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名城徐州市,即古彭城,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秦漢之間,項羽號稱“西楚霸王”,建都於此,曾建秋風戲馬台,演練兵馬。現在戲馬台經過整修,已成為名聞遐邇的文化勝景。多建殿宇亭閣碑石於其中,而主要建築的楹柱上,皆刻楹聯,聯語、書法並輝其上,成為戲馬台的一道耀目的風景,向人們闡釋著戲馬台的文化意蘊。通過這些楹聯的解讀,我們便可勾畫出西楚霸王項羽的完整形象。
叱吒風雲,功高楚漢
聯一:
會稽見其誌,鴻門顯其誠,叱吒變風雲,七十戰功寰宇少;
陳勝發於前,劉季起於後,披靡雄楚漢,八千子弟俊豪多。
聯二:
風吼雷鳴,拔凶除暴;
雲飛旗展,戲馬興戎。
聯三:
霸業溯徐州,想此公盤馬閱兵,百戰威名秦漢懾;
高台淩戶部,看今日崇光泛彩,千秋良史楚彭傳。
聯四:
巨鹿克章邯,諸侯歸楚分仁暴;
江東歌項羽,一戰亡秦定雌雄。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失其政,陳涉首難,項梁起於江東。梁死後,項羽“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東”,八年之中,“身七十餘戰”,所向披靡,遂將五諸侯滅秦,霸有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司馬遷歎曰:“近古以來,未嚐有也。”聯(一)中“叱吒變風雲,七十戰功寰宇少”,“披靡雄楚漢,八千子弟俊豪多”,聯(三)中“盤馬閱兵,百戰威名秦漢懾”,聯(二)中的“風吼雷鳴”、“戲馬興戎”,即是對這些史實的概括,讚頌了項羽叱吒風雲、所向披靡、威震楚漢、雄霸天下的俊豪之氣。聯(四)及聯(二)中的“拔凶除暴”,肯定了項羽攻克秦將章邯、率領諸侯拔除暴秦的曆史功績。
誌高義重,勇悍果敢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少時,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項羽從叔父項梁往觀,遙指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也。”聯(一)中的“會稽見其誌”即指此事,謂這件事顯示出項羽少時即有大誌。又,在鴻門會上,項羽謀士範增力主殺掉劉邦,項羽則不忍殺之,劉邦得脫。故聯(一)中說“鴻門顯其誠”。又:
聯五:
懷王偏頗,卿子貽機,見殺及時,豈可咎哉!防微杜漸操勝券;
亞父權宜,亭長失算,相違得當,堪稱明矣!輕生重義樹英風。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反秦戰爭中,趙被秦圍困,楚懷王輕信紙上談兵的宋義,因此宋義被命為卿子冠軍,領兵救趙,卻屯兵安陽,高飲不進,貽誤戰機。彼時項羽為次將,即於帳中斬宋義頭,率兵渡河,破釜沉舟,一舉取勝。此即著名的巨鹿之戰。這一事件充分表現了項羽的軍事才略和他果敢決斷的性格。聯(五)的上聯即寫此事。該聯的下聯則用鴻門宴事件頌揚項羽“重義”的品格。而“輕生重義”的品格在項羽自刎烏江事件中體現得更為鮮明。項羽垓下被圍之後,至烏江,烏江亭長備船前救助,項羽本可脫身,卻不願渡江,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自刎而死。這個情節在下一例中有所涉及:
聯六:
傾杯澆別恨,詎憐共灑英雄淚;
刎頸壯悲歌,豈為獨懷兒女情。
這一聯集中頌揚項羽重情重義的品質。上聯寫垓下別姬。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被劉邦圍於垓下,夜聞四麵楚歌,麵對愛妾虞姬和駿馬“騅”,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虞姬和之,項羽泣下數行。此事後世傳說,項羽不忍棄虞姬自逃,虞姬遂自剄而死。與劉邦危機時刻棄妻而逃的舉動相比,項羽兒女情長的一麵無疑是美好的,也很為後人讚美。此聯的下聯,“刎頸”指烏江自刎,“悲歌”指垓下悲歌,用自刎烏江之事與垓下被圍之事結合,對項羽的“輕生重義”讚賞有加,意謂項羽的舉動並不全是因為兒女情長,也包含輕生重義的品格及英雄末路的悲哀。
剛愎自用、尚勇輕謀
聯七:
一代英豪,恨失未聽良輔計;
三章約法,功成善體眾民心。
聯八:
對馬振雄風,想披堅執銳,旗耀江東,百戰疆場霸業建;
別姬成永恨,惜尚勇輕謀,歌驚垓下,千秋功過後人評。
自恃力大才高,剛愎自用,尚勇輕謀,是項羽性格的主要弱點,也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劉邦得天下後,分析他與項羽的得失時就說,他與項羽的不同在於,他善於用人,用而不疑;而項羽隻有一範增,卻不能聽其計。司馬遷則感歎說:“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豈不謬哉!”聯(七)“恨失未聽良輔計”,聯(八)“惜尚勇輕謀,歌驚垓下”,正是對項羽這些弱點及過失的批評。聯(七)用項羽自身的“一代英豪”形象及下聯劉邦優點相比襯,聯(八)用上聯項羽自身的雄風霸業及下聯的“別姬永恨”相襯托,更增添項羽形象的悲劇色彩。
總之,我們把戲馬台楹聯的一些重要作品進行綜合考察,就不難發現,它們宛如項羽的一篇評傳,對項羽這一重要的曆史人物的複雜性格及其功過是非進行了極為精煉的勾畫評說。它使人們在名勝遊覽中,不僅獲得了遊覽的愉悅,而且在文學藝術的欣賞之中得以思考曆史人生,所受到的文化薰陶是多方麵的。它同時也向人們展示著,楹聯在我國名勝文化中發揮著多麼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