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習俗從何而來?
過年貼春聯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但其實這個習俗並不很久遠,大範圍貼春聯可能從明代才開始。在此之前呢?門上總要貼點東西的,因為新年到了,辭舊迎新,要把不好的東西“擋”在去年,把美好的祝願“迎”進新年。
很久以前的中國人貼桃符。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
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於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神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凶也。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
傳說神荼和鬱壘兄弟倆是抓鬼的,見到惡鬼就用葦索捆起來喂老虎,於是後來人們就在門上貼兩兄弟的畫像,作為辟邪驅鬼之用。因為兩兄弟住在桃樹下,所以畫像貼在桃木板上,這便是“桃符”的由來。後來的桃符上也有貼別的畫像的,比如現在還在流傳的秦瓊和尉遲恭、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就記載了帖桃符的習俗:“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最早的春聯是哪副?
我們可能聽過很多關於春聯的民間傳說,比如王羲之寫春聯的故事,這恐怕是假的,因為王羲之那會兒還沒有春聯。可考的的春聯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的後蜀皇帝孟昶筆下,《蜀檮杌》記載:
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孟昶時期甚至更早就已經有了在門上寫字的傳統,但為什麼隻有孟昶這一副留下來了呢?因為這副春聯太巧合了,清代梁章钜的《楹聯叢話》評價道:
後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此在當時為語讖,實後來楹帖之權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宋太祖派來治理屬地的大臣叫呂餘慶,又把自己的生日定位長春節,孟昶這副春聯就好像能預言一樣。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春聯的出現早於五代呢?梁章钜也發出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的疑問。可惜的是恐怕不能,梁章钜還寫道:
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
由此可見,早些時候的春帖基本是詩,這從明代以前幾乎找不到春聯的記載也可以得到證明。甚至有可能孟昶君臣寫的也是詩,隻是湊巧這兩句對仗了而已——畢竟律詩中間兩聯本來就是要對仗的。
對聯什麼時候開始繁榮的?
對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民間春節必備品呢?可能和明太祖朱元璋有關係。明代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話》中記載:
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時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
可能是因為元朝被異族統治,朱元璋急於恢複漢文化,於是大力推動春聯這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當然,這個記載出自筆記小說,未必就是真實情況,不過從明代起,春聯的確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簪雲樓雜說》接著還記載了一個朱元璋和春聯的小故事,也是姑妄聽之:
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醃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去。嗣太祖複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雲:“知是禦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
朱元璋見到一家大門上空空如也,沒有貼春聯。原來這家閹豬為業,無人識字,於是禦筆一揮寫道:“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這家也是識貨,恭恭敬敬地掛在中堂,讓朱皇帝龍顏大悅。
怎樣區分上下聯?
春聯由上聯、下聯、橫批組成。橫批好說,掛在最上麵,那麼上聯下聯怎麼區分呢?如果想顯擺一下自己對文字的深刻感悟,可以從意義上區別。一般而言,上聯輕、下聯重,上聯小、下聯大,上聯過去、下聯將來。當然,如果有轉折詞語那就更容易判斷了,比如:
又是一年芳草綠;
依然十裏杏花紅。
看著“又是”“依然”兩個詞,就可以很明確地判斷上下聯。但如果上下聯力量均衡又沒有明確的分界詞語,又或者自己的語言感悟能力沒有那麼強呢?這時候就要通過平仄來判斷,這是一個萬全之法。
對聯是要講平仄的,中間的平仄我們可以先不管,因為判斷上下聯隻要盯著最後一個字看:上聯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仄聲就是普通話的三聲、四聲,平聲就是普通話的一聲、二聲。是不是很容易?掌握了這個規律,你就可以一眼分辨出家家戶戶春聯的上下聯,也可以判斷誰家的春聯是不合格的——有些不將就的春聯,上下聯全是平聲或者仄聲,這種一般都是病聯。
但是這裏有個例外,就是討厭的入聲字。入聲字簡單來說就是古代屬於仄聲現在屬於平聲的字,比如黑、白、福、石等,不懂入聲字就可能把合格的春聯判為不合格。比如:
和順一門生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上聯的“福”字就是入聲字,但是用普通話念就會說這副春聯上下聯全是平聲,這可就要露怯了。
春聯應該怎麼貼?
一般來講,進了臘月就可以貼春聯了。具體哪天貼,各地的習俗不同,但總應該在除夕之前。春聯一般寫在紅紙上,既是與之前的桃木呼應,也象征熱熱鬧鬧的喜慶之色。當然也有其他顏色的,比如清人周壽昌的《思益堂日劄》記載:
宮殿春聯,例用白絹,由翰林衙門請書呈進,但不解何故用白。或雲:宮殿漆欄俱大紅色,故須以白色映之。
現在很多人家的春聯都貼反了,我們先來說最傳統的貼法:
麵對大門,上聯貼在右手邊,下聯貼在左手邊,橫批從右往左寫、從右往左貼。
另有一種說法:
上聯貼左邊,下聯貼右邊,橫批從左往右貼。
這是創新的貼法,因為當代是從左往右閱讀,所以對聯也跟著顛倒過來,橫批的順序跟著對聯走,從左邊的上聯貼向右邊的下聯。
還有一種調和古今的說法:
上聯貼右邊、下聯貼左邊,橫批從左往右貼。
這種說法的解釋是,豎著貼的上下聯繼續符合古人的傳統——從右往左,但是橫著貼的橫批則按照當代人的習慣——從左往右。
於我而言,是堅決選取第一種貼法的,這是傳統,也是習慣,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當然也沒必要讓所有人都和自己的習慣一樣,隻要看著不別扭就行。
福字真要倒著貼嗎?
現在很多人把“福”字倒著貼,寓意“福到了”。我對這種說法到是挺不以為然,畢竟“福”倒過來不是“禍”嗎,多不吉利。一般情況下,大門口的“福”字還是正著貼為好,大大方方、紅紅火火,倒是有些水缸、酒桶、垃圾箱等地方可以倒著貼,寓意福氣“倒”不走。
怎麼貼福字都是個人習慣,自己喜歡就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有些事情搞錯了就容易鬧笑話,比如有的人家門口不貼“福”貼個“春”字。春節貼“春”字,說起來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這麼一貼不會讓人覺得像青樓嗎?
還有春聯瞎貼的。除了大門,房門、窗戶、櫥櫃、豬舍、廁所等地方都可以貼春聯,但是一定要先看看文字的內容。比如有人把“養豬個個大如山”貼在門上,好像全家都是蠢豬一樣;還有人在臥室貼了這樣一副春聯:
四海翻騰雲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
先不說這摘的毛主席詩句並不符合春聯規則,就單說這貼的地方——有沒有一種看小黃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