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春聯,六秦山人書
春聯,在唐朝以前叫桃符,沒有聯語文字內容。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大約在唐末期一些地方始有春聯出現,從而取代了桃符。據《蜀檮杌》等多種古籍記載,春聯出現於五代後蜀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龔聯壽先生查證原書,“號”為“賀”)。這是目前所知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惟一第一副春聯。1991年第四期《文史知識》刊譚蟬雪據敦煌遺書撰文,稱楹聯、春聯在唐代開元年間已產生。後有田作文先生查核了敦煌遺書,結果是譚偽造,是把分別多條文字剪貼拚湊而成,對譚說予以了否定(中國詩詞楹聯出版社《時習之對聯文選》)。唐末至宋代,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較普遍,這在文人的詩句中有明確的反映。如唐代張子容詩“帖牖作春書”、宋代王沂公詩“年年金殿裏,寶字貼宜春”、王安石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均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可惜至今未見有記載於文獻的唐宋代春聯文字。元朝可能因統治者不尚文化,更未見有關春節習俗與春聯的反映。
一、明代是春聯的大力提倡時期
春聯在明初開始盛行,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積極提倡。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出觀。”要求南京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太祖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家殺豬和閹豬的屠戶,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太祖就命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不難想像,由於朱元璋的喜好推廣,明代的春聯應該是十分繁榮的,也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在時下所知的幾部對聯書中可見一斑。嘉靖時期的戲曲名家李開先、萬曆、天啟年間的喬應甲均有對聯專著,李開先的《中麓山人拙對·續對》(《李開先全集》2004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有其自作聯1800多副,其中就有春聯60多副,某年春節時一口氣即作10多副;萬曆年間餘象鬥的《萬寶全書》(清道光九年英德堂重刊)中,第一卷有春聯幾十副。李開先的春聯如:
賈客交臨,口邊共祝三千歲;
老農竊喜,手裏先拈六十春。
畎畝難忘,每問國安憑北使;
湖山可樂,又行春令屬東皇。
田園漸發生,三陽啟泰;
草木先萌動,四序先春。
家宴長開,不厭歌鍾達旦;
園花競發,何須剪彩為春。
《萬寶全書》中的春聯如:
鳳曆已頒天子地;
春風先到吉人家。
律應陽回,萬物光輝舒化日;
吉從天佑,一堂和氣集繁禧。
泰運斡旋,爆竹數聲昭瑞氣;
春容和藹,梅花幾點泄天機。
春日融和,萬物鹹沾春德澤;
聖朝治泰,黎民共荷聖仁恩。
歲轉洪鈞,歲月已增新氣象;
心存太古,衣冠不改舊家風。
殘臘無威,爆竹數聲催出戶;
陽春有信,梅花幾點帶將來。
以上春聯,均具有濃鬱的迎春特色。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的一副春聯,據說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聯為: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堂。
