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國對聯網首頁對聯知識古今聯話擬人修辭手法在楹聯創作中的妙用

擬人修辭手法在楹聯創作中的妙用

2019-12-26 22:15:11楊遠建中華楹聯 0條評論

——懷化市詩詞楹聯協會2019年女會員獲獎作品賞析

 

2019年,懷化市詩詞楹聯協會的會員們通過努力學習,勤奮創作,喜訊頻傳,二十多位聯家的楹聯作品在全國各地的賽事活動中獲獎,其中有多位女會員的數十副楹聯作品位列其中,細讀這些佳作,感覺其擬人手法在對聯創作中的運用頗為突出。


在中國文學創作中,比擬修辭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擬可以分為擬人、擬物兩類。其中“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或思想感情。“擬人”能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學作品更加生動形象,內涵豐富、耐人品味。現在我們來品味吳海燕、梁香、王偉華和張桂華四位懷化女聯家的六副楹聯佳作吧!


首先讓我們來賞吳海燕的兩副對聯。


其一:“籬前瘦柳方舒眼;檻外寒梅早報春”。這是吳老師三月份在“聯都網”微友群舉辦的彈珠令“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拈“方”成聯中的獲獎作品。此聯描寫了初春的景象,上比言“瘦柳”,下比言“寒梅”,情景交融,意象鮮活,其除“瘦”、“寒”渲染氣氛外,還借用動詞“舒”、“報”以擬人手法,把“柳”、“梅”賦予人類的行為與情感,聯意清新,詩情濃鬱,其遣詞用字之精準,頗可玩味!


其二:“池荷聽雨知擎傘;岸柳迎風會扭腰”。這是吳老師四月份在“聯都網”微友群舉辦的同一活動,即彈珠令“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拈“知”成聯中的獲獎作品。聯語中一“聽”一“知”一“擎”、一“迎”一“會”一“扭”在上下比中對應而出,動作連綿,擬人手法運用精湛,活靈活現,如見其景,可以看出聯作者善於借助漢語描摹物象的功夫。


其次讓我們來品梁香的兩副對聯。


其一:“才睜媚眼春心動;又扭纖腰風韻生”。這是梁老師三月份在《中華楹聯報》·“中華楹聯微友群·每日同題聯賽”·詠柳活動中獲得的優秀獎作品。此聯抓住了早春楊柳的特征, 以“才”、“又”做布局,展開想象,所謂“睜”者為“媚眼”、“動”者為“春心”和“扭”者為“纖腰”、“生”者為“風韻”,滿是擬人,雖聯中無“柳”字,“柳”的意趣卻十分濃厚,讀者一讀便知所寫為“柳”,風情別具!


其二:“桃露笑顏知日暖;柳舒睡眼感風柔”。這是梁老師四月份在“聯都網”微友群舉辦的彈珠令“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拈“知”成聯中的獲獎作品。聯作以形容詞“暖”、“柔”綴尾作結,點醒全篇,充滿溫馨,說明“桃”之能“露”“笑顏”、“柳”之能“舒”“睡眼”的原委,邏輯關係嚴密,文脈流暢,詩意纏綿,這都是因為擬人手法運用成功的結果。讓人回味無窮矣!


第三,讓我們來讀王偉華的對聯作品。

聯曰“雁過寒潭窺月影;風來雅閣賞琴聲”。這是王老師在“聯都網”微友群舉辦的同一活動,即彈珠令“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拈“過”成聯中的獲獎作品。此聯用平水韻創作,對仗工穩,聯意清雅,其一“窺”一“賞”寫活“雁”、“風”二物:雁過寒潭,不忘偷看水中月影,動中有靜,環境清幽;遠處高樓中,依稀一陣琴聲被風撫過,好似“風”有意來賞“琴聲”,知己難得,意趣橫生!此乃亦是擬人手法運用之典範也!


第四,讓我們來析張桂華的對聯作品。

其聯曰“喜涼風赴約;見炎夏轉身”。這是張老師八月份在《中華楹聯報》“中華楹聯微友群·每日同題聯賽”· 題立秋活動中的獲獎作品。聯語以“喜”、“見”起筆,可謂一字而領四字,句式頗為靈動。整聯篇幅雖小,卻借用擬人手法,其“赴約”“轉身”極具表現力,形象生動地表達出“涼風”之剛來,“炎夏”之方去的“立秋”景象。如此,以小見大,內涵豐富,頗堪咀嚼!

以上述四位為代表的諸多懷化詩聯女會員們巧妙利用自己細膩、感性的特點,高舉文化複興的旗幟,在五溪大地上,進行著高雅、優美的楹聯創作,運用傳統的擬人修辭手法寫出了不愧時代的佳品,令人敬佩!

猜您喜歡

評論區

猜您喜歡的對聯及詩文:

擬人修辭創作

對聯分類

對聯知識

熱門對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