作勞人,看兩年雨覆雲翻,大陸龍蛇多厄運;
即再生難回時局,料來日內憂外患,空山猿鶴有餘哀。
3、清末徐珂在所編《清稗類鈔·流水聯》中說:“對聯僅對字麵,而命意決不相同者,世所謂流水聯者也。如‘木已半枯休縱斧’,對‘果然一點不相幹’‘幹’對‘斧’,以虛字作實字解矣,工絕。這裏說的流水“聯”,是無情對(羊角對),和流水對(串對,走馬對),一是聯,一是對;果然一點不相幹。
4、廣州城隍廟的一副聯:
神本正清法眼厭看;
猩猩作態奢耗香燭。
有人認為此聯“實為古體流水對”,並且說“漢魏六朝以來的古體對聯,一如古體詩的對仗,都可以不求工整;唐以後更有意求拙,以顯得高古。”詩,有古詩,可以不講對仗;聯,有古聯,必須講對仗,何來的不講對仗的“古體對聯”,因此所謂“古體流水對”,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是無稽之談。
5、流水對與逆挽對
對聯中有流水對,是順流而下,那麼有沒有逆流而上的對聯呢?還真是有。其名曰“逆挽對”。是指上下聯的語意,把後發生的先說,先發生的後說。如: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李商隱《馬嵬》)先說此日,後說當時。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複計東西。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應該是先有鴻,後有爪。這裏卻先說爪而後說鴻。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