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楹聯版權的一縷憂思

楹聯版權的一縷憂思

2019-12-27 23:03:45朱籍滇聯 0條評論

2001年10月底,我撰寫的一件作品被雲南省楹聯學會采用,這就是現在懸掛在會澤縣江西會館的古戲台楹聯:

天地無私,貴賤皆為角色;

古今如夢,往來隻換衣冠。

這一副楹聯由王繼承先生書寫,他重書成橫幅贈予我留念。落款是“朱籍兄佳句,永存會澤萬壽宮。再書誌不忘,辛巳冬王繼承”。

由於會澤縣江西會館古戲台引人矚目,而會澤文化氛圍極為濃厚,我的這副對聯,逐漸在當地流傳。目前,它在網絡上的傳播範圍,超出了我的預期。從新聞報道、散文、詩歌、個性簽名、廣告宣傳,一直到高考複習題,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其中,有一些涉及侵權問題。最突出的是,有兩個公園沒有經過筆者授權,懸掛了會澤縣江西會館的古戲台楹聯。

一副楹聯在多處懸掛,古已有之。然而,往往是把前人的作品從一個景點移植到另一個景點。如今,作者本人還健在,有的公園不和作者商量,便隨意移植作者的對聯,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當然,從楹聯傳播的角度來看,一副楹聯從原來懸掛的地方被移植到另一個地方,也反映了它被大眾接受,這是作者感到十分欣慰的。

從網絡上搜尋到《園博園裏話楹聯》,我才知道自己的對聯可能移植到了武漢。感謝網友穀雨清風2,他分別製作了博客和視頻。張趕生在《園博園裏話楹聯》談到我的對聯,其中有一段寫道:

萬壽宮的門聯寫道:“天地無私貴賤皆為角色,古今如夢往來隻換衣冠。”寫得多有哲理呀,我欣賞下聯的“往來隻換衣冠”,無論古人今人,無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神仙也是凡人做呢,更何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筆者委托兒子於2019年8月21日到武漢了解詳情,並拍攝了照片,錄製了視頻。武漢江西會館建於2015年9月。它移植了會澤縣江西會館古戲台楹聯,並將它安排成門聯。因為缺乏楹聯常識,將上下聯掛反了。署名也不合規矩,在下聯右下角有筆者的署名。

無獨有偶,此處還懸掛了雲南聯家韓先成先生題會澤縣江西會館大門的一副楹聯,即“藝聚堂琅,額辦京銅八省;源來贛水,巧營商賈一家。”對此事,韓先生一無所知。

因為當地有了我的這副對聯,並引起了人們的共鳴,武漢的一些媒體用它來宣傳知音號。中國青年網、武漢範兒、指尖武漢、樂活武漢等推介“知音號”,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這艘船上,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人都是主角。因為,天地無私,貴賤皆是角色;古今如夢,往來隻換衣冠。江水湯湯東到海,唯一帶不走的,是那一串串動人的故事。

這樣的宣傳不少,僅舉兩個例子,如:賈代騰飛《“知音號”今日開演,在這艘船上——每個人都有故事 每個人都是主角》(來源於《長江日報》,刊登於中國青年網),買買提老王《在武漢虛度了五年光陰,我整理了一份武漢漫步指南》(武漢指尖生活網絡出品,武漢範兒原創)。

也是從網絡上得知,雲南楚雄網刊登的張澤武《牟定彝和園:追尋時光流逝的古鎮》的文章中,出現了會澤縣江西會館的古戲台那副對聯的文字。後來發現,搜狐牟定在線的《牟定彝和園獲得“雲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示範村”榮譽》以及《中國·牟定第二屆“大力石酒文化”民間猜拳拳王爭霸賽》都有那副對聯的圖片。


筆者於2019年8月18日專程去彝和園探訪,拍攝了照片,並錄製了視頻。楚雄牟定彝和園未經本人授權,在彝和園戲台上,采用不署名的方式,懸掛我的會澤縣江西會館戲台楹聯。此處的對聯,上聯落款為“壬辰年冬月”可以推斷最早書寫於2012年底,大約懸掛於2013年初。

《濟南時報》2013年3月28日B15對話,用整版宣傳《中國病人袁世凱》一書,大標題是:
《中國病人袁世凱》作者呂崢:古今如夢,往來隻換衣冠
“古今如夢,往來隻換衣冠”用了十分醒目的大字體,而其它則用小字體。如此表述,給閱讀者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這句話是他的原創。該文還出現在時報副刊的博客中,題目就是《古今如夢,往來隻換衣冠》,利用我的對聯進行炒作。

一副楹聯能夠流傳,本來是件好事。今天,網絡發達,交通便捷,為當代楹聯的傳播,插上了翅膀。但是,當代楹聯是否能夠按照正常的傳播方式流傳呢?楹聯作品是否有版權?維權的代價有多大,是否有可操作性?最早懸掛原創楹聯的景點,是否像商品的原產地,有“原景點”之說?如何規範廣告隨意利用當代楹聯?這些問題,關係到中國楹聯文化的健康發展。而擁有“滇人善聯”品牌的雲南,怎樣保護自己原創的楹聯作品?這是雲南楹聯界,必須麵對的一個新課題。

  朱籍
2019年10月14日07:56:02第三稿

猜您喜歡

相關閱讀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版權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