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合掌,《聯齋》微刊第124期曾刊發過我的拙作《淺談對聯中的合掌》,文中作過比較詳盡的敘述。(注:2018年12月26日《中國楹聯報》《中華楹聯報》《中國對聯網》《大河群》《河東楹聯網》等多家報刊和網站同時轉載,亦可百度查詢:淺談對聯中的合掌即可)很多老師們也基本上都能理解和熟練地應用,且都能認識到上下聯的對仗處,意境忌重複、相似、雷同或差異不大。但有些老師總一老糾結在某些詞彙裏,特別是數量詞詞彙,而數量詞詞彙又恰好最能精準地體現事物的性質,但又最容易落於近義甚至同義的,似乎合掌的窠臼中,使人下意識地認為某些詞彙就是一個雷區(例如:千秋/萬代,四海/五湖,銀裝/素裹,錦繡/輝煌等等……),隻要一沾到這些雷區就會忌憚的厲害,因為這些都是近義的詞彙,也最容易誤認為是“合掌”。而更可怕、更擔心的是“小合掌”釀成“大合掌”,基於此,人們往往望而生畏,卻步不前。(至於意義上的合掌和詞義上的合掌以及數量詞的合掌我都已在《聯齋》124期(可百度:淺談對聯中的合掌)拙文中說過,恕不再一一陳述。
今天,我首先引用中國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太品先生對“合掌”的論述:“合掌”隻屬於對聯寫作上的誤區,不算是對聯格律上的毛病,而且,隻有在上下聯“整個句子”意義雷同時,才能叫“合掌”,部分字詞的意義相同與相近,都不可以定義為“合掌”。(摘自劉太品:對聯理論與創作中的若幹“誤區”2019年5月12日)
中國聯壇泰鬥,《中國對聯大辭典》主編,(顧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編,新華岀版社2001年版)它為“合掌”下的定義是:上下聯“完全或基本”以同義詞相對仗現象才能叫合掌。
其次,再引用著名楹聯理論藝術家、原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楹聯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葉子彤先生以“千秋”“萬代”為例作的二個實證的舉例,讓各位老師作比較。我們都知道“千秋”“萬代”兩組詞是近義,所以很多老師就懷疑,並認為這就是“合掌”的詞彙和雷區。
例子一:某某烈士陵園有這麼一副聯,上聯:“烈士豐功垂萬代”,下聯:“英雄偉績著千秋”。對稱中①:“英雄”“烈士”是兩個近義詞,而且英雄本意又包涵烈士在內,這是無可辨駁的事實。其②:“豐功”與“偉績”也是近義詞,其意境也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其③:“萬代”與“千秋”也又是兩個近義詞,由於對稱的③組近義詞的高度重疊組合,又與前麵的意義相似、意境相同、意句相接,以至上下聯語意重複、雷同,又既非意義上的對立,且並非相互的補充,這就形成了典型的“合掌”。而絕對不是“萬代”“千秋”兩個近義詞就定義為合掌。
例子二:四川眉山(古眉州)三蘇祠聯:“諸葛相祠垂萬代;三蘇文苑溯千秋。”同樣“萬代”“千秋”的詞語,同樣鑲嵌在尾句,為什麼就不是合掌呢?這是因為上聯是基於頌揚武侯祠的盛名伴隨著諸葛亮的高風亮節,世代流傳而長長久久,這裏用萬代承接得順暢流利,合縫嚴絲。另外,請各位老師注意聯中的“垂”字,有順延、下接和流傳之意。而下聯是指北宋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的生平、著述。讓我們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此處也請注意下聯之“溯”字,有溯源(原)和往上追溯之意。上下聯的一“垂”一“溯”形成強烈的反向對比。再者此上聯之“萬代”是泛指,意為“長久”“永久”,下聯之“千秋”則是“實指”,何況泛指與實指在詞義上還是有本質區別的。此處接壤的“萬代”“千秋”一暗一明、一虛一實,不僅不合掌,反而對仗工穩,貼切中肯。
但請注意一點,短聯就要特別小心了,假若四、五個字,由於字太少,你用這種同義或近義的字詞,既無法表述也很難厘清和割斷同義和近義之意,所以自然就合掌了。
還有前文中說的“五十”/“半百”、“花甲”/“六旬”、“半夜”/“三更”、“世紀”/“百年”、“神州”/“赤縣”等等這些不用考慮就知道是合掌的詞彙,就沒必要浪費筆墨了。
因為上下聯必須既要完整地表述一個主題中心,而這個主題中心又極易混淆兩組聯句必須意義各自獨立之概念,不遊離,也不攪混。所以,要拋開一葉障目之陳規,切實、中肯地找岀合掌的原因:是要看上下(或前後句)聯的意思是不是重複、雷同,又不遊離主題中心之外,且不能隻看一詞一語是不是同義或近義,更不能刻意地死摳一個同義或近義的詞去定義整副聯就是合掌。基於此,今天就作了這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