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這種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於一體的文學形式,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這種字數整齊、語言精練、音節和諧、講究平仄與對仗,且易讀易記的隻適用於漢子的獨特文體,在全世界唯中國僅有。對聯相傳起源於五代時期的桃符,到了宋代之後發展成為用紙書寫用板雕刻供黏貼或者懸掛在楹柱之上。因此對聯又稱為“楹聯”。過去的對聯屬於官方文學,隻在達官顯貴之間流行。而對聯在民間的盛行,史載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廣。
婺源自古因文風熾盛而譽為書鄉,曆代士人多有詩文傳世,其中就不缺撰聯高手。曆史上的朱熹、餘紹祉、齊彥槐、江永、江峰青、汪升等,都在楹聯界享有極高的聲譽。明清以降,尤其是共和國成立以來,婺源薪火生生不息,先後有餘岱雯、胡質孚、劉博文、詹永萱、程來安等楹聯高手問世。但可惜的是,因為對聯大多都是應景之作,一般都是當時書寫張貼或者製作懸掛,且字數少不成篇幅,散軼在民間的較多,結集成書者寥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建築物的更新換代,原來黏貼或者懸掛的對聯也因為風吹雨打或房屋拆遷而殘缺不全,甚至銷聲匿跡。因此後人很難看到前人編撰的對聯文字或者用木板製成的實物,也無法閱讀到大量的對聯集子,隻能從其他藝術作品中去尋找古代楹聯家們的思想碎片或隻言片語。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婺源縣詩詞楹聯學會於2013年在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廣局的支持下,深入民間,廣泛收集,認真整理和歸納,編輯出版了一本《婺源對聯大觀》,此書收集了自宋迄今(2013年底)的婺源84位作者和外籍24位作者的對聯作品計1600餘副,為將來研究婺源文化發展曆史及楹聯創作等方麵的人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字史料。
如今,婺源仍然有朱德馨、葉文毓、方振川、俞漢壽等一批吟壇碩老筆耕不輟,新生代也有方躍明、王遠存、汪萍俊、查永紅、方以偉、朱海龍等人活躍在詩詞楹聯創作隊伍中。在新一輪的旅遊區景觀提升和新農村建設中,紫陽、江灣、太白、許村等鄉鎮,瑤灣、篁嶺、水墨上河等景區和縣城投公司、縣公路局等單位,也對楹聯文化高度重視,通過各種載體和方式讓楹聯文化活起來,讓更多的外地遊客和本地群眾,通過對楹聯的閱讀,進一步了解婺源厚重的文化曆史底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隨著國家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們有理由相信婺源的楹聯創作一定會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期,婺源楹聯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