此聯把人與歲月共同增長、春光與福祿觸為一體,美妙絕倫,真是一副難得的春聯,故能長久流傳不衰。
二、清前期宮廷與民間春聯的各異
清代是春聯最興盛繁榮的時期,從宮廷到民間,從達官貴人到士民百姓,每年春節時均要貼滿春聯。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196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時稱揮春),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揮春先生並張貼“書春墨莊、點染年華”於鋪前,以示啟告。
據記載,清代宮廷對貼春聯十分看重,並有特別的規製與要求。鄂爾泰等著《國朝宮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說:“每歲(農曆)十二月二十六日張掛春聯、門神。先期,工部奏聞。至日,外朝三大殿等處,工部、內務府官員督同匠役人等張掛。其內廷等處……,先自乾清門、乾清宮以及各門各宮等處驗明左右,敬謹張掛。次年二月初三日仍傳營造司太監等收下,交門神庫太監領回收貯,”永久保存。並旨令沈陽的舊皇宮也要全部張掛滿。聯文書寫要求用錦藍邊白絹,挑選書法尤優的翰林墨書。屆時,君臣眾等在重華宮揮毫潑墨,無數春聯掛於紅柱朱門各殿堂,色彩鮮豔奪目。這些春聯,事前都由翰林們撰作呈上欽定,這個形式從清初至到末年均未改變。如著名對聯家、翰林徐琪在1884年奉慈禧太後懿旨,為皇宮各處一口氣撰寫了三十二副春聯(徐琪《瑞芝軒楹聯》,光緒年刻本)。僅舉二聯為例:
寰海湧春光,祥開萱砌;
恩澤涵瑞景,喜溢蓬壺。
旭景麗朝霞,芝草春來增福蔭;
祥輝凝瑞露,梅花開處報新年。
另外,據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記載,乾隆朝某年宮中張掛的春聯多達一百幾十副,可謂熱鬧繽紛,蔚為大觀。如:
協氣東來,禹甸琛球鹹輯瑞;
和風南被,堯階蓂筴早迎春。
重霄日月爥升恒,景運祥開久照;
八表山川徵樂壽,昌期福集新韶。
景緯霞敷,星罟燦三辰珠璧;
元和春盎,雲璈宣六代鹹英。
三壺景象駐恒春,釦砌還迎戩穀;
六幕光華徵複旦,彤宸茂集繁祺。
化日麗三陽,春回禹甸;
條風和萬國,樂奏虞弦。
清代朝廷不僅看重春聯,春節時還書贈春聯、“福”字與大臣及戍守邊關的要員。如雍正帝曾書贈一春聯與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後來張家年年用這副春聯作門聯。聯為:
天恩春浩蕩;
文治日光華。
更有趣的是,有人因書貼春聯而得以升遷。清末有一人候補多年也未得實缺的知縣,在除夕之日貼一春聯於門:
十年宦比梅花冷;
一夜春隨爆竹來。
後來被他的上司路過看見,對此春聯十分稱道,覺得能寫這麼好的聯語實屬有才學之士。在其幫助下,這個候補知縣很快就安置為某地知縣。
與朝廷書掛春聯不一樣,民間的春聯都用紅紙書寫(但服喪人家除外),再配以大紅燈籠、“福”字,張掛於家家戶戶,都市山鄉,直把整個人間烘染得似紅紅火火、春意融融的的海洋。另,不少大名家如吳可讀、翁同龢、李慈銘、張謇、吳恭亨等等或學士先生,長期堅持每年春節時撰書春聯多副,抒發對當時社會或個人處境的感慨。他們中的有些人的專集中收不少春聯,張謇的《張季子九錄·聯語》(中華書局1931年版)收逐年春聯40副;吳恭亨的《悔晦堂對聯》(中國詩詞楹聯出版社《名家聯集叢編·第三輯》)載,從1904年至1931年每年春節時撰書春聯多副;另如李慈銘1871年、1889年、1892年分別撰書春聯感慨時勢、處境:
環帶畿甽,守德之宅;
浮湛郎署,與物為春。
又見春光動梅柳;
尚期袞職補桑榆。
飛騰暮景能迎歲;
澹沱春風為掃門。
大名士孫雄1922年有感於軍閥混戰而撰書春聯為:
甲仆乙興,大陸龍蛇休暗鬥;
戌來酉去,小民雞犬盼無驚。
從清代的實用類聯書和個人自作聯集中也可見春聯的盛行。乾隆時期丁禹牧編印的《海門聯譜》、張西源編印的《類聯集錦》、鄒景揚編印的《類聯新編》、其父鄒可庭編印的《對聯雋句續編》、黃雲敷著《對聯玉露》、邱日訌鹹豐五年編印的《對聯彙海》、光緒年間塗慶瀾的《荔隱居楹聯偶存》、王榮商編印的《楹聯彙編》等,這些書中均有不少春聯;尤其可喜的是還有春聯專集,乾隆卅一年王鳴盛編印有《春帖子》、嘉慶廿一年京都文德堂刻印有《春聯大觀》,後一書多達800餘副。而且,這些實用類聯書中的春聯,不盡是編者創作,也有不少采自民間,這就也可視為是對各時期社會上春聯的折射。這使我們至今能感受到袁枚詩句所描述的熱鬧場景:“沿途聽爆竹,逐驛讀春聯。”(1997年江蘇古籍出版社《隨園詩話》)
三、清中葉後的春聯向深度廣度發展
清代中葉至民國時期的春聯,除保持過去的春聯手法外,另有一個嶄新的發展,就是幹支春聯和各行業春聯。幹支是天幹地支簡稱,天幹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指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地支組成為古代曆法紀年。人們把天幹地支年份如甲子年、辛未年的幹支字,分別嵌入春聯之首,並賦予深刻精警的文意,成為幹支春聯。出現於民國各界各行業的春聯,把過去主要限於居所庭園的春聯擴大到全社會,使春聯覆蓋到各個角落,使神州大地更充滿春節的喜慶氣氛。
早在嘉慶丁醜年(1817)章慶的《對語四種》中,即有幹支對語200多副;道光六年(1826)衡山聶銑敏編印的《幹支類聯合璧》,分十五類200多副幹支春聯;光緒末年鄒樹榮的《各種聯語·幹支春帖子》(1922年刊印《南昌鄒氏粟園叢書》),幹支春聯共378副;民國時期江蔭香的《分類楹聯寶庫》(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王楚香的《古今楹聯大觀》(上海中央書店1938年版)、周蓮弟編《最新分類楹聯大成》(上海啟新書局1924年版)、王有珩的《新撰分類楹聯大全》(上海大東書局1922年版)、上海昌文書局編印的《最新共和春聯大全》(1929年版)等等實用類聯書,以及長聯聖手鍾耘舫的《振振堂聯稿》(光緒卅二年刻板)、楊翰芳的《五慎山館聯語》(《楊霽園詩文集》,寧波出版社2010年版)等,均有許多幹支春聯和各行業春聯,如《五慎山館聯語》中,僅幹支聯就是130多副。他們或把六十年一個甲子逐年全部嵌為春聯,或為政、軍、警、學、商、工各界春聯,或分天文、地理、人事、文事、武備、祠宇、廟堂、寺院等各類春聯,真可謂五彩紛呈,花樣繁多,為春聯譜寫了嶄新的一頁。且就各類舉一、二副為例:
幹支春聯:
甲莩楊柳春光暖;
子結梅花歲序新。
大地陽回,乙勾萌達;
小園春早,醜紐芽舒。
戊社祈年,惠風和暢;
辰樞居所,吉曜光明。
癸鼎留銘,子孫永寶;
亥年紀算,歲月長新。
政界春聯:
為國宣勞,玉燭宜調共和律;
與民同樂,金吾不禁上元燈。
軍界春聯:
兵氣銷融,輝生日月;
春光淡蕩,勢展風雲。
學界春聯:
養成全國師資,有如時雨;
招得一堂學子,坐以春風。
商界春聯:
歲序又更新,餞曆呈祥,鳳律調元仍夏舊;
市廛相接比,望衡對宇,鶯喬得地占春先。
有的實用類聯書和大聯家鍾耘舫還把商界春聯具體細化到各種商店,為各種商業增強了濃濃文化氛圍和節日喜慶氣氛,帶動了商機更加興旺。僅舉鍾耘舫聯如:
綢緞店春聯:
與我同袍,莫非禮樂衣裳客;
為君製錦,都是榮華富貴人。
米店春聯:
饑飽係饔飧,共思常熟;
秕糠鑄堯舜,無過陳倉。
客棧春聯:
曰歸曰歸,莫為鷓鴣行急急;
有客有客,且隨燕子住依依。
四、新中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春聯的空前興旺繁榮。
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春聯仍舊盛行,春聯的內容也隨著社會製度的變化逐步更新。當家作主的勞動人民,用樸素的語言編寫成春聯,表達翻身作主的喜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幹勁,表達對新社會新製度的擁護激情。當時全國各地均彙編出不少春聯集子。其春聯如:
翻身酒三杯不醉;
解放歌一曲難忘。
勝利之春春無限;
翻身最樂樂有餘。
克儉克勤,誓當好模範;
全心全意,建設新乾坤。
改革開放後,以至當今的共圓“中國百年夢”,春聯在全國掀起了一次次高潮。1982年、1983年,中央電視台文化生活組、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社等聯合舉辦迎春征聯活動,兩次共收到應征稿多達35萬多件(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迎春征聯集萃·前言》),簡直是出人意料的輝煌成績。同時,彙編優秀獎作品出版,又通過對獲獎聯進行賞析,並刊發於報紙,進一步擴大了在全社會的影響,對春聯的興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後的幾年,各大報紙如《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工人日報》,以及各省級報紙,都開辟專欄連續刊登春聯,特別是1984年1月14日、21日《人民日報》甚至集中刊發著名文化名人夏征農、蘇步青、夏承燾、趙樸初、黃苗子、劉葉秋等13人各多副之作,端木蕻良一聯長達136字。
夏征農之聯如:
邁上征途,開創新局麵;
迎來春色,美化好山河。
趙樸初之聯如:
天地英雄氣;
風雲浩蕩春。
劉葉秋之聯如:
八表同庥瞻麗日;
四民有慶樂豐年。
《經濟日報》1988年2月15日,還以《觀風俗而知變化,讀春聯而見民心》為題,對七個省各農村的春聯作了綜合長篇報道,廣泛地揭示了春聯在農村山鄉的風行盛況。
這一時期的春聯,更是緊貼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色,讚美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稱頌民族複興取得的光輝成就。最能表達改革致富的春聯,是陳自如1993年撰寫的春聯:
旭日行天,喜蓋通紅大印;
神州鋪紙,欣簽致富合同。
其它如:
大鍋飯山窮水盡;
責任製柳暗花明。
開放湧春潮,九州明媚;
改革掀熱浪,四海輝煌。
責任種田,五穀豐登,銀行存款增十倍;
包幹分配,百業興旺,倉裏儲糧翻兩番。
三卷雄文,開創千秋偉業;
九州赤子,齊描四化宏圖。
好山河,好政策,九州長好;
新觀念,新局麵,萬象更新。
稱頌民族複興的春聯如:
小康路,致富路,條條伸展輝煌路;
高架橋,立交橋,座座連通幸福橋。
發彩信,點新歌,邀來眾友誇強盛;
賀年華,敲電腦,迎接新春頌吉祥。
人融社會和諧裏;
家在神州昌盛中。
恩澤民生,共建和諧新社會;
夢圓禹貢,重輝錦繡大河山。
造極登峰,國富民強,合成夢字;
先憂後樂,行廉誌潔,大展鴻圖。
倡核心價值觀,國鑄靈魂民勵誌;
走特色複興路,民圓夢想國圖強。
另外,近二十年來,人們還喜好把十二生肖嵌為春聯,使春聯顯得或莊重深邃或生動有趣,這也是春聯的又一發展。略舉幾聯為例:
羊年:
歹獸披皮,胡作非為誰替罪;
羔羊跪乳,還情盡孝爾知恩。
錦鯉飛身酬遠誌;
幼羊跪乳感親恩。
雞狗年:
雞冠點鳳添朱筆;
狗尾續貂譜錦篇。
蛇年(筆者作):
逐蛇獲寶君增富;
吐鳳編蒲我尚貧。
龍年(筆者作):
一支在手龍鬚友;
百韻嘔心鳳藻才。
虎年(筆者作):
鶴發雖增誇摯意;
虎威借得振雄風。
馬年:
駿馬揚蹄奔富路;
大鵬展翅舞長空。
另,有的還把生肖聯寫作譏諷聯,如馬牛狗年:
萬事本無難,隻賴吹牛拍馬屁;
百般皆有假,須防屠狗掛羊頭。
尤其可喜的是,近十年來,全國各楹聯學會積極開展的送春聯下鄉、央視“春晚”征集新春聯活動,廣大群眾創作出成千上萬作品;另外,不少地方學會還舉辦大規模的春聯征集大比賽,這些情況在聯界有目共睹,此不贅述。可以說,春聯文化在改革開放後,是一個嶄新的高潮,是春聯的又一個高峰。
綜上所述,可見春聯也如同其它對聯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始終在中華民族曆史中風行、發展、繁榮.因此,她不愧是我國獨特的文藝奇葩。